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专业的专业“声音魔术师”——AOA对话跨界音乐制作人、混音师丁艾夫

2021-11-01 10:09 作者:造音星球  | 我要投稿


 

6岁时不情不愿地被父母送去学小提琴,五年后,终于拉出了像样的曲子;在老师讲什么是全半音的时候,会呼呼睡了过去;在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可能人们看到这样的人物介绍,会认为这只是个把音乐当做业余爱好的普通学生,但事实上,这样的丁艾夫却是位年少有为的音乐制作人。 


丁艾夫制作的原创公益单曲《追梦青年》,被“共青团中央”微信号推送;制作的青年防诈骗音乐《骗》,被人民日报官微转发,点击量均破百万。华中科大近四年毕业电影中的主题曲均出自他手,其中一首主题曲《少年路远》曾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原创音乐组二等奖。如今,作为在读研究生的丁艾夫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艾楽音乐工作室,除了开办线下混音课程、吉他课,还为大型国企、影视公司、教育机构、独立音乐创作人提供作曲、编曲、混音服务。 


在“进击的音频人”创立之初,我们就有幸结识了年轻有为的艾夫老师,邀请他来分享自己的宝贵知识和个人思考。他的首发系列文章“采样”专题,一经推出,广受好评;在“进击的音频人”Bilibili直播间他的首次直播中,就EQ均衡器的话题深度分享更让观众大呼过瘾学到真知。 


本次AOA人物特写就专门采访一下大家想必已经熟悉的,非专业的专业音乐制作人,想成为“声音魔术师”的丁艾夫,让他讲一讲他和音乐制作的台前幕后。


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和音乐、音乐制作的故事?


我六岁开始学提琴,初中又学了吉他。结合学小提琴的基础,吉他学的很快,和弦、音阶的规律也摸了个大概。初中时着了魔似的听完了周杰伦的全部歌曲,特别想扒出周杰伦的《我不配》,想知道这些歌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趁此机会了解了什么是鼓、贝斯、吉他、合成器,大概也知道什么是混音。


读高中时,学校每年要办一次“创造节”,每年的创造节都需要做一个主题曲,高一那一年我就去写了,结果就选上了。中学父母不怎么限制上网后,我才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音乐。在高中阶段,我也开始充分接触了编曲和混音这两个工作,达到了一种“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半吊子水平。


读大学之后,我越来越经常地接触音乐制作。顺便利用信息类专业的学科背景,从技术的角度反哺我的音乐学习。我记得我唯一一门没有睡过觉的课就是《信号与线性系统》,因为我从头到尾都觉得——“我的混音能用到这些”。 


近年来,基本都是您在做母校毕业电影、迎新主题音乐等的作曲、编曲工作,并且曾独立策划校园音乐节。2018年的《少年路远》还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原创音乐组二等奖。这对您来说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吗?


我的学校背景使得我没有多少参加音乐比赛的机会。那次大计赛获奖,也是对我的一个肯定,因为我这个背景下默默在做音乐,其实特别自卑,不敢面对专业群体,怕我的努力一直被否定。所以这个奖虽然不算大,但是也给了我很多鼓舞,它让我有一种自信:我在大学生群体中,算是比较会做音乐的那类人。


丁艾夫与制作团队一同荣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原创音乐组二等奖


现在在做的研究生课题跟音乐有没有关系?您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想做“声音的魔术师”,光电信息专业对您想成为“声音的魔术师”有什么帮助?


目前做的课题仍然是在光通信领域的研究。我觉得这无所谓,因为工程技术本身就有大量的互通之处,不需要纠结于一时半会儿的强行的学科交叉,而是要秉持科研的精神,用工程的方法论来指导我在音乐里的工作。这两者不耽误。


由于我学科背景,我的头脑会不自觉地对音乐进行解构和建构,归类划分,探寻规律。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自学的音乐和音频技术。所以我自始至终都有一个认知音乐的框架,只不过随着我的成长、知识的增长,这些框架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相互联系,互相补充。 


研究生毕业之后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打算,是否将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


我还有大半年就毕业。目前看来,做音乐这条路还是想走下去的,不过当我离开学校的庇护之后,我需要更广泛地接触专业人士,可能需要进一步拜师学艺,也可能需要去多打比赛。


我创作的音乐数量也不少了。但是我好像很早就过上了“干活”的创作状态。我不是那种典型的“唱作人”,我喜欢搞编曲混音,最喜欢的就是坐在后台,静观我的音乐面世。我创作的很多歌曲都服务于我的学校或者其他企业单位,作为各类宣传曲、班歌、毕业歌、广告歌之类的。说实话,我没有很多表达我自己的歌曲,对于我来说,实现音乐本身的动听的重要性,高于自我表达。


