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遍人间冷暖而心不坠,天岳崩于前而色不变 月隐晦明人物剧情分析(一)

啊?你问我这是什么?哦,这是一位非酋沉船前的最后一次挣扎。

开始之前,回顾一下上一篇对于夕的原型猜测。我当时找出了青龙与烛龙,青龙是因为夕的地理属性,烛龙是因为“月隐晦明”的活动标题。控制白昼变化这一点无时不刻穿插在活动中,看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于夕与年原型所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上一篇文章,也会对此次分析有所补充。

第八章结束后,我为那悲壮的领导者塔露拉所感叹,可谓是方舟剧情的巅峰之作。巅峰之后,自然会很难出现另一个高峰(不得不承认,新年前的孤岛风云、此地之外,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都略显乏力),可这一次新年活动狠狠地打了我的脸,又一次证明我小看了yj的潜力。月隐晦明的剧情质量、内容编排、人物塑造,绝对不亚于生于黑夜、第七章与第八章的主线剧情,遗憾的是篇幅太短,看完之后不免为之惋惜。可较短的篇幅又正能体现出来文案凝练的工笔,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型特色,能够解放观者的思考空间。下面,我们分别从人物、剧情两个角度来分析活动的精彩之处。
由于篇幅过长,我们本次只介绍两位人物。
一、人物

炎熔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的表现都令人称道,每个人的经历与人生态度都体现得很好,并且用人物经历挖坑得当,做到恰到好处的铺垫作用。但是,身为主角的炎熔,貌似并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写,每一个人都有人物回忆,只有她仅仅出现在正叙中。在其他角色的塑造力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炎熔的地位就明显被弱化了。

当然,这不影响剧情观感,只能说是对于炎熔的一个瑕疵。这个瑕疵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从背景上来看,炎熔的出身很普通,至少从档案上来看是这样的。虽然是一个萨卡兹,但因为出身于维多利亚,家境也不算贫穷,并没有像其他的萨卡兹同族一样悲惨。对于先前“痛苦”、“不公”的认识,也是从其他人身上看到的,而且这些人和她并没有太大关系。就是因为太普通了,导致将她放在一个所有人都不普通的世界里并不合适。

或者说,炎熔在整个剧情中就是来推动故事发展的,起到一个时空转换的调和作用。这样的角色在时空转换频繁的故事中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会导致剧情发展趋于意识流,对于明日方舟这种大众游戏来说,算是比较严重的缺点。而调和角色必然不能有太多的剧情安排,不然她连自己都转换不过来。

嵯峨
嵯峨,这个角色是我们本文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嵯峨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将整个剧情的格局上升了一个档次。嵯峨绝对是明日方舟开服以来刻画最精彩的角色之一,完全不亚于塔露拉、W等人。为什么我能这么断言?因为之前所有的角色,实际上都是一个角度上的,谁也没有跳出末世废土世界观之下,他们在塑造自己的同时,也完善了这个世界的面貌。但他们也只是在不断搭建一个高楼,而嵯峨是在地上重新建立的一个建筑。嵯峨塑造的精妙之处在于境界,她的境界之高不亚于塔露拉、不亚于黑蛇、不亚于夕和年。其他角色的境界体现,都在与其同世界的关系和互相影响;而嵯峨更加强调自我的强大力量。

而且,嵯峨的境界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高起点的开局很难在最后达到更高得飞升,大都是在这个平面中活动,可是嵯峨做到了。她真正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飞升,期间没有大劫大难,没有生离死别,但又和这些相同。排除世俗喧嚷,在宁静中一次次地认识自己,一次次地感受世界,一次次地探知迷茫。

(1)见遍人间冷暖而心不坠,天岳崩于前而色不变
这是嵯峨的第一层境界。我们都知道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话说出来容易,但放眼历史长河,又有谁真正做到了呢?无论是陶渊明大隐于市,苏学士犁于东坡,更不用说李白、王维、欧阳修、刘禹锡等人,都不过是故作旷达。大都是画地为牢,用作逃避之所,就像是夕所作的画中世界。

她能在这虚无之中生活十年,当作大梦一场,为此地的惬意而欢喜(当然,这惬意并不是因画而生,而是因嵯峨而生)。这十年间,她待人温暖热情,无论是渔翁、老妪、将军还是老板娘,都能真真记在心里,便是“见遍人间冷暖”;为那毫无价值的人一遍遍挥刀,宛如水中捞月,一如既往,便是“心不坠”。这种意志的形成更离不开她的住持爷爷。住持爷爷年轻时也曾旅途四方,饥饿困苦之时走过荒地,他在荒地三天三夜的所思所想,不是恐惧,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祈祷——为这满地饿殍诚信祈祷了两千又二十四次。

