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真正的中医是用一堆理论分析一个疾病

2023-03-10 01:50 作者:bili_22491679980  | 我要投稿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讲讲中医从什么书读起,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有人曾采访过我,问我是什么派的。我说我既是学徒派,又是学院派。我为什么这么讲呢?我是学徒派,谁都知道,现在有句笑话,叫“地球人都知道”,因为我讲真话,从不隐讳我的出身,讲假话我不会的。


  问我是什么文化水平,我说我就是学徒出身。十三岁当学徒,当到十六岁当医生。当学徒的时候,什么事我都干过,给老师提尿壶,那是常事;打洗脸水、倒洗脚水,那也是常事;在药铺里下梭板,打扫卫生,扫厕所,这些事我都搞。


  这个学徒派读书,和我们现在科班派读书有区别?



  第五本书是《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讲的是诊断学。现在总结归类就是中药学、三字经、诊断学。

真正的中医是用一堆理论分析一个疾病,而不是会了某一单个理论可以治一大堆疾病。临床真正实践中该用针就用针,该用灸就用灸,该用汤药得用汤药。不可能一条理论能解决所有问题。

不要尝试简化中医理论,要把中医理论学全,要有长期学习坚持的心理准备。在倪海厦之外还有诸多武学秘籍,高于倪海厦的犹如星辰大海。跳出某个人的思想,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才是正道。不能一个现代善于语言表达的人成了中医天花板。就像知道辟邪剑谱后就不知道还有独孤九剑一样。更高的医学境界等着我们去追求。


中医学识越精越多,方剂辨证越准确。


先从教材开始,能记多少记多少,后面阅读四大经典,阅读完四大经典再涉猎更多中医书籍。进行中,一定要先从小病开始,反复琢磨,不要着急于数量,反复琢磨辨证思维,直到辩证思维的顿悟。顿悟后精修四大经典,要反复读,我读《伤寒论》读了好几次才完全把前后六经贯穿,即使这样也是中医经方学者中速度极快的。

既然这两本书没有解释,那么该从哪里能找到答案呢?《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这两本书是本草书,记载的是药物的功效,而这两本书的写成年代和《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接近,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用药依据,通过学好这两本本草书,再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就能够知道,张仲景为什么要用这个药,这个药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你不断地琢磨,就能发现这里面别有洞天。

但是,你千万不要因为看不懂这些书,而去看注解,因为注解的人水平层次不齐,你根本不知道哪个写得好,哪句写的好,说不定你非常欣赏的这段话,就是把你带进阴沟的毒药。只有坚持看原文,坚持钻研原文,才能让你刚开始的时候学得非常慢、非常艰难,但是在后期飞奔般成长。


有人说我学《黄帝内经》不是更好,拜托,《黄帝内经》只是一本医学理论,成书时间从春秋一直到唐代,才最终定稿。刚开始学习《黄帝内经》,就好像你刚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好了也是空有理论,在临床上你会一塌糊涂,会严重打击你的自信心。

中医依赖悟性,适不适合也是一个问题。永远记住,在理中汤和三黄泻心汤之间可能还有一个半夏泻心汤,辨证就是不能像平时生活争论问题那样,你争a我争b,而是把AB的优点优化到一起。


比如葛根劫胃阴,那么劫还是不劫呢?都对,但是有环境,葛根是激发胃气实现清气也津液的化生,温病学家认为葛根劫胃阴是因为温病后期,胃阴到了接近绝境,已无希望,最后一丝胃气无法激发发挥,一但强行激发会导致胃气衰败。而平时则不是,即使胃气衰弱,但最后的那一丝正气也足够去继发升清和生成津液的。所以葛根劫不劫胃阴看胃最后那一丝正气还有多少。

  之后开始学方剂。首先是《局方》。《汤头歌诀》读完了,读陈修园的《时方歌括》,这两本书的方剂歌括我全能背,比如藿香正气汤:“和解藿香正气汤,苏叶白芷共藿香,陈半茯苓大腹草,厚朴桔梗引枣姜。”这是《金鉴》的。“藿香正气白芷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腹皮加姜枣,感伤岚障并能驱。”这是《时方歌括》的。这两本方剂书我都能背。


  读完方剂后开始读内科学的书。内科第一本书是陈修园的《时方妙用》。“中风……风者,主外来之邪风而言也。中者,如矢石之中于人也。”像这样的话都要背,这就是接触内科学。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真正的中医是用一堆理论分析一个疾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