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艺考究竟是什么样的?
2021年的艺考已经快要接近尾声了,比起前几年的艺考,疫情期间的线上的艺考显得尤为冷清。按照以前,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学校艺考的工作都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每个班都要派出志愿者为艺考工作服务。每年这会儿,也都是我们学校流动人员颜值最高的时候,年轻又美丽的面孔穿梭在校园的各个小路上,实在是过于赏心悦目。倒也不是说在校生没有艺考生好看,只是在一个男女比例三比七,一对儿基友还少个1的性别比例下,好多同学对自己平时上课的穿着打扮上基本属于放弃阶段——这还算好的,至少他们愿意出门上课了。

很多文化课考生觉得艺考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实际上不少艺术专业离文化生并没有多遥远,哪怕是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硬去撞大运,说不定还能有意外之喜。
我高中的班里一共有两个这样去撞大运的莽人,一个是我,另一个去了北京电影学院。但老师和家长都挺不支持我们去艺考的,觉得会人心浮动,耽误学习。所以我是硬生生饿了一个月省饭钱才凑齐考试报名费。幸好我是在北京啊,不然我还得把路费也饿出来。

我的考前准备比较粗糙,把招生简章和专业考试的内容读完,然后买了一本影视文常的艺考教材读了几页。
先说文艺编导这个专业吧,我一共考了中传和浙传两所学校。浙传我是直接挂在初试的。他初试直接就是群面,把一组人拉近一个教室里,挨个儿问文常。对!面对面问文常!就离谱,我寻思这玩意儿你做卷子多好。他问的文常也是那种很基础的内容,就是我在那本艺考文常教材里面隐约见过的内容,比如让你说明一下蒙太奇手法啥意思之类的。当时我就懵了啊,我哪儿知道蒙太奇啊,我看电影除了会对着屏幕喊老公我啥也不会啊。问到我的时候问的问题是:举例一下XX导演(一个外国导演,具体是谁我忘了)的作品。XX?这谁啊?啥啊?我只好老老实实说不知道。评委老师非常贴心地换了个问题问我,可我还是不知道。然后老师就跳过我问下一个同学了。估计是滥竽充数的见多了,评委老师已经见怪不怪了。

相比而言,中传的文编考试对我就友好得多。初试是语数英文化课考试。复试是笔试,现场给你看一台晚会,让你写至少1500字对于这台晚会的评论。我那场看的是建军(还是建党)的XX周年文艺晚会(对不起我这记忆力实在应该被拖出去暴打一顿),反正有《黄河大合唱》之类的节目。没学过晚会策划?没关系!语文阅读理解都会吧,直接往上抡!我按照套路就开始忽悠,什么第一个节目开门见山点名主旨、第二个节目起承转合、《黄河大合唱》将晚会推向高潮、最后一个节目首尾呼应……再把各个节目细致描写一下论证你的观点,水一水也就到了字数。

三试是面视,也是把一组五个人拉进一个教室,大概有四五个评委,先各自做自我介绍,然后老师问一个问题,大家轮番发表看法,最后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我记得问我们的问题是“你怎么看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同组的其他四个同学反映超级迅速,立马开始抢答,分别从主题立意、拍摄手法、社会影响等等方面开始辩论。我混在里面顿时觉得弱小可怜又无助,整个脑子里只剩下一句话:“卧槽,牛逼。”等他们都辩论结束,我也没发表看法,评委老师还特地cue了我一下,我只好投机取巧地把之前其他同学的意见总结总结又说了一遍。是真的没其他想法了,能说的早就被说完了。

这还不是侮辱性最强的,接下来的特长展示我估计终生难忘。我准备的是二胡演奏,曲目《流浪者之歌》,一个难度很大的曲子。其实我的二胡水平并不怎么样,只能混一混《流浪者之歌》前半部分的散板和慢板,后半部分的快板连谱子都没记全。我想这也不是考音乐专业,老师肯定不懂这些。结果我拉了没两句,其中一个评委老师就叫停了,说:“你直接拉后面快板。”我没办法,只能是硬着头皮上,结果当然是拉了一半就放弃掉了。

