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摘录札记02—《文章作法》05—议论文
词曰:三户亡秦由来久,残局凭谁守?听四面楚歌,无限凄凉,闷杀清太后。人心已去天难佑,无奈权轻授!帝位忍长辞,痛感沧桑,往事空回首。
却说醇王载沣摄政,奉慈禧太后遗命,全权处理国事,有重要者,乃禀询德宗后那拉氏。宣统帝嗣位,上德宗后徽号日隆裕皇太后,并颁行监国摄政王礼节。随命奕助以亲王世袭罔替,并加恩王公大臣等有差。摄政王为德宗亲弟,戊戌之变,由袁世凯密语荣禄,乃有瀛台幽帝之祸,德宗饮恨以终,摄政王知之最悉,以此不慊于世凯。世凯遂以足疾辞职,许之。宣统元年,以邮传部尚书陈璧,用款糜弗,调员冒滥,夺其职。陕甘总督升允,奏阻立宪,令开缺。嗣梓宫奉安东陵,宫廷内外,靡不恭送。直隶总督端方,令人在隆裕太后行宫外摄影,被人奏参,立即褫革,廷臣颇惮摄政王英明,不敢肆。既而大学士张之洞、孙家鼐、鹿传霖等,皆谢世,亲贵益专政。载洵、载涛皆摄政王弟,少不更事,摄政王独任之。以载洵充筹办海军大臣,辅以萨镇冰。载涛管理军谘处,佐以毓朗。御史江春霖奏参奕動,则斥为莠言乱政。浙路总理汤寿谮,电诋侍郎盛宣怀,则责其措词荒谬,分别降黜,徇情庇私,无可讳焉。隆裕太后威福,虽不逮慈禧,然于宣统纪元,即于大内御花园侧,兴修水殿,四围浚池,用玉泉山水环绕之,殿上窗棂承尘,皆嵌玻璃。隆裕能作擘窠书,自题匾额日灵沼轩,俗呼水晶宫。至宣统退位,尚未竣工,糜费可知矣。中元节日,旦为故太后恭造大法船一只,长约十八丈有奇,宽二丈,船上楼殿亭榭,陈设悉备,所设侍从篙工,高与人等,皆著真衣,中竖十丈高桅,悬一黄缎巨帆,上书普渡中元四字,无数红莲,围绕船外,真巨制也。是日在东华门外焚化,观者如堵。闻此项报销,亦数十万金。宫监小德张,得幸隆裕,说者谓不亚李莲英云。
当时京畿虽靖,时局实危,海外各国,皆订关于中国密约。俄营北满洲,日营南满洲,所有路矿等件,悉归垄断。吉林延吉厅属和龙峪等地,毗连韩境,日人改名间岛,派兵驻扎,并要求新法铁道营口支线,抚顺烟台煤矿,安奉南满沿线矿务,及京奉铁路延长诸利权。政府屡阻之,不见允,反自由行动。卒因五案允办,乃得收回间岛地。时论以大局日亟,应速开国会,缩短实行立宪期限,为救亡计。适各省开谘议局,遂公推代表孙洪伊等,赴京师要求速开国会。至都察院,递请愿书,都察院抑置不奏。孙洪伊等,又遍谒当道,竭力吁请,旗籍亦举代表入请愿,始入奏,朝命以筹备未逮为辞。
宣统二年,日本并吞朝鲜,国王被废,亚东震动。俄人又进窥蒙古,英兵亦入据滇边之片马地。于是各省政团商会,及外祥侨民商会,各举代表,联合谘议局代表议员,呈二次国会请愿书,仍无效。会资政院开院,请愿代表团,上书资政院,请提议速开国会。资政院一致赞成,呈三次请愿书。各省督抚,亦电请内阁国会,提早设立。乃命缩改期限,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并伤各省代表,即日散归。舆情尚未惬。东三省代表,要求甚急。朝命民政部驱回原籍,并饬各省督抚,开导弹压,如有违抗,查拿严办。以此人民侧目,革命党运动尤力。
宣统初,党人倪映典至粤,游说广州军队,议发难,卒因弹药缺乏,皆溃散,倪被轰死。二年汪兆铭、黄树中等,谋刺摄政王,事泄被拘,命永远监禁。三年春,广州将军孚琦,与总督张鸣岐等,往燕塘阅试飞机。飞机为粤人冯如所制,冯自美国游学归,制成飞艇,在燕塘试演,各大吏亲往验视。孚琦先归,甫至城,为炸弹击毙,拿获刺客温生才,立置诸辟。黄兴、赵声等,更图大举,于三月间攻广州督署。张鸣岐闻风先避,由水师提督李准,调兵拒战,击败党人,伤毙颇众,擒获七十二名,皆杀之,葬于黄花冈。惟黄兴、赵声及胡汉民、李燮和数人,脱走香港。赵声病痈死。廷议以缩短立宪期限,派溥伦、载泽等,纂拟宪法,并提前颁布内阁官制,组织新内阁。撤军机处,裁吏礼二部,增海军部。总理仍属庆王奕助,那桐、徐世昌为副。每部设正副大臣各一员。惟梁敦彦主外务,唐景崇主学务,盛宣怀主邮传,属汉人。