关于《鸡毛飞上天》的一些想法
《鸡毛飞上天》这部电视剧,我是在19年秋去苏州的路上看的,一看就上头,很快就刷完了。而我明天就要前往上海,无疑又是一段漫长的路途。当我在找要看什么电视剧的时候,重新翻看了《鸡毛飞上天》的几集。结合这些年的经历与认识,我终于可以表达出当年看这部电视剧时的一些微妙的感觉了:
《鸡毛飞上天》的前半段非常精彩,时不时有些场景让人动容,而有些又让人会心一笑,节奏相当地棒。如果该剧的全篇都是这个水平,那无疑是一部可以与人民的记忆并行存在的神作。可惜的是,后半段主角富足起来了,主角团生意也开始集团化精英化,落了俗套,带着前段留下的好印象与对主角们的期待,才能勉强看完。
我想,其中的逻辑是统一的:是否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前半段的精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人民记忆的写实演绎。陈江河因倒卖而外逃;骆玉珠为被扣的货物奔波;陈金水面对改开的态度变化,都是对那个时代的人民记忆的精彩写照;而后半段开始变了,从一开始的为了村里的人能挣钱,到为了玉珠集团能发展壮大,主角们似乎忘了“人民”的存在,人民似乎已经不是历史的主体,而是一个背景板,一个改开先锋发财致富的背景板。因此,在剧中一个人富足成功,往往是通过豪车豪宅、奢华的内饰、晚辈上名校等等华丽的外在来刻画的。对精神层面的刻画,也仅仅局限在要不要上名校,要不要继承家财之类的选择之上。价值求索仅限于自己家人,而未曾延伸更加广大的人民群众,这种变化与前半段的“想着陈家村的人都能数钱,做梦都笑出声来”形成了可悲的对比。换言之,“人民”从台前退到了幕后。
有意思的是,19年的我就看了这电视剧,只是有些微妙地感觉后半段没有前半段好看,但是未能给出逻辑清晰的批评。21年的我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明确了自己的立场;告诉自己要永远和工农站在一起;见识了资本作恶;见识曾经的改革先锋不想着带后富,而是想着成为恶龙。我这才发觉哪里不对劲,才能对这部剧的后半段提出明确的批评。
这部剧前后变化,体现了包括了主创团队在内的一部分人,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迷失了立场,脱离了人民群众;而我对整部剧的认知,也体现了一个谨慎经营着小资幻梦无产青年,逐渐完成了立场的转变,了解了历史的逻辑与自己的处境,坚定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这么一个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