等晕晕乎乎地出了考试教室,一个当艺考志愿者的师哥把我单独叫走了,说我还要再来一轮面视。这次是一对一单独面视,前后好几个小时里只有我和另一个人大附中的同学被叫来参加这个加试。那人大附的同学穿着校服,知道了我的学校(也是个差不多的重点高中)以后就像看见亲人一样开始唉声叹气:“我都沦落到考中传了,要是让我同学知道都得笑话死我。”我顿觉两眼一黑,来了来了来了,人大附传统艺能。虽说重点高校的学生多多少少都有点凡尔赛的病,但人大附绝对算得上是重症,具体表现在他们不管在哪儿去干什么,都要穿校服,仿佛要把学校logo印在身上;还有老师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的方式也很特别——高考不努力,毕业去隔壁(隔壁是人大)。但是我也不弱,张口就回:“还好啦,上大学兴趣比较重要,我在清北那边呆久了腻得慌,又不太喜欢人大北师大的风格,就想来中传中戏北电这样的艺术院校。”人大附的同学大概也是头回见到这么明目张胆不要脸的,一时间噎了半天。旁边的志愿者师哥看我俩的眼色已经开始不对劲了,我都能想象到他晚上回了宿舍大概就要跟舍友吐槽“卧槽我今天在考场上看见俩傻X(消音)!”
好了讲回面视,这次因为是一对一,只有一位老师面我,所以氛围特别轻松,按照流程先来了遍自我介绍,然后老师跟我扯了扯家常,最后让我表演才艺。我长记性了,我当场把曲目换成了《雪山魂塑》,我再也不拉《流浪者之歌》了。后来我才知道一般这种情况是之前面视的时候有评委老师打了高分,为了防止师生串通,保证公平性,因此会再有一次加试。

另一个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就简单一些了,中传和北电的考试流程都差不多。先笔试做一套试卷,包括文常和对一些艺术作品看法的主观题,二试是限时写一篇完整的故事。北电题目是《我给姥姥送蜂蜜》,中传的是《我在XXX当校长》。说实话,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里写出好几千字的小说对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留给我们构思故事架构时间非常短。因此我也用了非常投机取巧的办法——写历史同人。这方法容易在故事的大框架都是现成的,我只需要发挥一点点想象填充细节就好,难点是你要对这段历史非常了解。但历史知识这点内容我其实也完全靠着《明朝那些事儿》和《秦时明月》过活,于是扯出来一篇“我跟朱由检谈恋爱”和一篇“我跟韩非谈恋爱”的故事。在谈恋爱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家国大事搞搞事业,显得我不是除了馋男人啥也不会的样子。

过了写文大关以后就是最后的面视,从这里就能看出中传和北电完全不同的风格了。中传的老师会顺着你准备好的话题深挖,而北电的老师则会出其不意。比如,老师们上来第一句都会问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我说我喜欢《红高粱》,小说电影电视剧我都看了。中传老师就会接着问“那你对比一下《红高粱》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吧”,而北电老师装作没听到我暗示的样子,问我“莫言同时代的作家你还看过哪些人的作品,对比一下两者的作品风格差异。”

幸运的是我最终通过了中传的文编和中传&北电戏文一共三个专业的艺考。
或许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艺考果然是个捷径,怎么我这种从没努力过的坑蒙拐骗选手也能通过。其实不是的,我看起来好像是啥也没准备,但我自小就沉迷看小说看剧看动漫打游戏,上课看、走路看、睡觉猫被窝熬夜看……为这事儿我不知道被没收过多少个手机。因此我才能在考场上总有存货可以往外掏——当然,遇到浙传那种考知识点的我只能当场死亡。更别提美术、舞蹈、音乐等等这些需要童子功的专业了。
所以如果你顶着高考应试的压力依旧无法无天地“不务正业”,不如像我一样试试另辟蹊径,在这片天地中,你热爱的“邪门”都是“正道”。反正就算有空暇时间,你也不会真的用来学习的不是吗?(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