参加学校演出


我没有很多表达我自己的歌曲,对于我来说,实现音乐本身的动听的重要性,高于自我表达。


在制作音乐的彼时彼刻,我都会在我能获得的条件下做到最好。半路出家的我还有一些高深的音乐理论没能透彻理解,但是我有作为制作人来实现某些声音的办法,也可以找有专长的朋友协助制作。所以我的甲方们还是认可的。


对外行的人来说,音频技术感觉就像是在做声音的“化妆师”。人们对“裸妆”、“淡妆”和“浓妆”的美女会有不同的评价,感觉纯音乐艺术和音频技术就像这种区别。如何看待音乐创作和音乐制作这两个方面?


纯天然的好看的人,和经过浓妆艳抹之后变得好看的人,都是好看的人;有人会希望那些好看的人素颜也好看,而有的人并不追求。这是不同的审美观下产生的不同的评判标准。


经典隽永的音乐,即使没有音频,就剩下一本乐谱,也可以在各个时代都熠熠生辉。它们从根源上也存在美感。但是这样的好音乐制作条件不佳时,也确实会让人感觉遗憾。一些音乐性不佳,但是制作精良的歌曲,同样会刺激人的听觉,也有人觉得动听。这说明音频技术的加成可以给音频评价标准增加一条赛道。


这两个赛道,虽然看似两个体系,但其实存在关联。比如旋律和编曲的频率分配就和混音存在联系,等等。最好的结果就是优秀的音乐创作加上合适的制作。


“我觉得非专业者和专业知识的距离,不在于整个体系的完整知识,而在于若干个思维的关键点的扭转。”


在“进击的音频人”平台,您的第一个专栏系列“采样”得到了读者的高度好评。为什么要首先撰写这个主题?


我和AOA的老师商量过后,决定在技术文章中体现我本人的学科背景,这也是我的特色。论音乐层面干活能力,我还有学习的空间;不过要做到音乐和技术的融合,我认为这是我的强项。


我也是自学音乐过来,我更能理解学习者们从小白角度学习音乐的思想状态,因此我的文章据反馈称,还是能产生共鸣的,比如我的“自问自答”模式,其实就是问了我当年疑惑的关键问题。我觉得非专业者和专业知识的距离,不在于整个体系的完整知识,而在于若干个思维的关键点的扭转。


AOA的老师也说到,目前音乐行业的从业者,也有一部分是缺失了技术理论的支撑,因此也一定程度导致了“玄学”泛滥,或者导致不理智消费等。我作为一个探索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也是凭借比较理性的思考,才从最初的盲目状态逐渐清醒。因此撰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帮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绕过那些几乎必然会碰壁的地方,直达终点。


很多人对于技术感到非常头疼。对于音频技术的钻研,您有着怎样的体验?


说实话,没有数学物理的理论支撑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头疼。而且我钻研的过程中,也没有我这些技术文章来引导,所以我就是从头学起。当然这也是我本科的必修课,数学分析、复变函数、模数电、信号系统等等。我做的事就是从我学科学习中迁移到我的音频技术探索中。


书架上,从吉他教材、音乐理论,到技术理论皆有


我觉得读者们可以借助我的文章的思路,避开大量复杂的公式,去定性地理解数理规律的具体意义。实际上我的文章就是这样创作的。我在写作过程中,反复推翻我的稿子,就是因为我会无意识地默认读者知道某原理、某公式、某类运算符号,所以在我定稿的时候我总会反复阅读,甚至发给初中、高中生朋友帮忙看看,如果让一个中学生也能看懂90%,那么我的文章才算合格。我的成品稿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超出中学范围的表述。 


接下来还会给大家带来什么精彩的内容?会对自己有什么挑战性吗?


接下来是一个新的专题,专门讲频率。频率分析的根源在于傅里叶变换。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用大家都懂的语言讲明白傅里叶变换和它延伸出来的一些具体工具。同时我还希望能讲得比一般科普文章更透彻。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我要放弃关于正交性、积分、有界性、无穷等词汇,而换成“加在一起”、“反正音频信号满足条件”、“查户口”、“不要过多考虑XXX”等等的表述。敬请期待吧!


*欢迎原创投稿,详情请联系本号后台;
*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完全代表本号立场,仅供参考交流学习;
*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处理。


非专业的专业“声音魔术师”——AOA对话跨界音乐制作人、混音师丁艾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