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6 】谈“黄”色变——从精神需求角度分析视觉小说类游戏


摘要:现代社会中生产机器的发展赋予人们新形态的娱乐方式,而娱乐扮演着缓和社会矛盾提高人们社会认同的重要角色。简单来说,娱乐作为一种传递情绪的工具,相比晦涩深奥的道理来讲,它更能让人接受和认同,并得到广泛传播。电子游戏的出现,就将早期有限制的桌面游戏带到了虚拟空间,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的现实性与社交性更被强化。不同于注重团队合作与玩家现实或虚拟互动的网游,单机游戏更多强调的是如何叙事一段故事让玩家个人更好的体验,游戏的各种功能和开放程度旨在服务于玩家感性的认知与游玩后的思索。而面对资本社会的发展,西方式经济模式并不能解决分配问题,导致社会财富不断向占有大部分财富的少数人靠拢。由这种分配模式滋生出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穷病”,压抑着许多在社会中对正常情感需求而受制于物质基础的人,此时对精神世界的塑造和享乐符号的生产,就成为了安抚此类群体的“奶头乐文化”。为了代偿现实中两性互动的情感体验,藉此恋爱类型的视觉小说亦或“黄”为主导的视觉小说应需求而诞生。

一、从叙事学角度管窥该类作品
在视觉小说当中,令人沉湎其中的抛开吸引人的立绘外,另一要素就是叙事的视角。视角在叙述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同一事件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情感反馈。同时在纸质时代的阅读模式里,阅读这一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往往不是由文字图像形式为单一的输入模式,声音在阅读中也扮演着丰富体验的角色。在早期的文学理论研究当中,视角与声音往往混为一体,不过这一问题在语言学家热奈特处得以分化,他指出了观察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区别,视角问题旨在辨析谁在观察故事,而声音则探讨谁在传递信息给读者,从而确立故事信息传递过程中主体的叙述者和作为客体承担传达依据的视角。
如果抛开立绘、角色配音与场景之中的背景音乐,该类游戏只不过是视角频繁转换亦或有着不同结局版本的小说,同样除开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对作品审美层面或意义层面的理解大打折扣。作为流行于市面上的娱乐产品,该类游戏作为传统叙事作品的自身意义其实是让步于角色美术形象、人物配音和场景音乐的,在游玩此类游戏时,我们能够与故事主人公高度共情的原因,大概也是由视觉和听觉层面来慢慢形成模糊的现实与虚拟的认知,从而将抽象的文化符号显现成具体现实的人。在完成此种虚拟到现实的绑定后,作为在屏幕前观察并承担剧情推动作用的玩家,也便能形成对游戏角色的高度共情。在这种认知得到升华后,玩家对游戏的评判往往更多呈现出感性的认知,而最终在畅快经历整个游戏过程后,玩家对作品的批评终归是绕不出审美体验和社会意义,玩家进行个人情感的表露并生产新的符号来让更多的新玩家注意到该类作品。在不断对原作或同类作品的解构和建构过程中,这些人组成了以游玩此类游戏并进行艺术评论的玩家社群,最终形成一股文化。

二、满足人的扮演心理
在现代社会当中,生活的本质就是以活着为目的,不断进行为获取生存资料的工作再以消费回馈自身的循环。平凡是大多数人的底色,往往不凡都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才能显现。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当中,不论何种年龄段的人都有着渴望被理解同时又不愿被普遍认同的矛盾心理。为了彰显自我的独特性与“普通人”的差异,人们寻求小众或奇特的知识来显现自我的不同。可伴随认知不断的深入,此种认知也在现实打磨中成为了令其羞愧的黑历史。但是这种羞愧只是在接受社会规训下,对自我身份在社会中的确定,这不代表这种念想会随着收到社会规则的启示而消失。
在过去,小说家创作作品其实就是延展了青年时的能力,魔幻作品和科幻作品的创作者在经世致用层面上,会被贴上不切实际的标签。但从人精神需求层面上来看,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作品来作为现实生存的依托。不同于纸质时代阅读魔幻小说或武侠小说,现代社会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很好的发展并继承了这一概念。他们继承了魔幻作品提供人幻想的理念,并提供了切实满足该种欲望的平台。由背后程序代码形成的游戏世界,能够让人成瘾性的享受其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刻意去注意整个游戏世界运行的规则,只会从按键进行的反馈来理解如何通过键位或手柄的操作来达到在游戏世界中的某一目的。至于剧情和游戏角色,他们只是服务于玩家这个上帝的游玩欲望而建立在整套代码中的一环。
视觉小说中的主角承担着虚拟和现实连接的作用,他的任务是将自己所存在的虚拟世界以他的视角来呈现给玩家,主角的人际关系、主角生存的社会环境、主角的情感状态和主角的生理需求无保留的传递给玩家。从民俗学角度来解释,玩家的行为更像是一种夺舍,玩家操纵着角色借着主角的口来实现自我的目的。不论情感层面上亦或指涉于玩家现实性欲的目的,主角不能够以任何形式拒绝,因为其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玩家的心理,并以导游身份向玩家呈现他所生活的故事。

