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舰中的颜值担当-奥匈帝国联合力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德意志第二帝国东捶沙俄、西踹英法的极限操作,同盟另外的两个成员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经常被人忽视。土鸡暂且不谈,奥匈帝国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最后一个国家一直是欧洲传统五强之一。在1914年一战爆发时其拥有676615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以及5280万人口,是欧洲面积第二(仅次于沙俄)、人口第三(仅次于沙俄、德二)的国家,同时凭借着盛名在外的斯柯达兵工厂和庞大的资源储备军事工业实力也达到了世界第四(英、德、美之后,法、俄、意之前)。

虽然同德国一样,奥匈帝国也一直是一个陆权强国,但其海军力量也不容小觑。1866年的利萨海战中,在指挥官特格特霍夫的领导下,奥地利海军大胜几乎两倍于己方的意大利舰队。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奥匈帝国海军已拥有4艘联合力量级无畏舰,3艘拉德茨基级、3艘卡尔大公级、3艘哈布斯堡级前无畏舰,6艘海防战舰、3艘装甲护卫舰、5艘防护巡洋舰、4艘新式巡洋舰、3艘老式雷击舰以及数十艘鱼雷艇,舰艇总吨位37.2万吨,排行世界第八。

注:奥匈帝国的9艘前无畏舰

其中,作为奥匈帝国末代前无畏舰的拉德茨基级战列舰已经十分现代化,在许多方面即使与无畏舰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由于该舰在开工之前,英国皇家海军开辟新时代的无畏级战列舰已经进入海试阶段,奥匈帝国也不得不紧跟时代潮流,拨出巨款研制新战舰。
注:引领时代潮流的无畏号战列舰

1911年,新战舰的造舰预算在帝国议会上得以通过,督造工作由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负责(就是那个一战导火索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的倒霉皇储)。

联合力量级采用了平甲板船型、中轴线背负式的主炮布置方法,这些设计让该级舰在当时有着十分时髦的造型。此外,由于奥匈帝国对于海军基本只是保持着地中海存在舰队的策略,对舰艇并无航速和续航力要求,所以舰体比较短小。

该级舰共建造4艘:联合力量(Viribus Unitis)、特格特霍夫(Tegetthoff)、欧根亲王(Prinz Eugen)、圣·伊斯特万(Szent.Istvan)。首舰联合力量于1912年12月服役,最后一艘圣·伊斯特万也赶在一战前于1914年7月服役。

舰员:1087人
标准排水量:19698t
满载排水量:21730t
舰艇尺寸:152.2m×27.3m×8.3m
装甲防护:水线主装甲带装甲最大厚度280毫米,主炮塔四周装甲200-305毫米,水平甲板装甲48毫米,指挥塔四周装甲280-356毫米
动力:12座锅炉,2台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27000马力;四轴
续航力:4200海里/10节
最大航速:20节

由于斯柯达公司是造炮老手,其产品在当时风靡世界,毫不逊于同行阿姆斯特朗和克虏伯,因此联合力量的武备也十分优秀,其装备有:
4座三联装305mm/45倍径舰炮
12座单管150mm/50倍径副炮
18座单管70mm/50倍径速射炮
以及4座533mm鱼雷发射管



由于帝国在战争爆发前已是内忧外患,军费年年缩减、政府做事懈怠拖拉、官僚作风严重、国内各民族独立情绪日益高涨,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上述情况的危害性。在陆上战场,奥匈陆军被沙俄名将勃鲁西洛夫打的溃不成军,一次性损失了将近1500000人(光俘虏就有40万人);在海上战场,奥匈舰队虽然实力不俗但却无所事事,主力舰队除早期对背叛同盟的意大利沿岸执行过收效甚微的炮击任务外,长期被困于亚得里亚海连地中海都进不去。

1918年6月,奥匈帝国海军决定倾尽全力突破协约国对奥特朗托海峡的封锁,但不幸的是圣·伊斯特万号刚出门就被意大利鱼雷艇击沉,成为了世界唯二的两艘留下完整战列舰沉没影像的战列舰(另一艘是伊丽莎白女王级巴勒姆号),出门不利的突袭舰队只好打到回府。

注:圣·伊斯特万号沉没影像

1918年10月28日,奥匈帝国海军旗舰联合力量号上发生水兵叛乱,之后不久奥匈帝国皇帝宣布将原奥匈海军战舰全部移交给新的南斯拉夫国民议会政府。但是南斯拉夫人刚分到奥匈遗产还没高兴几天,意大利方面就排出了最精锐的蛙人部队在11月1号将这艘漂亮的战舰送进了海底。

剩下来的两艘联合力量级特格特霍夫号与欧根亲王号也在战后被意大利和法国分走。20世纪2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前者被意大利人出售拆解,后者被法国人作为靶舰击沉。
注:奥匈帝国最后的超无畏舰计划-君主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