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阅享版 P8

2023-01-16 16:35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高考真题与人物对接

【真题】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日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场佳作】

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有多少人又能理解他离开了人人都认为是飞黄腾达的官场情怀?能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他明白,一个人无力挽回历史潮流,既然这样,他只有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只有内在心理矛盾,派生出外在的“菊花”人生。于是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与自己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出乎”的,便是外在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外乎”,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内乎”。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他而言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其真爱,是他人生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地看到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入”的人生!


游修觉寺

杜甫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作品简析】

《方舆胜览卷52》崇庆府:“修觉寺,在新津县南五里”。《蜀中名胜记》(明-曹学佺):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唐玄宗所题的“修觉山”三字,刻于寺前山岩上。据说修觉寺原名四安寺,因明皇题字更名为修觉寺。《游修觉寺》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到了蜀州新津县,先是在北桥楼上参加了县令的宴会,之后当然要游县南不远的修觉寺。此初游修觉寺而作也。

【作品简析】

这首诗首联描摹修觉寺轮廓。寺外江天开阔,气象豁然;寺内花繁竹茂,清幽静谧。内外相映,幽野怡人。“豁”“幽”二字显示作者游寺时心情还不错。颔联从虚处着笔,庆幸自己饱览野寺幽美春景。野寺之“豁”花竹之“幽”使诗人神清气爽,诗兴大发,似有神助。颈联续写修觉寺景象。山间“径石”曲折环绕,蜿蜒盘旋。江上浮云自由飘飞,无所牵碍。一静一动,耐人咀嚼。尾联还是写景。众多的鸟儿,白天在山川间回旋飘飞(漂转),日暮时回到禅堂边树枝上栖宿。诗的最后一字落到“愁”。“众鸟”有什么可“愁”?愁的是诗人。看到如此“豁”“幽”之美景,杜甫为什么要愁呢?因为杜甫毕竟有“径石相萦带”,不可能像“川云自去留”。杜甫还不如这些山间鸟儿,白天在山川间“漂转”,晚上到禅堂边上宿栖。寺院虽然豁亮幽谧,但我杜甫却无法“自去留”啊!


后游   

杜甫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其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词句注释】

①后游:即重游(修觉寺)。②寺:指修觉寺。③怜:爱。

④如:好像。⑤有待:有所期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⑥烟光:云霭雾气。⑦暄(xuān):松软、松散。⑧此:指修觉寺。⑨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白话译文】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

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

花柳无私地奉献着欢迎我再度登临。

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

落日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如此美好景色,作客愁闷完全减消,

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于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属四川),游修觉寺,写了《游修觉寺》诗。同年再次游修觉寺即写了这首《后游》。

【作品赏析】

    《后游》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诗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虽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但景语生动,情语深切,情景交融,理趣盎然。杜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后游》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下午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与欣赏。《后游》虽重在抒情,但景语生动,情语深切,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诗人,“等待”着诗人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诗人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语)“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愁”“减”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诗句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问】颈联“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两句,以时间的推移来分叙二景,是哪两景?请简析。

【答】①晨景、晚景。②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

【问】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下笔处处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有意、物有情的?

【答】①人有意: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忆”“怜”点出诗人对再游之地的爱怜之情,将“寺”“桥”两字提到句首,突出了游览之地,加深了情感。②物有情: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自从上次游览了之后,美好的江山也好像在那儿“忆”着我,“等待”我的再游;花也绽放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次登临。仿佛江山花柳都在等待着作者,奉献自己的美。 

【问】诗歌颔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如有待,江山好像有所等待,自无私,花柳本来就没有私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赞赏热爱之情。

【问】张上若《杜诗镜诠》中评价画线的两句诗说:“润”字从“薄”字看出,“喧”字从“迟”字看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

【答】同意。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一个“薄”字,写出了晨雾像酥油一样滚滚着大地;日“迟“,才会有沙地的闪闪发光,暖气四散。

【问】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①拟人,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

②反衬(乐景写哀情),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问】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

【答】

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问】这首诗是杜甫战乱时第二次游修觉寺所作,诗中是如何体现“后游”的?

