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曼陀罗与麻沸散的历史记载:一些中国古代的博物学糊涂账
最近龙女之声大佬把茄科给讲了,视频里提到曼陀罗这个理论上的新大陆植物疑似出现于地理大交换以前的旧大陆,正好我之前查了一些关于曼陀罗的中国古文献,也算是把这笔糊涂账稍微理清了一些。
汉至南北朝:
《三国志》仅记述有华佗“麻沸散”,并未记载药方。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宋代:
宋代开始有曼陀罗记载。
司马光《涑水记闻》有“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
但古人并没有现代分类学概念,所以尚且存在同名异物的可能。
然后,重量级来了,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第一次出现了曼陀罗的形态学记载。
“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乾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趍。南人或用为小儿食药,去积甚峻。”
确实是现代所称曼陀罗(Datura sp.曼陀罗属,或Brugmansia sp.木曼陀罗属)的模样。
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述有曼陀罗。
“曼陀罗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
除了产地略有差别,《本草纲目》记载的形态学特征与《岭外代答》基本无异。但是《本草纲目》成书时间晚于地理大交换,比《岭外代答》还是少了些颠覆性。
综上,前地理大交换时代的旧大陆确实有存在某种曼陀罗属或木曼陀罗属植物的可能,但是华佗的麻沸散大概率与此无关,有关这种植物的记载在中国最早能追溯至宋代,可能是从印度经西南传入的。最有可能的候选物种是洋金花(Datura metel)。
至于洋金花最开始是怎么来到旧大陆的,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是南岛人与南美洲之间的贸易接触将其带进了东南亚,番薯从南美洲扩散至大洋洲群岛大约发生在公元700年左右,洋金花应该是通过同一拨交流引入的。以上只是一些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请勿当真
你觉得到这就没了?不,大的还在后面,《本草纲目》曼陀罗篇前面的“坐拿草”条目里,有一个小小的附录,里面记载了一种叫“押不芦”的植物。
“按周密《癸辛杂志》云:漠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土人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痺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至三日,则以少药投之即活。御药院中亦储之。贪官污吏罪甚者,则服百日丹,皆用此也。昔华陀能刳肠涤胃,岂不有此等药耶?”
周密是宋代人,《癸辛杂志》记载押不芦确有其事,而且说得十分玄乎:
“回回国之西数千里地,产一物极毒,全类人形,若人参之状,其酋名之曰押不芦。生土中深数丈,人或误触之,著其毒气必死。取之法,先于四旁开大坎,可容人,然后以皮条络之,皮条之系则系于犬之足。既而用杖击逐犬,犬逸而根拔起,犬感毒气随毙。然后就埋土坎中,经岁,然后取出曝乾,别用他药制之。每以少许磨酒饮人,则通身麻痹而死,虽加以刀斧亦不知也。至三日后,别以少药投之即活,盖古华陀能刳肠涤胃以治疾者,必用此药也。今闻御药院中亦储之”
这么玄乎的记载,其传说成分必定大于事实成分,周密记载此物产于回回国(中亚)以西,也就是中东,那中东地区是否有符合相关记载的东西呢,还真有。
押不芦,就是阿拉伯语中的 يبروح,yabruh,指代茄参属(Mandragora sp. 是的,这位也是茄科的)植物,该属里最有名的就是毒茄参(Mandragora officinarum),又名曼德拉草。这种植物在欧洲的各种记载中也是极富神秘学色彩,经常与巫师毒药与异教仪式关联在一起。
但是这明明是两种植物不是吗。李时珍他老人家写得明明白白,押不芦被人造谣跟华佗有关,传得玄乎,中原却并不易得,曼陀罗则是确有其物,连形态学特征都写得一清二楚。
这还没完,在可能是唐代成书的《华佗神方》里,记载了一个后人附会的麻沸散药方。
“华佗麻沸散神方
专治病患腹中症结或成龟蛇鸟兽之类,各药不效,必须割破小腹,将前物取出。或脑内生虫,必须劈开头脑,将虫取出,则头风自去。服此能令人麻醉,忽忽不知人事,任人劈破。
不知羊踯躅三钱 茉莉花根一钱 当归一两 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
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杜鹃花科植物,别名黄杜鹃,在《本草纲目》中紧接着曼陀罗出现。得,押不芦跟曼陀罗本就不清不楚,现在又来一个羊踯躅。
古人既缺乏系统演化的现代生物学知识,也没有一物一名的现代分类学意识。押不芦/毒茄参,曼陀罗/洋金花,羊踯躅/黄杜鹃,这三种在《本草纲目》中紧挨在一起的植物,因其相近的毒性与不断累积的各色别名,就这么渐渐地搅成了一锅粥,成了一笔糊涂账。如今的《中华大药典》以洋金花为曼陀罗正名,殊不知洋金花其实是羊踯躅的别称羊惊花的讹传,别称中更是包括了实际指代毒茄参的押不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