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etudes翻译】日本动画中现实主义的目的(一):概论写实主义

The purpose of realism in animation
原文地址:https://animetudes.com/2020/11/07/the-purpose-of-realism-in-animation/
翻译:河豚酱、牛泰普二号机
排校:河豚酱
封面制作:河豚酱

本文全译文约一万字,包括概论、高畑勋的写实主义、今敏的写实主义、山田尚子的写实主义四个章节,故而译文将分成五段。
本专栏将会隔日更新一次。【2021/10/19更新完毕】

“即使没有刻意去做这件事,动画本质上也是一部记录了它自己的生产的影像。”——Daniel Morgan
动画中的“现实主义”这个概念相当微妙。诚然,人们常常把动画当作一种超越现实的制约并把最疯狂的梦想具象化的完美体裁,甚至“动画创作者的想象力是唯一的限制”这类话语被反复陈说以至于成为陈词滥调。
然而,充满矛盾的是,动画领域中一些十分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品似乎已经放弃了这个曾经被认为不可或缺的方向。这这趋向只需看看迪斯尼对 "生命的幻觉 "的探索就可以稍作了解。而在日本动画中,从井上俊之到冲浦启之这个时间段内,所谓 “真实系” 动画师的才能和人数的变化也能体现这个趋向【译注:“真实系”原文作realist school,即写实流派。这里作者间接地强调《祖先大人万万岁》以及写实主义运动的意义。本文中参考华语爱好者的常用习惯,把realistic在不同语境下译作真实系、写实等】。
那么我们必须要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日本动画选择了现实主义?当你有实现超越现实制约的无限潜能时,为什么要费力地去模拟现实呢?在一些案例中,对于原画师和他们融入作品中的一系列的镜头来说,写实的目的,可能正是增加高潮场景的强度。最好的例子便是EVA旧剧场版《end of evangelion》中矶光雄担任原画的明日香与量产机的战斗。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中,重要的不是导演对现实主义原则的哲学坚持(尽管在《EVA》的案例中可以这么说),而是试图在高潮时刻达到最大的视觉和情感张力(intensity)。一般来说,高度写实的作画的应用会使这个场景和整个影像冲击力更强,因为在平凡无奇的作画中它必然是极为突出的。
但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件事:并不是精湛的作画中充满表现力的写实展现,而是当现实主义是一部作品的美学核心时,当一部动画完全围绕着写实主义这个思想中心,所有的画面几无例外,都需要遵循写实的原则。这就是为什么,我关注的不是原画师和一些他们作画的镜头,而是那些足以说是以现实主义为作品的核心的导演——高畑勋、今敏和山田尚子。

当你在这里看到今敏也许很惊讶。事实上,他那些讲述梦境和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的作品在观众们看来,也许离现实主义要多远就有多远,而高畑勋的作品中的某些片段(例如《辉夜姬物语》中的月下出奔)也可以说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必要明确定义我在这篇文章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现实主义的 "realism "的含义。
首先,我的意思不是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即就是在作品的整体外观,特别是角色的设计上,力求与我们所感的现实接近【译注:美国漫画有过一段短暂的照相漫画潮,代表作就是《天国降临》,在其附录中也有记录照相漫画的创作过程】)除了在某些全转描动画的情况下(如果它们并不是失败的尝试),无论动画师参考了多少现实的物象,我不相信在动画中能完全再现人的感知或摄影技术。(至少在角色作画的情况下是这样,因为机械作画是另一回事)
另一方面,叙事写实主义也不是我的目标,虽然后文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涉及这个概念。通过叙事写实主义,我想要指的是试图创造一个连贯的、可信的,遵循我们对现实的期望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今敏作品中找到的科幻或梦境场景元素是包含于叙事写实主义的框架之中的。
考虑到这一点,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是写实主义?除开仅仅局限于形式和技术上的成就(作画方面),为什么还要在可以做得更加夸张的动画这一体裁中使用写实主义?本文的论点是,动画监督役使写实性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直截了当的,也就是说,它从来不是为了写实而写实。故而我想要展现的是,即使这些创作者试图模仿实拍电影,他们的现实主义以一种只有动画才能做到的方式呈现:不是为了使实拍的现实和画出的画面之间的区别消失,而是突出其作品的虚构性和人工性。正如日本“動画”(douga)所强调视频都是由运动的静止帧画所构成,我们在这里需要某种把这种媒介的本质并不当作“使画面拥有生命的赋魂【译注:这里是animate和anima的文字双关】”,而仅仅视为“创造出运动,并且从不掩饰这种运动的出发点是一系列静态画面的事实”的一种动画理论。
更新后章节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