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感受到了古文之美,古人之智慧
中医基础理论学概念。先读目录,划好重点,然后精读。从前往后,把概念牢牢记住。你一开始就要牢牢记住病、症、证这三个字的概念和区别,一定要记住,否则越往后面就会越晕;要牢牢记住整体观念、要记住辨证论治的意思;尤其是阴阳、五行。记住这些概念,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反复印证,遇到一个新知识,就琢磨一下,这是病还是证?用阴阳怎么解释?用五行怎么推理?
而学《黄帝内经》的方式完全不同。由于是考古发现的黄帝内经的竹简文物,串竹简的绳子早就断了,所以内经的顺序是后人重新编的;内经的古文言文原文能看懂的一百人里面也没有一个,现在普通人有文言文基础的太少啦。而看译文呢,译文是翻译的人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去写出来的了,有时会错过原文的精神精髓。举个例子:黄帝内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其中的“幼而徇齊”,我买的黄帝内经书里面翻译为“很小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我就觉得没翻对。“循齐”应该跟“见贤思齐”类似啊,应该翻译成“很小开始就求师问道学问大进”。
所以我学习内经的思路是:第一、书要有;第二、听有声。听有声就是听有声书。网络资源上有声书讲黄帝内经的,主要是两个:徐文兵和梁冬版、倪海厦倪师版。我都听了,我听的顺序是先徐梁版,后倪师版,徐梁版的对象是普罗大众,所以通俗易懂,几乎是逐字逐句讲解,在讲内经的同时,让我也感受到了古文之美,古人之智慧。倪师的版本是技术流,讲解的对象是他的学生,所以没点儿中医基础,很多地方还真不容易听懂。听了他们的讲解后哪一段有感受了,再去看原书的相应段落,揣摩体会,有所得就是长知识了。


学中医之人一定要备有中医的天赋。天赋来自本能,先天具备这方面的灵感与悟性。天生的爱好与兴趣发于内心。在后天的某一环境,某一时机的接触,开启心中的执爱与专注,心生欢喜。我认识多位精通草药的老药人,在当地用草药治病皆有名。可他们的子女几乎都不无心传承这门技艺。有的民间中医也会将自身经验硬授给子女,可强扭的瓜不甜。
宇空间也,宙时间也。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名曰造化。造化云者,一个生物所在地之宇宙间的大气,圆运动时生育生物之称。天晓时太阳的曙光射到此生物个体所在地最远的东方地面,天暮时太阳的曙光射到此生物个体所在地最远的西方地面之间,便是一个造化个体平面的范围。立体的范围,详气象学的证明。造化个体的中心,在地面上下之际。此圆运动宇宙造化的进行,并非向前的,乃是向中的。并非日新的,乃是照常的。一个生物所在的环境的圆运动,即是一个生物的宇宙。参看下文易经图,注意地面下的一半。


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简言之即是有造化的宇宙。此造化宇宙的构成。就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与地面相合起来而成的。吾人设想其未合之前,地面上无有大气的热,地面上是冷静闭压黑暗的纯阴的。太阳的热,射到地面之后,地面上原有的阴冷,遂将太阳的热,压入地面下去。热是向上的不能向下的,热的向下,除地面的阴有吸收作用外,全是压力压下去的。此热乃太阳射到地面的热,与地心热力无关。其降下的程度,只与地面有不远的距离也。详下文气象学的证明。此压入地面的热,又复澎出地面上来。澎压交互,阳热与阴冷发生爱力而圆运动起来,遂成有造化的宇宙。宇是造化的个体,宙是造化的运动。
纯阳无气,纯阴无气,阴阳交合,乃能成气。大气者,阴阳己经交合之气。阴阳交合之中点称曰中气。中气者,生物生命之所从出,而密布于地面之际的也。
从古以来,中医世家能够一直传承下去的并不多。有人虽不是中医世家也不从事相关工作,却因机缘或者是兴趣接触中医药,在这方面才能突显、感悟力强,一样能成为良医,成为民众所信的明医。所以有经验的中医选徒弟要先看其天赋,有中医天赋的人不多,天赋固然重要,也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