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航母真实排水量的争议!

阿基米德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物体排开水的重量,等于物体获得的浮力,而对水上漂浮或者水中悬浮的物体来说,它们获得的浮力就等于他们的真实自重。因此对所有船舶包括军舰和潜艇来说,排水量都是最重要的第一指标。因为如果搞不清排水量而去操作舰船特别是潜艇,弄不好就会自己折腾沉没了。而军舰的排水量数据又直接关系到军舰的武备能力,持续续航里程等和综合战斗力直接相关的数据,因此单舰的排水量和一国海军的总吨位也是衡量其综合战斗能力的基本参考数据。虽然军舰有新有旧,技术水平上肯定有差距,不过排水量指标仍然可供参考。就算是有些大国故意的不退役大吨位的老式舰艇,这样做起码还有一定的威慑意义,因此任何现存的海军排水量,哪怕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

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军舰的排水量到底如何衡量,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其实只要是在水中操作为主的装备,肯定是会有一定排水量的。比如气垫船、水翼艇,这些特殊船舶在高速航行时排水量很小;而像水上飞机,或者像里海怪物这些半飞机半船舶的东东,高速下甚至直接脱离水面飞到了空中,其高速下的排水量直接为零。但是不论气垫船还是水上飞机,它们在低速或者停泊状态下,仍然会在水上漂浮,因此也会产生排水量。只不过这些特殊类型的设备,在各国海军中的占比基本都是微不足道。各国海军的绝大部分舰艇,仍然以正常的吃水型号为主,因此统计总吨位的时候,一般只统计正常的水面舰船和可以在水下活动的潜艇。而且因为潜艇在水下活动时,全部艇身完全排水。这与水面舰船平时,

只有部分船底排水也是不同的。如果水面舰船也是全部舰身完全排水,那么只有沉没了才是如此。这就造成潜艇的排水量计算也与水面舰船不同。潜艇只有水上排水量和水下排水量两个指标,不存在水面舰艇的标准排水量、满载排水量或者正常排水量的说法。全球海军中基本通行标准排水量和满载排水量2大标准。两者如何区别,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问题。总之两者最大的差距,主要是有没有装满燃油和压舱水的差距。而且还有一个规律,这就是舰船本体越大,那么标准排水量和满载排水量之间的绝对吨位差也越大。比如一艘满排7700吨级的驱逐舰,其标准排水量一般在5500吨左右,两者差距2200吨。而满载10.3万吨的福特号,其标准排水量其实只有7.8万吨到7.9万吨,标排与满排之间整整差了,

2.5万吨!而某新兴海军既不对外公布标排也不公布满排,只公布一个正常排水量。正常排水量一般比标排大,又比满排小一些。可以说是有故意隐藏实力的意图。而对超级大国海军来说。其公布的吨位数据更复杂。因为超级大国除了同样有标排和满排的区别外,还特别喜欢用英制计量单位。其实这套算法,在英伦本土都因为过于老旧复杂而早就被公开抛弃了。比如说起女王级航母的满排,就是大大方方的6.8万吨,标准的国际公吨。但是超级大国海军至今却经常把英制短吨当国际公吨公布。其实英制短吨只相当于国际公吨的0.9稍多。这样一来,超级大国所有航母的真实吨位,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夸大。就算是五角大楼的权威数据,也是公吨和英制短吨混杂,莫衷一是。其实就是要故意地混淆视听,

对超级大国的海军实力故意夸大,以达到不战先吓倒对手的潜在战略目的。如果非要较真,那么从小鹰级到福特级的所有的真实吨位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的那么夸张。小鹰级一般被认为是满排8.15万吨,最高说法是8.3万吨级;但是小鹰级的标排数据只有6万吨整,因此有不少人怀疑小鹰级的真实满排是7.8万。至于尼米兹级,对外宣传首舰尼米兹号是满排9.3万;最后一艘的布什号是10万吨整。但真实数据有可能是,尼米兹级中最大的老布什号只有9.6万,尼米兹号的满排只有8.8万。只有到了福特号才首次真正满排超过10万。可以说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真实数据恐怕只有当年这些航母的总设计师才知道。因为就连美国官方的数据都是相当混乱的。与超级大国海军故意夸大航母吨位相比,另外一个大国,

似乎更喜欢故意隐藏吨位。2艘翘头谁都知道满排6万吨以上,甚至超过6.6万,却对外宣布都是5万吨级的。如果真是5万吨级的,那么让6.8万吨级的女王号操作一下某15舰载机,看看能飞起来不?至于即将要首飞的新平台,大有可能再次对外宣布是7万吨级的。别忘了小鹰号的标排只有6万整!实际上内行都知道新平台的甲板总面积可比小鹰级要大出不少,基本看齐尼米兹级中期批次。一头大象非要装成骆驼,这个惯性心理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