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当代 | 张晓刚——人物肖像画探索中形成的自我独特形象符号

150×190cm
布面油彩
在中国当代艺术浪潮中,张晓刚作为一名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一直用自身独特的视角去表达自己对于家庭与血缘的感受,他的《大家庭》系列创作带着我们体会到了上世纪耐人寻味的时代记忆,也为当代艺术创作带来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张晓刚自1993年开始构思创作《大家庭》系列油画,这组画问世就立刻引起了画坛的关注,为当时沉寂的中国画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有着跨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179×229cm
布面油彩
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的那段黑暗时期中,张晓刚开始整天揣摩家人们的老照片,似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一种艺术语言,那些经过修复的老照片似乎触动了他的灵魂深处,除了历史背景之外,那种被模式化的东西真正打动了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家庭都曾拍过《大家庭》式的全家福,张晓刚也一直在思考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老照片。他画面中的人物统一的单眼皮,瓜子脸,眼大而无神,平静暗淡的目光,统一呆板的坐姿,仿佛让人进入到了恍惚,神秘的梦境一般。让人不自觉的就触碰到了那个时代的痛点。画面中人物呆滞的表情和犀利的目光仿佛在无声的诉说着什么。明明是温馨的全家福却涌现出隔阂,孤独的感受。人物脸上水渍一般的印记就仿佛伤疤一样......

149×189.5cm
布面油彩

150×179cm
布面油彩
张晓刚的艺术作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对自身情感和灵魂的表达,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达到了精神和灵魂的契合。他将个人的情感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家族制度,把仪式化的家庭合影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表情作为创作素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被处理成一个样子,苍白的面容,身着黑白衣裤,如同精神病患者一般茫然的眼神,空洞的望着你......让人不知所措,仿佛能与画中人感知到彼此的情绪。这似乎是属于那个年代全体国人的符号,家庭合照属于较为私密化的符号,被作者概念化、标准化,并且融入个人情感后呈现在大家面前。

280×450cm
布面油彩
这一系列作品就像是一张张老照片,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在那个奉行“集体主义”的时代里是没有什么个性而言的。就连照相也是追求同一种模式。画面中整体的灰色调呈现出一种肃静冷清的氛围,也含蓄的暗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所有人的欲望与激情仿佛都被压抑和封锁在那刻板的着装和相似的表情之下。

179×229cm
布面油彩

150×180cm
布面油彩
符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能够表达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而且能表达事物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张晓刚充分掌握了光在油画中的表现形式和涵义,并成功将其转化为自身艺术创作中独特的形象符号。在他的画面中擅于用人物面部上的色彩印记来打破平静灰暗的画面,偶尔出现的几块颜色似乎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这种虚幻与真实的结合,引人深思。同时人物脸上出现的不规则光斑,也表现出来一种旧照片在岁月积淀后才有的怀旧感。这些不规则的色斑印记是其有意识在作品中强化的符号,为作品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180×230cm
布面油彩

110×130cm
布面油彩
另外,张晓刚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用一根根红线将人物串联了起来,如同血丝一般提示着画面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这些红线不仅仅连接着家族亲情的血缘关系,也象征着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不可更改性。在中国这个整体的大家庭中,每个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时都是孤独而弱小的个体。《大家庭》系列其实就是一代国人的时代缩影,是对国人心灵创伤的那段苦难秘史的挖掘。记录了那段真实的历史,也是对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含蓄的批判。

110×130cm
布面油彩
张晓刚一直在寻找将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语言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思考带入艺术创作,将自己的艺术过渡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运用近现代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表现了革命时代所具有的符号化象征意义的肖像作品,赋予了绘画作品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对当代的艺术创作有着强烈的冲击与影响力。

张晓刚,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张晓刚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曾于1997年荣获英国coutts国际艺术基金会所颁发的亚洲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画廊、以及私人收藏。他的作品体现了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