此外民政部属善耆,度支部属载泽,陆军部属荫昌,海军部属载洵,司法部属绍昌,农工商部属溥伦,理藩部属寿耆,均以亲贵充选,舆论哗然。各省谘议局,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请另行改组,呈都察院代奏。奉旨以黜陟百官,系君上特权,不许议员干预。施设军谘府,复以载涛、毓朗充任。置弼德院,院长为荣庆,右满抑汉如故例。盛宣怀且倡铁路国有政策,拟借英、美、德、法四国及日本银行款,兴办各省铁路。从前批准铁路各案,一律取销,干路均收归官办,惟支路得由商民酌行。于是争路风潮,因之以起。四川铁路公司股东,开保路大会,吁请将军玉昆、总督赵尔丰代奏,川路暂归商办。朝旨不允,反严加申饬。川人大哗,俱供德宗牌位举哀,罢市辍学。适端方至京,谋起复,愿入川查办。乃命自湖北带兵赴川,川人举代表诣督署,乞阻端方兵。尔丰虑端方夺位,曲承朝旨,佯允代奏,诱拘保路会长邓孝可,股东会长颜楷、张澜及谘议局长蒲殿俊、罗纶等。人民环求释放,统领田徵葵,率官军开枪,击毙多人。事闻,朝命尔丰相机剿办,又令前粤督岑春煊往川协理。尔丰遽兴兵焚杀近省民团,捏奏剿办得手。春煊至武昌,与鄂督瑞徵议入川事,春煊主抚,瑞徵主剿,未协,遂称病乞归。
时清廷方更新军制,令组成三十六镇,每镇设步队二协。湖北正编成一镇,又混成一协。
八月初旬,总督瑞徵,统制张彪,侦知革命党至鄂,严令搜缉,陆续捕斩数人,并破获机关数处,搜出名册,多牵涉各营新军,军人势成骑虎,遂于十九夜起事。由工程营先发,夺楚望台军械局。辎重营纵火攻督署,各营相率应之。瑞徵仓猝走楚豫兵轮,张彪亦弃营遁。各营兵齐集督辕,自号民军,公推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元洪字宋卿,湖北黄冈县人,曾肄业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列入北洋炮队。中日之战,愤投海中,遇救得免。嗣由烟台入江南,江督张之洞器之,乃留焉。张调鄂,黎随往,及张入京,黎仍在鄂。寻任混成协协统,待军士有恩,故乐推戴之。以谘议局为军政府,选议长汤化龙为民政长,军民分治。元洪分军下汉阳、汉口及兵工厂。遂与各国领事约,请守中立,凡从前清政府所订约章,继续有效,嗣后概不承认。各国侨民财产,一律保护,惟各国如有阴助清政府,及接济清政府军械,应视为仇敌,所获物品,悉行没收等语。约成,分檄各省,指斥清廷,令协图光复。
清命陆军大臣荫昌,督兵两镇前往湖北。海军统制萨镇冰,长江水师提督程允和,各率兵舰赴援。革瑞澂、张彪职,令带罪图功,克日收复武汉。元洪闻清军趋集,择于二十五日祭旗,立红黄青白黑五色旗为标帜。派队抵御,与清军相持数日。清军不能克,反被败。清起袁世凯督两湖,又令岑春煊督川,皆未赴。九月湖南长沙军,起应鄂师,推焦昱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巡抚余诚格遁,防营统领黄忠浩被杀。江西九江府亦起民军,举标统马毓宝为都督。陕西民军又响应,都督推张凤翔。清廷犬震。群归咎盛宣怀,劾其违法行私,贻误大局,乃夺职,民军焰仍未息。贵州又告警,杨柏舟为都督,占贵阳。庆王奕助,力保袁世凯可大用,敦促出山,授为钦差大臣,节制水陆各军。世凯奏称足疾未愈,不奉诏。鄂军势益炽,萨镇冰、程允和所统各师,皆败却,各舰有投顺民军者。瑞澂潜逃至上海,朝命江督张人骏逮京治罪,卒未获。山西巡抚陆钟琦,以军队谋变,图抑制,立被杀,阖家死难。协统阎锡山为都督,逼京畿。摄政王载沣大恐,下罪已诏,并开党禁。资政院奏请改组内阁,不用亲贵,所定宪法,交资政院协赞,皆许之。会云南、江西,又相继光复。云南推蔡锷为都督,统制钟麟及布政使世增死焉。江西推吴介璋为都督,巡抚冯汝骙走死。
