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一代专权太监,这对黄金搭档成就大明中兴!
明朝中期在军事上的战绩寥寥无比,使得这段时期很容易让人忽略。成化年间,在边境战场之上,曾经活跃着一对黄金组合,多次击溃来犯之敌,为保卫大明做出了贡献。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对黄金组合一个是当代名将,另一个却是个专权太监,他们是王越和汪直。

汪直
王越早在成化初年时就已经活跃于西北战场之上,曾总制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抵御蒙古鞑靼的进犯,战功显赫。成化十一年,王越被调回京城督十二团营。汪直于成化十三年正月建立西厂,并开始活跃于政坛之上,成为受明宪宗信任的专权太监。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月,汪直作为监军,与名将朱永征讨建州女真。
成化十六年(1480年)初,蒙古鞑靼派军进入河套,明宪宗派汪直监军,王越提督军务,朱永为总兵前去征讨,从此王越和汪直结成搭档。大军兵分两路,王越和汪直率一路大军连夜奇袭威宁海,纵兵掩杀,获得大胜。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越和汪直率军追击来犯的鞑靼军队,追击到黑石崖,取得胜利。同年五月,宣府告警,王越和汪直再次统京军精锐三千征剿鞑靼,解了宣府之围。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鞑靼又掳掠延绥,王越与汪直调兵援助,击败鞑靼,取得延绥大捷。此后,王越与汪直被授命镇守大同,屡次击退来犯之敌。

汪直
明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军事实力大为削弱,也一改明初积极主动的作战策略。成化年间,明朝边境对敌以防守为主,当时蒙古鞑靼崛起,对明朝边境骚扰如家常便饭。王越与汪直这对军事组合活跃于战场之上,多次击败鞑靼,对保障大明边境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在这对组合中,王越虽是将领,却是正统的进士出身,汪直只不过是个太监,因受宠而得势,这么不搭嘎的两人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明朝时,文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太监却是受歧视的对象,一般文人不会主动结交太监。事实上,王越虽功劳显赫,但在后代的名声并不好,原因就是他与汪直结交,后人也常常因此讽刺王越。明代学者陆容在他的《菽园杂记》中曾说有人讽刺王越:(王越)以如此聪明,如此才力,却不用以为善。及在显位,又不自重,阿附权宦,以取功名。名节既坏,而所得爵位,毕竟削夺,为天下笑。

汪直
从王越的经历来看,他是成化十一年被调入京城的。其原因是当时兵科给事中郭镗等人弹劾王越杀良冒功,再加上王越在西北功劳显赫,赏赐却很少,心中不愤,于是称病还朝。明朝以文治国,朝中文臣通常喜欢对边境将领进行掣肘,以约束其兵权,防止边将坐大,王越就是其中的受害者。所以,王越回到京城时,其心情肯定不好,明明满腹才华,立志战场杀敌,保家卫家,却怀才不遇。
汪直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春在明宪宗的授意之下,成立西厂,从此开始权倾天下。西厂建立之后,先后侦破杨晔案、覃力朋案,轰动一时。但正在这个时候,朝中大臣纷纷弹劾汪直,包括名臣商辂和内阁大学士万安、刘吉、刘珝等,希望明宪宗能够罢除西厂。可以看出,王越和汪直的认识,肯定是成化十三年(1477年)之后,王越是不是有意结交汪直,以谋取前程呢?其实未必。

朱见深和汪直
汪直被朝中群臣弹劾之时,王越曾问内阁大学生刘吉、刘珝:“汪直行事公正,像黄赐这样的太监受贿,是汪直将他除去,商辂、万安当官已久,对事颇有忌惮,两位入阁没几日,怎么也要上奏罢除西厂呢?”刘吉当时反驳王越:“我们这些人不是为自身利益,如果汪直行事公正,那朝廷设公卿大夫又有什么用?”
《明史》:内阁论罢西厂,越遇大学士刘吉、刘珝于朝,显谓之曰:“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珝曰:“吾辈所言,非为身谋。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越不能对。

朱见深
刘吉回答王越的这番话有两点很值得玩味:1.汪直行事是否公正跟公卿大夫有什么关系?2.刘吉回避了王越的问题,即内阁为什么要罢除西厂?刘吉把话引向公卿大夫,实际上暗含着内阁想罢除西厂的原因:1.西厂已经有监察百官的职能,对朝中群臣形成制约;2.西厂分了朝中群臣的权力,抢了公卿大夫们的饭碗。王越听了刘吉的话,竟无言以对,因为他明白,内阁想罢除西厂是出于私心。
重要的是,在王越和刘吉的对话中,王越说“汪直行事亦甚公”,这是王越对汪直为人的肯定。在王越的心中,汪直应该是一个有心做事,却屡遭非议的人,非议他的正是朝中一些大臣。这点和王越自己很相似,王越驰骋于西北战场之时,也是三天两头被群臣弹劾,例如被弹劾虚报军情、杀良冒功等,明明立了功,却不见赏赐,最终只能灰溜溜地回到京城。那些弹劾他的人,又何尝不是嫉妒他的功劳呢?所以,这是汪直和王越能走到一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两人境遇相似,都有报国之心,却屡遭非议。

朱见深
《王越年谱》:内阁大学士万安,忌公功名太盛,许尹给事以通政,许汪御史以佥都讽谕,论公生事夷狄,作诗怨望。
事实上,汪直和王越还有同样的理想,那就是建功沙场。王越自不必说,他本是进士出身,正统的文臣,明朝以文治国,文臣地位远比武将要高。王越以文臣的身份走上沙场,成为一名将领,实际上等于放弃了更为平坦的官场升迁之道,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让他做出这种选择的正是他有了沙场建功的理想。

汪直和尚铭
汪直年纪虽小,但同样向往征战沙场。从几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这点:1.成化十四年(1478年),辽东巡抚陈钺奏报建州女真掳掠边境,明宪宗本派兵部侍郎马文升前去调查情况,汪直却主动请缨,请求让他前去辽东前线,只不过被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内阁首辅万安等人出面阻止了;2.还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汪直曾上报明宪宗,请求恢复武举,选拔优秀将领,修军备,明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让内阁执行,但内阁采取了拖字诀,最终此事黄了;3.深受明宪宗信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曾评价汪直“年少喜功”,《明史》也记载汪直“年少喜兵”。

万贵妃
正因为汪直希望能够建沙场,他才会屡次向明宪宗请求让他去边境前线。成化十四年说服明宪宗失败之后,汪直并没有放弃,到了成化十五年,马文升在辽东安抚建州女真失败,明宪宗才决定让汪直去辽东。不久,明宪宗决定出兵征讨建州女真,让朱永任总兵,陈钺都督军务,汪直为监军,汪直也开始了他的处女战。这一仗,明军取得胜利。
由此可以看出,王越和汪直两人能走到一起,成为搭档,就是因为两人都有报国之心,都喜欢军事,都希望建功沙场。在明宪宗面前,汪直的分量明显要比王越大很多。成化十年(1474年),王越曾自陈屡次的战功,却被兵部尚书白圭压下,成化十三年(1477年),兵部尚书项忠被罢免,王越本有希望升任,朝廷却把职位给了余子俊。成化十三年(1477年)十二月,明宪宗突然重新审视成化九年王越红盐池之战立的功劳,封王越挂兵部尚书衔,即在太子少保兼左都御史的基础上加俸一级。王越从原先功劳被压到升官,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期间汪直恐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朱见深
到了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越和汪直率军出征鞑靼,这对黄金搭档开始活跃于战场之上,一直到成化十九年(1483年)。
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