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家务·外文】论语英译01-02其為人也孝弟——理雅各英译系列
山话嵓语
本篇的英语原文出自苏格兰大经学家理雅各翻译种花家论语而成的《The Chinese Classics · Confucian Analects》。清嘉庆二十年(1815)出生的理雅各先生可谓浑身是肝,其译作一枝独秀,独步天下。至少在肝这方面,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其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其翻译一段后往往会用数倍乃止十数倍的篇幅去注释其翻译。这种翻译方式可谓是直抓要害——经书传播的关键不是经文而是释经——这也就是为什么两百年过去了,我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断对外翻译输出儒家经典,但至今儒经的海外释经权依然被牢牢把握在外人手中。此皆因理雅各“The Chinese Classics”系列紧紧抓住“释经”这一绝对关键点。
但不知何故,我们出版的理雅各译作,不少都是不加任何提示的删去了理雅各的注释,以致于很多人都不知此事,这也就有了所谓的“理雅各的翻译普普通通”的论调。而我是在偶然间无意中见到了一篇足本理雅各译作,这才发现真相,粗读之下,惊为天人。于是就开始有意识的搜寻相关内容,发现最近一次足本译作出版应该是辽宁人民出版社16年版,之后在市图书馆电子书库中找到了这一版中的3本(论语、孟子、诗经)。细翻之下,发现辽人版虽然正文的确是足本,但删去了理雅各原著的索引及中英名称对照,这就造成了很多时候我都是半蒙半猜的反推译名对应的原词,而有的到现在我也没有猜出来。辽人版校勘的不太好,会有些小错误,不过不管怎么说,有总比没有好!
我暂时只拿到这3本辽人版理雅各足本翻译,大致翻阅后认为,理雅各的注释非常好,简直就是内嵌了一本文史类汉英百科辞典。而如今其他版本中不少都是删去原注释,只出版译文,这实在有买椟还珠之嫌。因此想了一下,决定业余时间整理上传带原著注释的理雅各译作,为了方便阅读,我会画蛇添足的将原著中的注释转译成汉语。而由于我只是一个工地搬砖的,因此我的转译会很糟糕,可能和机翻不相上下,大家多将就吧!我计划每周若有空就传一点,积少成多,慢慢来!另外专栏中黑字是原文,彩字即我自己的备注。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理雅各虽然是一位经学家,我也很敬佩他的学识和毅力。但不得不强调其还有另一个身份——传教士。虽然其著作的确正面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但其本意仍然是为了方便传教,因此原著中偶尔会夹带一些私货,小伙伴们还需有所辨别!

学而第一02
【一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二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BOOK I.HSIO R.CHAPTER 02
1. The philosopher Yew said, 'They are few who, 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 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
2. 'The superior man bend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radical.That being established, all practical courses naturally grow up.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01-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01】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ARE THE FOUNDATION OF ALL VIRTUOUS PRACTICE.
【山译】子女的孝顺和兄弟间的友爱是所有美德实践的基础。
【山注01·1】关于“学而”的翻译,理雅各是用音译法,不过台南天版本中音译为“HSIO R.”而辽人版本中音译为“HEO URH”。
【02】Yew,named若,and styled子有,and子若,a native of魯,was famed among the other disciples of Confucius for his strong memory,and love for the doctrines of antiquity.In personal appearance he resembled the sage.See Mencius,III.Pt.I.iv.13.有子is 'Yew,the philosopher',and he andTsang Ts'an (or sin)are the only two of Confucius'disciples who are mentioned in this style in the LunYu.This has led to an opinion on the part of some,that the work was compiled by their disciples.This maynot be sufficiently supported,but I have not found the peculiarity pointed out satisfactorily explained.The tablet of Yew's spirit is now in the same apartment of the sage's temples as that of the sage himself,occupying the 6th place in the eastern range of 'the wise ones'.To this position it was promoted in the 3rd year of K'een-lung of the present dynasty.
【山译】有子,名若。常被称作子有或子若。他是一位鲁国人,他能从孔子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其强大的记忆力以及对古代学说的热爱。并且根据《孟子·滕文公上·(四)》记载,他的相貌很像圣人。有子和曾参是孔子弟子中唯二在论语中被以“有子曰”“曾子曰”这样的方式提及。这导致一些人认为这本书是由曾子与有子二人的弟子完成的。这个观点似乎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撑,但我也给不出满意的解释。如今孔庙中,有子的牌位与孔子在同一个大殿,位置在十二哲中东六哲的第六位。有子的这个位置是清朝乾隆三年提升上的。
【山注02·1】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或小33岁。有子在南天版本中音译为“Yu”而辽人版本中音译为“Yew”。
【山注02·2】style作名词有命名和称呼之意。
【山注02·3】辽人版此处误写为doctrines o antiquity,少印了一个f。
【山注02·4】辽人版此处误写为“See Mencius,III.Pt.II.iv.13.”将第三卷滕文公的“上”误写成“下”。让我一个劲在滕文公下里面找,实在找不到,就翻了一下南天版,上面写的是Pt.I,也就是上,一查,果然是的。本来我是打算只看辽人版,但如今还需要时时参考南天版。
【山注02·5】理雅各关于有子像圣人的论断,引用的是《孟子·滕文公上·(四)》中的记载。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四)》
【山注】大意是,孔子去世后,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子很像孔圣,于是就想拉着曾子一起追随有子,此举立刻就遭到了曾子的严词申斥。
【山注02·6】Tsang Ts'an (or sin):即曾参,南天版音译为Tsang Shan。
【山注02·7】理老爷子连这个都知道!他一个传教士进孔庙研究方位布局是不是不太合适。此处我简单注释一下孔庙的布局,孔庙中孔子有配祭从祀,一般和孔子同殿的是四配,十二哲。四配是宗圣曾参、复圣颜回、亚圣孟轲、述圣孔伋。十二哲是①东六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②西六哲: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 、朱熹。此处理雅各先生讲到就是东六哲第六位的有子。
【山注02·8】理老爷子知道的真细啊!我简单注释一下,有子的地位并不是一下子就这么高,而是一步步提升,直至乾隆三年方位列十二哲。〖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为“汴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为“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为先贤有子。清乾隆三年(1738),升有若为“十二哲”之一〗
【03】A degree of activity enters into the meaning of爲in爲人,=‘playing the man','as men,showing themselves filial',&c.