清廷再促袁世凯督军,令陆军荫昌,至世凯原籍项城县,殷勤敦请,乃应命,出信阳州。荫昌奉召回京。是时清军之在湖北者,以冯国璋统领第一军,段祺瑞统领第二军。二人皆袁旧属,闻袁至,奋击民军,进踞汉口,纵火毁汉口华界,居民逃避一空,遭劫者亦不少焉。袁以大局已去,无意主战,遣蔡廷干、刘承恩至武昌,与元洪议和。元洪要求清帝退位,方可言和,因未谐。奕助已辞去总理,仍与摄政王商,召袁返京,另组内阁,即命袁为总理大臣。诏甫下,奉天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与混成协统蓝天蔚等,奉调赴敌,至滦州,电请实行立宪,并宪法由议院制定。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亦有此请。摄政王不得已允之。即命资政院起草宪法,拟定重大信条十九条,由摄政王代表宣统帝,宣誓太庙,布告天下。并谕统兵大员,宣布朝廷德意,妥速安抚,此后当与民更始,不忍再以兵力从事等语。各省玩视如前。
湖南都督焦昱、陈作新不孚民望被杀,改选谭延闾就任。吴禄贞奉清命署抚山西,至石家庄,又被刺。或谓系江宁将军铁良所使云。摄政王无术可施,再释汪兆铭等出狱,期平众怒。然势已燎原,不可复遏。浙抚增韫被拘,前浙路总理汤寿潜,由民选为都督。江苏巡抚程德全,徇军民之请,宣告独立。安徽巡抚朱家宝,及广西巡抚沈秉坤,亦如之。惟广东屡运动革命,将军凤山以知兵名,为党人炸毙。总督张鸣岐,勉持数日,卒以军民反对,潜遁去。党人胡汉民,前曾在湖北拒战,至是因图粤南下,遂公推为都督,福建亦响应之。粤统制孙道仁,由民军拥戴攻督署,总督松寿仰药自尽,将军扑寿,率驻防兵抗御,战败被杀。山东巡抚孙宝琦与奕助有姻娅谊,迫于军民要求,奏请独立。独南京军队,屡谋起事,为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提督张勋所持,不得逞。于是苏、浙、沪各民军,会攻南京。推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为总司令,进攻秣陵关。绍桢初战失利,退守镇江。苏、浙、沪增兵继之,连克要隘,南京始不支。
会袁世凯入京,诏命入阁办事,世凯屡辞不获,乃组织内阁,多用汉人,受任者,不及半数。且国帑空虚,和战两难,不得已与摄政王商,令支故太后遗资,以济要需。江督等屡乞援,不之应。第运内帑至鄂,颁给将士,令猛攻汉阳。黄兴方在鄂充总司令,至汉阳拒北军,败走沪上,汉阳复为北军有。黎元洪亟收抚溃卒,濒江固守,武昌得不陷。山东复取消独立,孙宝琦还京,代以张广建。时局几一变。赖苏、浙、沪军,攻取南京,张人骏、铁良、张勋等,皆出走,民军复振。川军推蒲殿俊为都督,杀端方于资州,传首至鄂。未几,蒲殿俊去职,改任尹昌衡,又杀前川督赵尔丰。外蒙古库伦亦宣布独立,逐办事大臣三多。袁世凯乃再主和议,委任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民军公推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举博士伍廷芳为外交总长,与唐绍仪协商和约,南北先行停战。乃择定上海为议和地,以英租界之市政厅为议场,并由德、英、美、法、俄、日各领事,从旁调停。开议数次,唐代表主张君主,伍代表主张共和,卒未洽。唐代表乃电达内阁,请开临时国会,公决政体。时摄政王载沣,已辞监国职,退归藩邸,朝政多取决于袁总理。袁从唐议,惟选举方法,及召集地点,须由北京专政,民军不从。
革命党首领孙文,自海外归国。至上海,十七省代表相率欢迎。嗣在南京投票选举,俱推孙为临时大总统,组织临时政府,建号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即以是年阳历元日,为中华民国新纪元。孙就职,又由各省代表,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以黄兴长陆军,黄钟瑛长海军,伍廷芳长司法,陈锦涛长财政,王宠惠长外交,程德全长内务,蔡元培长教育,张謇长实业,汤寿潜长交通。各部得人,政府粗定。乃传檄北伐,号召各省民军,声威大振,亿兆欢呼。民军相约联合,学界商团,亦有辍业从军,愿随北伐者。一班女学生,亦组织北伐队。沪上名伶阔妓,且各恃色艺募捐助饷。唐绍仪见民军声盛,竟辞职,由袁世凯直接电商。各洋商见时势危急,恐碍商务,联名电达清皇族,请早日改建国体,安定大局。清廷开皇族会议,或主战,或主和,莫衷一是。当由袁世凯复申前议,与民国熟商,电传络绎,终以国会地点之龃龉,不能就绪。嗣民国更迫清帝退位,方罢北伐。袁世凯乃禀白隆裕太后,固请辞职,太后不许,续开御前会议,仍未决。军谘使良弼,力持不可,皇族多附和之。