【答】前两联紧扣“后游”来写。第一联“曾游处”点出曾经游过此地,“再渡时”说明是第二次来此游览;第二联则写出江山仍像以前一样等待着我,花柳也仍然无私地向我展现美丽,以点明“后游”。

【问】诗歌尾联“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尾联“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伤和忧国忧民的无法排遣的愁绪。

【问】再游修觉寺让诗人“客愁”全消,但也有人认为诗人的愁并未消减,反而更加浓重。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后两联分析。

【答】答“客愁全消”“客愁更浓”均可。示例:

①我认为诗人的“客愁”全消。薄如轻纱的烟光滋润着大地,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未退,沙地闪闪发光。看到如此美好的景色,诗人流连忘返,这里让客居他乡的愁闷完全消减了,还要去哪儿呢? 

②我认为诗人的“客愁”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浓重了。薄如轻纱的烟光滋润着大地,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未退,沙地闪闪发光。而面对如此美景,我这客居他乡的垂暮之人倍感慰藉,愁苦暂时全消,可是中原未定,民生多艰,我除了栖身于这烟光日色之中还能去哪里呢?所以“消愁”只不过是以喜写悲,因景美而其愁更浓。

《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胡发贵、李宁

        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实践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富民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谓是其根本性关切。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鲁哀公问政于孔于,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论述说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韵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己”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用儒家的说法即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所谓“尧舞之泽”,其间最为基本的就是人民的生计问题。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古圣王一样,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为天职:“恶思悉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菽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得好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如何。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正因为如此,所以儒家深信,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治理良善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民富民乐的社会。

       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尊崇·社稷·苍生: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髓》

陈锋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系在一起,希冀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间信仰泰山府君和碧霞元君,也是出于其“护国庇民”。“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和合共生”的基本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即所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这种“和合”,既包括了“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泰山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区,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

        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有关。“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康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说命上》就称:“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人主不遗葑菲刍荛之言,故能成其圣。”这已经将泰山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小说精读」

海明威:《一天的等待》

    从不恐惧的是机器,是人就会对死亡产生恐惧。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他们从不被恐惧控制,从不被死亡吓倒。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一天的等待》就塑造了这样一位少年英雄的形象。死亡、孤独和勇敢是海明威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一个9岁的男孩认真严肃地等待着死亡,同样表现出了一个小男子汉的可敬风度。两种温度计量方式引起的误会、死亡之神即将降临的阴影、小主人公面对自己情感的控制以及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小说中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折不扣地展示出了海明威硬汉主人公所特有的“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一天的等待

[美]海明威

    家里的人还未起床,他走进我的房间,关上窗。他的脸色发白,全身哆嗦,好像每跨一步都十分痛苦。(“脸色发白”“全身哆嗦”,诸如此类,海明威小说擅长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关于环境及人物的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

  “怎么啦,斯加茨?”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我很好。”

  “到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当我下楼时,斯加茨装束整齐,坐在火炉旁。这孩子才九岁,似乎被病折磨得厉害。我用手摸摸他的额头,热得很。

>>>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小男孩的父亲来开展叙事,作者从父亲的角度展示与感冒发烧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突出了主体性效果,使读者和故事人物产生共鸣。由于采用了内聚焦,即“叙事者=人物”的模式展开叙述,故事的叙述者——父亲就是故事里面的人物,是故事的亲历者。读者随着父亲的心境走入故事,以父亲的角度追随故事,读者也仿佛置身其中,使得文章愈发增加了真实感,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说:“上床吧,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他终于上楼躺下了。

    医生来了,他给斯加茨量了量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颜色胶囊的药、服药的说明。一种退热的,一种止泻的,第三种是供病情严重时吃的。他好像对流行性感冒非常内行,解释流行性感冒的病菌只在病情严重时,才威胁生命。如果体温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不必担心了。孩子的感冒并不严重,只需防止染上肺炎,就不会有危险了。

>>>因为内聚焦的叙述者所了解的信息的有限性,父亲此时并不知晓儿子的想法,而读者是通过父亲这个叙述者去判断整个事情的发展,也不知情,悬念和冲突由此而生。直到故事的最后,由于父亲的解释,误会消除,这才真相大白。读者也由此恍然大悟,获得审美享受。

    回到斯加茨的卧室,我记下孩子的温度以及吃药时间。

  “你要听我读点东西吗?”

