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吧!上低音号——京阿尼给我们构造的真实的青春
车站大楼前,铜管闪闪发亮,牛铃声声作响,上低音萨克斯吹出华丽的solo,那首摇曳的桑巴旋律,正是《吹响吧!上低音号》乃至京阿尼给我的第一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吹是一部有别于其它京阿尼作品的存在。京吹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堪称宏大的叙事背景——北宇治吹奏乐部。这是一个完整的大编制乐团,在《誓言的终章》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小打台上各种各样的说不出名字的用来拟声的打击乐。大编制乐团所带来的就是数量繁多的人物以及堪称复杂的关系网。在主角四人团外,京吹拥有十余个主要配角以及不下二十个著名龙套。在这之外,每一个团员都有属于自己的可爱人设,当第二季总集篇开头《普罗旺斯的风》的镜头给到短笛solo杂贺赖子,当井上顺菜的金镲在《三日月之舞》碰出火花,京阿尼用行动给我们勾勒出一幅65人的恢弘却又真实的青春物语的同时也在用这种方式悄悄告诉我们:吹奏乐部,乃至青春,少了谁都不行。

尽管如此,京吹却并没有将故事讲糟,相反,无论是剧情节奏还是人物刻画,京吹这部作品全都做得有声有色。以黄大叔在乐团中接任务接剧情的方式来讲这个群像故事可以说是京吹最好的处理方式了。这种兼顾剧情推进以及人物成长的方式让staff有时间去打磨一个个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再配以人物之间的互相映衬以及京阿尼所擅长的光影、色彩等,京吹里每个人都跃然纸上,当然,就算在补番的时候没看透或者没看尽兴也没关系,因为京吹还有一批强大的粉丝。
得益于数量繁多的人物以及随之而来的复杂关系网,京吹相比其他动画拥有了近乎无限的二创潜力。除了传统的mad等方式,京吹的二创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领域开出了灿烂的花。广大粉丝搬出了自己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水平将“吹学”打造成京吹二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剧情没看懂?没关系,太史公梓川枫大佬的《京吹群像志》可助一臂之力。想把配角认熟?我们有游戏《北宇治昆特牌》。想在人物关系中继续深挖出历史的影子?我们有以改变了百度的《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久石奏》为代表的京吹政治文。还有致力于对京吹中的各种细节进行考据的朴学家们以及各路管乐大佬们对诸如《利兹与青鸟》的经典复刻等等,各种二创任君选择。
有关京吹的杂谈浩如烟海,上面几点再加上京吹中的人物情感关系其实早都被各路杂谈大佬们讲得明明白白,而京吹之所以在我心中封神,源自京吹所蕴含的另一个特质——真实。虽然它也有很多杂谈大佬讲过了,但我想从我自己再来谈谈京吹的真实感。

也许有人注意到了,我在开头讲到的对京吹的第一印象有些不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番剧开头,也不是拉无数人入坑的“老妇撩发少年狂.gif”,而是第二季第七集《车站大楼音乐会》的《宝岛》演奏片段。有很多人说“我因为某部番剧而爱上了某样事物”,譬如因kon而爱上轻音乐,因京吹爱上管乐等等,我肯定不是这类人,因为我的路径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我爱上京吹的契机是管乐。而这一段《宝岛》一开始是被我当做乐曲教学看的(笑)。
京吹的真实感首先来自作品对日本乐团事无巨细的刻画。我的乐团指挥曾留学日本,师从日本石田修一教授,对日本管乐有了解的朋友应该会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因此我们乐团其实是全套的日系培养。考团是我们的常态,《宝岛》甚至就是我们乐团的考团曲目(当然演出前的选拔用的是演出曲目)。还有合宿也是我们乐团常有的事,只不过是直接去日本和关东强豪柏市立柏高一同训练、演出(我记得柏高也在昆特牌中出现过)。久二年的时候加部友惠因为身体原因无缘大赛,只能作为经理在后台看着团员们的《利兹与青鸟》,而我由于高三无时间练习也像加部酱一样在后台看着我的后辈们以《默多克的最后一封信》获得金奖示范乐团,甚至我们乐团有人像田边忘带鼓棒一样忘了带谱子。北宇治吹奏乐部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二次元中的一个社团,但北宇治的活动其实就是我的日常。当我在台上用《宝岛》挥洒青春时,记忆中总有一个角落,让我与久一年的高久智惠里渐渐重合……(毕竟得找个黑管声部的对不对)

当然,要是说京吹的真实感仅限于乐团,那就是对staff们和武田绫乃的侮辱了。纠结在伞哥哥身边的核心问题就是那句“努力的尽头真的有奇迹吗?”在大家一起快乐迫伞的时候,太史公说“每个人都是伞木希美。”高考过后,因为各种各样的撞车之类的原因,辛苦准备的综评失利的我也许才有资格说“我有一点点理解伞木希美了。”也有一点点理解京吹中贯穿始终的那句话:
库亚西!

后记
也许整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一直在说我自己,看上去有些偏题,不过,京吹的魅力正是在于每个人都能在京吹里找到一个自己,不是吗?
最后贴一个敝团演奏的默多克BV1a64y1z7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