既而新疆将军志锐,为民军所戕,推前任将军广福为都督。东三省前设保安会,至此亦风声日亟。河南屡逮捕党人,谋变益甚。清廷已成孤立。袁世凯因公出东华门,遇炸未伤。独良弼为民党彭家珍炸折一足,越二日死,皇族益短气。在鄂统领段祺瑞,复联合北方将弁四十二人,电请逊位。隆裕太后无可如何,乃授袁世凯全权,与民国商酌退位条件。当由双方议定,凡关于清皇室优待条件计八款:(一)清帝辞位后,仍存尊号,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二)由中华民国,岁拨银四百万两,给清帝之用,俟改铸新币后,易为四百万元;(三)清帝得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四)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五)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经费由中华民国支付;(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用阉人;(七)清帝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旧例。又关于清皇族待遇条件,凡四款:(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私权及公权,与国民同等;(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又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凡七款:(一)与汉人平等;(二)保护其原有私产;(三)王公世爵概如其旧;(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应设法代筹生计;(五)八旗生计,于未筹定时,兵弁俸饷,仍旧支放;(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袁世凯以条约既成,禀复隆裕太后,太后允之。乃由内阁拟定退位谕旨,大致以全国人心,倾向共和,予不忍以一姓尊荣,拂兆人好恶,用特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云云。此外如宣布优待条件,及晓示京内外各官。又有二谕,俱有宣统帝奉行懿旨,颁告天下。隆裕太后钤用国宝时,泪犹涔涔下也。
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即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逊位,清亡。统计清自顺治入关,至宣统退位,凡十传,共二百六十八年,袁世凯电告南京政府,协商统一办法。临时大总统孙文,以世凯推翻清室,有功民国,特将总统权让与。派蔡元培等北行,迎袁南来,以便交代。元培至京,骤遇兵变,以趋避得免。袁以此不愿南下,遂电商孙文,设总统府于北京,履任民国第二次临时大总统。南京政府,因是撤消。嗣复召集国会,正式当选,副总统仍黎元洪。隆裕太后退养宫中,不闻外事,未几,以腹疾告终,谥日考定皇后。袁就总统职,历五年,拟改行帝制,不果行,怏怏而殁。此为民国大事,应俟后人续编。小子只将清代始终,叙述大略,为新昌吕氏二十四史之续。下回踵吕氏旧制,补叙历朝年号及历数,作为最后之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