【山译】“为人”中的“为”字表示的是一定程度的活动,而“为人”合一起直译就是通过一定程度的活动,扮演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例如人们通过一些行为对外展现自己的孝顺等特点。
【04】弟here=悌,'to be submissive as a younger brother',is in the 4th tone.With its proper signification,it was anciently in the 3rd tone.
【山译】句子中的“弟”是“悌”的通假字,是友爱弟弟的意思,四声,但根据适合的意思,在很久以前是三声。
【山注04·1】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与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山注04·2】此处关于“弟”音调用的是南天版的说法“the 4th tone…… the 3rd tone.”,而辽人版此处是“the low 3d tone……the 2d tone”。由于那个时代的音调系统我不太了解,因此使用我更易理解的南天版说法。
【05】而='and yet',different from its simple conjunctive use='and',in the preceding chapter。
【山译】此句中的“而”表示的是转折的“和”的意思,这不同于上一节“学而时习之”中的“而”,是意思为“和”的连接词,不表转折。
【山注05·1】辽人版与南天版的差异越来越大,之后不再列双方的差异点,而原文就以南天版为基准。
【06】好,a verb,'to love',in the 4th tone,differs from the same character in the 3rd tone,an adjective,='good'.
【山译】本句中的“好”发四声,是动词“喜欢”的意思。而发三声的“好”是形容词。
【07】鮮3rd tone,='few'.
【山译】句中的鲜字发三声,意思是少有。
【山注07·1】鲜,音xiǎn,少的意思。
【08】On the idiom一未之有,see Premare's Grammar.p.156.
【山译】而习语“未之有”可参见Premare写的语法书第156页。
【山注08·1】文中的这本Premare's Grammar我目前找不到,但我估计理雅各想说的是古汉语中关于倒装句的语法。“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中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会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
【09】君子has a less intense signification here than in the last chapter.I translate-'The superior man'for want of a better term.
【山译】此句的君子不如上一节“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表达的意思那么强烈,因此在没有更好的翻译情况下,我将其译为“更高层次的人”。
【10】本,'the root','what is radical',is here said of filial and fraternal duties,
【山译】此句中“本”是根本的意思,此处代指的是孝悌的责任。
【山注10·1】务是专心、致力于的意思。而本可解释为根本。
【11】and 道,'ways'or'courses'of all that is intended by爲(=行)仁,below.
【山译】而“道”字是道路或路线的意思,指的是下文中的“为仁”。
【山注11·1】“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有多种含义。此处可理解为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理雅各认为此处的道,是指孔子提倡的仁道。综合两种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12】The particles也者resume the discourse about孝弟,and introduce some further description of them.See Premare,p.158.
【山译】句中的虚词“也者”继续“孝弟”的讨论,以引入对它们进一步的描述。上述参见Premare所著的语法书第158页。
【13】舆,in the 2nd tone,is half interrogative,an answer in the affirmative being implied.
【山译】此句中的舆发2声,是半疑问词,暗示答案是肯定的。
【14】仁is explained here as 'the principle of love','the virtue of the heart'.Mencius says一仁也者人也,'仁is a man',in accordance with which,Julien translatesit by humanitas.Benevolence often comes near it,but,as has been said before of君子,we cannot give a uniform rendering of the term.
【山译】此句中的“仁”可以被解释为“爱的原则”“内心中的美德”。孟子曾说“仁也者人也”,直译为“仁就是人”,也就是依据这一点,朱利恩(Julien)将仁翻译成人文主义。其实仁慈更接近仁的本意,但与前面所说的君子一词一样,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翻译来翻译这个语义丰富的词语。
【山注14·1】此处理雅各引用的原经“仁也者,人也。”出自《孟子·尽心下·十六》。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而论语此处是将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而孟子则进一步发挥,认为“仁”就是“人”,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十六》
【山注】大意是,仁就是人,两者相合就是道!
【山注14·2】humanitas是名词可翻译为人文;人性;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