三、荣格万性论角度,性即一切事物的对立
黄油本作为指代由鲜奶油制成或发酵的奶制品,但在荣辱文化的影响下成了为满足不可启齿的本能欲求游戏的所指。在普遍社会认知当中,玩这种游戏的人都应该与猥琐、变态、下流等字眼高度绑定,而为了反对此种社会偏见,该类玩家群体往往会将这些游戏的解读依托主流社会认知当中高雅的文学和哲学层面。至于游玩此种游戏个体的真实动机,恐怕大部分人不会坦诚如实的告知。当然也不乏存在一些保留孩童般两性认知的天真之灵,他们希望排除删减游戏中令人羞愤的情节,而更好的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但由这种认知导向的人,他们是情感上残缺不全的。偏执的思想假定这些出于本能的行为都是需要受到理性钳制,他们不能留意到性能够揭示人物关系与表达情绪的作用。因此谈“黄”而色变,谈欲而矜持,故作姿态想要传达给他人一副清心寡欲的样貌。这实际上,也是上述标新立异行为的分支,只不过以这种自我精神阉割的形式来表明精神意识,道德层面会很高尚但同时又必须接受得了时间的考验,如若像樱花般污浊于凡尘,以往再崇高,也不得不面对崇高的再解构。
德里达:“关于哲学家,我最好奇他们如何谈论自己的性生活。”
这句话呈现出的是理性与本能的对立,而此话不仅是德里达好奇的也应该是我们好奇的。在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当中,性即群体不齿且教育体系中灰色的地带。为了冲淡本能的欲求,我们解决的策略便是将个体投入到有着远大目标的共同体当中,以伟大光荣正确的目标来消解个体微不足道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下,任何展现出个体欲望的行为都是会被大众谴责且需要被批判改造的,中学时期望那对在我们面前的情侣被教导主任发现并处分回家反省就是这一思想的一个片段。古代知识分子讲究高风亮节,有气度有节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因为崇高的精神代表着精英文化,所以原初本能的需求才显现得低级和庸俗。谈黄色变归根结底,变得是自认为接受高级教育接触人类先贤知识瑰宝的精神贵族们的庸俗成见,因为受到商品拜物教的影响,所以总是自以为然地将这“黄”的概念不断扩大,将所有与之强关联弱关联的事物统统囊括其中。其最终的目的可不会如他们愿想那般世界变得更纯粹,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过度宽泛的阐释含义导致“性”资源更加稀缺,最终加剧社会的矛盾。
黄油是具有后现代性的,它将传统概念中的崇高精神消解,展现出与人类本能欲望强相关并以此为噱头卖点的故事何以发展。从高尚者的角度看,这些故事有违人伦充斥着变态的欲望和扭曲的人性,但不得提一嘴的是,从性这一角度来呈现故事并以此为脉络来发展故事,其作者搭建的社会模型又是值得我们推敲和思索的。而从本质上来看,为了性而性更具纯粹性,这比封建礼教当中郭巨埋儿的思想更为纯洁。前者提供了给现实社会的人释放被压抑欲望的通道,并能够通过游戏来达成目的同时又能够实现情感的满足,后者只是编造神话类的故事来使人更加压抑,充当维护封建社会君王统治的螺丝钉。情绪宜疏不宜堵,当人的欲求被限制,被社会规则所注视,人要么疯癫要么沉郁。一些心怀鬼胎的人喊着口号维护整个表象的和谐时,感到沉闷而郁郁寡欢的只会是占据少数资源的普通人。
四、男性凝视的政治正确,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作品
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男性凝视指在视觉艺术和在文学创作中,从男异性恋者的角度描绘女性和现实,将女性性客体化以取悦异性恋男性观众的行为,即以男性的、异性恋的观点,把女性视为性对象来表现或再现,满足异性恋男性观看者的愉悦。