档案里写道,住持爷爷本反对嵯峨下山,理由是嵯峨过于单纯,她如果入世,恐怕会有不小的问题。住持爷爷在拒绝嵯峨的当天深夜,将她叫醒,两人来到寺内广场,师徒二人,或者说祖孙二人,一人一棍,一问一答,从月正当空打到东方初明,住持爷爷最终同意了让她下山。显然,住持爷爷的顾虑是多余的。就像他自己曾经下山时一样,不也如现在的嵯峨一般吗?

(2)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一句话许多朋友并不陌生。取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在一生中都被存在的道理这一终极命题所困惑,而我们也会花上一辈子去解答这个问题。在我们探寻答案的过程中,便会经历这三个过程。人一出生,我们会用最朴素的目光去看待世界,所见所闻便是事实,自己的标准便是真理。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这样的态度,往往会在不久以后碰壁,令人们怀疑自己的意志。

当最初的心灵被破坏,大千世界里没有人会给我们指明下一个方向,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挣扎,悲伤,彷徨。生老病死,命途多舛,也大都困扰。山不再是单纯的山,谁也不再是单纯的水了。这便是夕所说的“画中人”。

当人生的经验没有把他们压死,从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认识自己,心中的迷茫也愈加清晰了。不知何时,那个苦苦追求的方向也出现在眼前,只不过现在的你,这个曾经视为珍宝的东西,貌似也没那么重要了。当你回过头看,没错,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个道理,讲到此步就足够了,其余的,要像嵯峨那般自己静静感受。

嵯峨与夕有两次对话,第一次时,她还没有达到这一层境界。所以,当二人谈到真为何物,人生是否自由时,嵯峨被夕问住了。她没有回答,因为她此时所迷茫的,也正是这些。她听到了夕的答案:
“你行过的路,见过的人,生老病死,多舛命途,兴许都是某些个执笔人的一时兴起,无甚意思。
你们穷其一生求个所谓的‘真’,也不过是个似我非我的魔怔。
我们在这片画卷里弯弯绕绕,看客看过了也就看过了,喝彩两声,啐口唾沫,如此罢了。
生皆梦幻,如露似电,无踪泡影……”

这些话,或许有很多人支持。但嵯峨显然不赞同,我也如此。可是,这至少是个答案,此时的嵯峨连坚定的下笔都无法做到。直到她再一次次冥想,冥想中看到了自己,跨过中间千山万水,最后又是自己。她看到了未来沦为赌鬼的嵯峨,无数个嵯峨。她们终究不是自己,终究不是能够下笔的答案。但是,在这无数次宁静中,她找到了。
“嵯峨的迷茫非常质朴,甚至到了能让人感慨这片大地上竟然还有这么纯洁的人的程度,因为对于她的疑问,我们早有答案。
成熟的人会说,你应当学会和解,理解自己无法解决一切,然后做力所能及的事。
圆滑的人会说,你应当顺应潮流,反抗多么苦痛,不如加入其中。
愤怒的人会说,你应当勇往直前,永远不要放弃,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胆小的人会说,你应当归隐山林,回到自己的寺庙,忘记那些纷扰。
正确答案?没有正确答案,有的只有选择。”

被动入画的所有人当中,只有嵯峨是靠自己出来的。原因很简单,画只能捆住画中人,画中人也只能在画中生活。可若不是画中人,画里画外,便是无所谓的了。夕,这个多年在画中徘徊的执笔之人,认可了她。

“小僧只见得梅花开了十回,又谢过十次。”
人们总借梅花叹春光易逝,可于严寒中,梅便是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顺带一提,嵯峨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日本嵯峨天皇,擅长书法诗文,被列为“平安三笔”之一。嵯峨天皇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唐化”,从礼仪、服饰、建筑上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他好寄情琴棋书画,徜徉山水之间。但是嵯峨天皇后期,不顾大臣反对让位于大半亲王。当自己的儿子即位后,还经常以皇室之长的身份干预政治。随后又不顾反对,立自己的外孙恒贞亲王为太子。加上此时国内饱受旱灾的危害,朝廷内部也就更加混乱。嵯峨上皇死后不久,便爆发了“承和之变”。而嵯峨的性格灵感便是来源于他的优异之处吧。


本文就写到这里,接下来还有很多本次活动关于其他人物与剧情的分析,感兴趣朋友们可以多多留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