  “好吧。如果您愿意的话。”斯加茨说话时的脸色苍白,一圈很深的黑晕印在眼眶外。他躺在床上,静静的,似乎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

我大声朗读《海盗》,这是霍德华·派尔写的,然而我发觉他并没有听进去。

    我问他:“你有什么感觉,斯加茨?”

  “还是那样。”

    我守在他床旁,一边读着书,一边等待给他服药。此时斯加茨最好能入睡。可是,我抬起头来时,他正盯住床脚,一副奇怪的神态。(“盯住床脚”的细节表现了小男孩紧张害怕但又竭力克制自己的心理状态。)

  “你不想睡睡?到时我会叫你吃药的。”

  “我宁愿醒着。”(儿子认为自己快死了,担心一旦睡着就醒不来了,所以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斯加茨对我说:“您不必守着我,爸爸,如果打扰您的话。”(儿子认为自己过一会儿就会死掉,担心到时候会给“爸爸”添麻烦,会使他感到难受。)

“一点也不。”

“不,我是说,如果这样打扰您的话,您就不必在这儿。”(小男孩斯加茨没有哭,没有喊,没有撒娇,也没有抱怨;他独自承受一切,竭力使自己在巨大的恐惧下保持清醒,不愿家长因此恐慌;他只是躺着、不说话、静静地等待,极其认真严肃地等待着死亡,表现出了一个9岁小男子汉的可敬风度。)

    也许他只是有点头晕,十一点钟,让他按医生的吩咐吃了药后,我出去了一会儿。

    天气晴朗而又寒冷的一天。大地覆盖着一层雨雪,冻得结结实实。光秃秃的树干,矮小的灌丛,砍下的柴禾堆,并连着光光的大地,被冰雪装饰一新。我带上小猎犬,一只爱尔兰塞特种的狗,沿着冰封的小河,朝着路的一端散步。在这滑如玻璃的路面上站立或行走都很困难,红毛猎犬老是滑跤,我也重重地摔倒了两回,有一次我的枪掉了,在冰上滑出去好远。

来到泥筑的高高的堤岸下面,我高高地举起柴棒,忽地,一窝鹌鹑惊飞而起。在鹑鹌飞越堤顶,想溜过我的视线时,我举枪射中了两只。鹌鹑窝有些安在树上,大部分散布在柴禾堆上,它们在飞出窝前,要在被冰包裹着的柴堆子上跳几跳。如果你发现了鹌鹑的窝,可你还没在冰上站稳脚跟,这些鹌鹑会立刻从松软而富有弹性的柴堆里钻出来,四散飞去。我仅仅打到两只,五只从枪口下逃掉了。从外面回来时,我欣喜地又发现一个鹌鹑窝,紧靠着我的房子。有朝一日再发现更多的鹌鹑窝,那才幸运呢。(关于狩猎的叙写延缓了叙事的时距,对天气、景物和狩猎过程进行的细致描写到处洋溢着的勃勃生机,正好与在惴惴不安中等待的小男孩形成巨大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进了家,家里人说孩子不许任何人进他的卧室。

  “你不能进来,”他说道:“你可不能像我这样。”

我靠近他,斯加茨仍然是我先前在这里时的姿势,苍白的,两块颊尖上烧得通红,他目不转睛地盯住床脚。

我给他量了体温。

  “多少度?”

  “一百左右,”我说道。体温是一百零二点二五度。

  “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正常,”我说,“不用为此担心。”

  “我可不担心,”他说,“我总忍不住不想。”

    我说:“别想。只管安心罢了。”

“我是很安心的。”他说着,两眼直直地看着正前方。很明显,他心里死死地抱着什么东西。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擅用白描,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最深刻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最具体、最实在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最原始、最本真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两眼直直地看着正前方”,对患病孩子的白描没有任何的夸张与渲染,却逼真地写出了他内心的紧张恐惧与表面上的克制压抑。

  “把这个用水喝下去。”

  “你认为它会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啦。”

    我坐下,开始读《海盗》,而我能察觉他心不在焉,所以停下来。(“心不在焉”体现了父子之间的误会与隔膜。)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道。

“什么?”

   “还有多长时间,我就死?”

   “死?你怎么啦?”