从理论层面上,男异性恋者游玩的黄油是符合此结论的。不论从故事对话亦或人物行为动机角度出发,很多自认为玩过许多恋爱游戏所有有丰富恋爱经验的人,他们实际只是在和另一个男性设计的女性思维模型谈恋爱。所以这种游戏具有认知上的欺骗性,尽管佐以女性形象的图画,女性的配音,但故事中的人物和动机却是由男性来设计的。这点更是服务于商业角度,要是游戏追求角色难度过大,可能许多玩家就会过段弃坑,转而寻找更容易步入正轨的游戏来游玩。所以取悦男性,满足该群体对两性关系的美好想象同时具备商业推广性,是该类作品制作人需要把握的核心。很多人对虚拟人物的爱,其实都是一种对抽象符号的爱,为此他们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以金钱的投入来表示他们对此的狂热喜好,更有甚者连意识层面也高度共情角色,认为其只不过是生活在屏幕里另一个世界中鲜活的人。足见男人对男人的理解有多么深厚。
但回归现实,这类游戏的玩家群体指向于身心健全的成年人,而未成年游玩这些游戏时在接触这些黑白不清的传达观念时,如果认知水平有限,个人素质低下。他们很可能会进行主角行为的cosplay,将现实的自己也等同于游戏里的主角,进而引发现实层面的事件或者网络上的问题,对她人进行霸凌和羞辱甚至有越界行为,而网络上则呈现为对主角价值观念的认同对主角行为的模仿,从而让自己麻痹在虚拟世界里,进而可能会对异己进行网络暴力或被其他群体进行网络暴力。但从传播途径上讲,未成年获取这些游戏的方式都是从网络上下载获得,而下载这些内容的审查机制又是落后且不具有年龄甄别度的。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就是对这种审查机制的概况,面对需求此类机制的做法是一并删修整改,一副家长式的为你好的原则来定性这些作品是有失偏颇的。而网络的管理除了表面上的一刀切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外,对这些作品的限制只是由上网经验来约束,明面上的那些规定只像智商检测器,而那些头脑聪明的青少年在接触这些作品时,究竟会在头脑内产生何种情感体验或者对社会意义的感悟,这不得而知。
结尾:总的来说,此类作品是拿不上台面的,而且游玩时是存在学识条件与公民素质的基础储备,就像文学作品本不是像人传达美好正能量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虽称为世界名著,但其主人翁的行为和价值观却不能被主流社会接受。黄油这类作品在面对封禁处理和遭受主流谴责时,这种没有另一观点来支持其存在的舆论场,那么游玩这些作品就会被叛逆的青年视为独特的符号以此标榜自我。而教育层面上,只要对此话题避讳而不深入探讨更高层面精神内核时,游戏中片面和独断的价值观,便很可能侵占年轻人的思想。最终酿成的苦果,只会让个社会来承担。

后记
写文的动机也是源自于玩游戏理性思维对“为性而性”概念的理解。作为现实中的人矿,美好的爱情终归是童话叙述中存在的抽象概念,它不具备可再现性,至于那些网络中的提倡女权思想反对男性凝视的群体,我想这大概是没能利用好先天优势而不得不和男性在社会丛林里竞争的弱势群体亦或得巧还卖乖的收益群体。此类游戏就是纯粹的释放,附加的抽象概念或者哲学思想只是鲜艳的包装纸,迎合人刻奇的欲望来满足那些打着堂而皇之目的进行游玩者的真实心理。高雅亦或低俗,这见仁见智,但据我所认知的哲学理念来看,纯粹的本能行为是比一切另有所指的理念或者动机要高尚的。遮羞布掩藏的是人的伪善,和自我的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