   “嗯,我要死了。是的,医生说是一百零二度。”

   “体温一百零二度时,人是不会死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我懂,这种情况人是会死的。我在法国上学时,学校里的孩子们告诉我:体温升到四十四度,人就要死了。而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从早上,整整一天,他在等待死的临头。

  “可怜的斯加茨,”我说,“可怜的斯加茨,这可是驴唇  不对马嘴,你不会死的。那是另一温度计,那上面的三十七度为正常,而这种温度计上九十八度才是正常。”

  “你能肯定?”

“完全肯定。”我说,“这就犹如英里与公里的区别。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

   “哦。”他应道。

>>>因为儿子对摄氏与华氏的误解,使得他一天都在等待死亡中度过;因为父亲对于儿子的认知局限性,一直都不知道儿子遭受了怎样的心理煎熬。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与儿子恐惧隐忍的心理之间的鲜明的对照,顿感回味无穷。

    继而,斯加茨呆滞在床脚的目光慢慢活泼起来,他那紧张的心理也松懈了。      第二天,这种莫名的心理云消雾散了。他动不动就吵着要一些无用的小玩意儿。

>>>文章结尾斯加茨的轻松与之前的直面死亡时的沉重对比鲜明,相得益彰。在故事中,这位直面死亡的“硬汉”是一位年仅9岁的男孩,死亡的阴影自始至终笼罩全篇,海明威借这个孩子赞颂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刻画了生动感人的形象,折射了海明威无所不在的死亡观,强烈的对比使这一主题更具有震撼力。

【原文】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译文】武王登上王位,太公望做他的师,周公旦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遗业。

【原文】九年,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力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

【译文】九年,武王先在毕祭祀文王,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设文王的牌位,用车子运载,置于军中。武王自称太子发,表示是以文王的名义征伐,不敢独断专行。然后向司马、司徒、司空:“我无知,全靠先祖留下的有德之臣,我这晚辈继承祖先的功业,当尽力于赏罚,以巩固他们的功业。”终于起兵。师尚父下令说:“带领你们的部下,带上你们的船只,迟到者斩首。”

【原文】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译文】武王渡黄河,船到河心,有白鱼跳进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拾起用来祭祀。渡过河之后,有一个火团从天而降,落在王的屋顶上,凝固成乌鸦状,它的颜色是红的,降落时声音轰隆隆。当时,不约而同前来盟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诸侯都说:“纣可以伐了。”武王说:“你们还未知天命,现在还不行。”所以班师回来。

【原文】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jī 子。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率戎车三百乘,虎贲bēn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译文】过了两年,听说纣昏乱暴虐更加厉害,杀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这时武王才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尽力讨伐。”因而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战车三百辆,虎贲勇士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

【原文】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故今予发恭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译文】十一年十二月的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都来参加,武王因而作《太誓》,向众人宣告:“现在殷王纣竟然听信妻妾之言,自绝于上天,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要努力呀,男子汉们,不会有第二次了,更不会有第三次了!”

【原文】二月甲子,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今殷王纣惟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 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译文】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赶到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举行誓师。王说:“现在殷王纣只听从女人的话,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抛下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放着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对四方各国犯罪逃亡的人那么推崇,那么尊敬,信任他们,使用他们,让他们对百姓横施暴虐,在商的城市犯法作乱。”誓师完毕,诸侯派来参加会盟的战车共有四千辆,列阵于牧野。

【原文】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jí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自燔fán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商国百姓咸待于郊。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

【译文】纣王听说武王到来,也派遣士兵七十万人抵御武王。纣王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都没有作战的心思,心里想着让武王立刻进入都城,纣王的军队都掉转武器来作战,为武王开门,武王骑马跑入都城,商纣的士兵都溃散,背叛纣王。纣王逃走,返回(另译反而)进入朝歌城,登上鹿台,自己在大火中焚烧而亡。武王手拿大白旗来指挥诸侯的军队,诸侯都叩拜武王,武王于是就向诸侯拱手行礼,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候武王。于是武王进入商都,到纣王死的地方。武王亲自射了三箭,然后下车,用轻吕剑接触击打纣王,用黄钺斩下了纣王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之上。

(出自《史记·周本纪》有删改)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  P8】 https://b23.tv/U7i3uTr

早读资料 | 高中语文一周早读资料阅享版 P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