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离散的郑公大墓青铜器何时能团聚!

8月22日河南博物院推出特展“百年回望——蟠虺纹铜鼎”,以此纪念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100周年。
今年是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第九个年头,也是我距今第一次看到她的第九个年头。九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河南博物院的展厅,第一眼我便被她深深吸引。她静静地矗立在中心展柜中,昏暗的灯光依旧掩盖不住她既沉稳又灵动的身姿——高大稳重的壶体顶端上绽放着轻盈的双层莲瓣,莲瓣中央一只引吭高歌的仙鹤正欲振翅翱翔。她的名字叫莲鹤方壶,是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组)之一,也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之一,今天是她面世的100周年。

100年前也就是1923年(民国12年)8月25日在河南新郑县(今新郑市)南门外有一乡绅李锐因干旱需凿井灌溉,于是在自家菜园掘地至丈许,偶然发现古铜器数件,遂挑出了几件较完整的青铜器去贩卖,县里得知消息后派人制止他的行为,但李锐不听,冯玉祥将军部下靳云鹗立刻带兵去阻止,收缴了所有的青铜器,还花钱将卖出去的青铜器收了回来。靳云鹗派人继续发掘墓葬,陆续又出土了100多件青铜器。这百余件青铜器群就是震惊九州的“新郑彝器”,一对莲鹤方壶就是这批彝器中的佼佼者。

这批青铜器一经发现就吸引了何日章、罗振玉等著名学者纷至沓来,关百益、孙海波、马衡等学者纷纷研究并著述。后来靳云鹗派人将挖掘出土的文物通通装车,武装押运到当时的开封,交给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后来河南古物保存所更名为河南博物馆并迁到了三圣后街。在河南博物院服务的九年时间里总是会听到老志愿者们说,“先有郑公大墓,再有河南博物院”。可以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新郑彝器奠定了河南博物院的典藏基础。

在新郑彝器入藏河南博物馆的13年后,时间来到了1937年7月7日,这一天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不久,华北各地相继沦陷。为了保护国宝,使之免遭日寇劫掠,河南博物馆选取部分馆藏文物计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为68箱,其中含新郑、辉县及安阳等地出铜器34箱,由省政府委员和河南博物馆保存部十余人,押送古物抵达武汉,暂存法租界内。1937年8月,日寇又大举进攻上海,南京形势危急。不久,南京及华东各地相继失守。河南博物馆深感存汉古物亦无安全保障,河南省政府再次决定,将存汉古物运入四川。1938年11月25日,存汉河南古物由汉口乘客轮抵达重庆,次日转运至磁器口中央大学校舍。1945年8月15日,日寇宜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沉重的代价赢得了艰苦卓绝抗战胜利,但和平并没有来临。不久,内战烽火又起,铁路中断,交通阻隔,河南存渝古物一直未有回归之机会。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攻克重庆,随即成立了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处理重庆军政事务。仍在重庆存放的河南古物,皆由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封存。但仍留在重庆的古物,只是河南存渝古物中的一部分,其中的大部分已在重庆被攻克之前两日被国民党政府抢运到台湾。据河南博物馆后来的统计,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的河南存渝古物有38箱,共计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其中青铜器11箱,新郑出土的部分铜器亦在其中。运台的河南文物现在由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代管。

注释:
1、2018年7月1日,台北历史博物馆闭馆整建。台北历史博物馆典藏文物分别移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台湾美术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等馆(所)库房。201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合作“东周实相——河南出土东周文物展”,包括郑公大墓出土的河南运台文物也在展览中现身。

1950年8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指令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派员会同中央文化部代表,赴渝接收河南博物馆存渝古物。8月21日,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代表赵全嘏,会同文化部代表唐兰、卢少忱共赴重庆,接收存渝古物。其间,唐、卢二人代表文化部,挑取河南存渝古物中之新郑、辉县两地出土的青器器51件调往北京。这些文物后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至此,新郑李氏园中所出器物巳分散为三地四家收藏,河南省博物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其中的一部分。
1994年,广东深圳市博物馆与河南省文物局联络,请河南省文物局援助部分文物充实其藏品。在预选的文物中,有新郑新出青铜器窖藏中的部分青铜器,曾经受同出器物离散之苦的河南省博物馆,不忍再看到新出土的成批文物再次被人为分散,乃从已经离散的新郑器群中选出与预选器物近似的铜器两件,调往深圳市博物馆。于今,新郑李氏园中所出青铜器巳分散在两岸四地五家博物馆中,各博物馆所收藏的数目分别为:河南博物院56件、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1件、中国国家博物馆18件、北京故宫博物院5件、广东深圳市博物馆2件。
虽然在2006年莲鹤方壶“姐妹”有过两次短暂聚首,但李家楼郑公大墓百余件青铜重器从分离之初起从未再全部共同展出过!百年来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饱览了人间沧桑和世态炎凉;它与中华民族这百年命运的休戚相关,祸福与共!恰逢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100周年之际,唯愿两岸能联合举办纪念展览,以昭中华民族之生生不息、两岸人民一家之亲!

注释:
2、2006年5月,在河南博物院举办的“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上,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这对莲鹤方壶,在分离半个多世纪后得以团聚。
3、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发现及保存现状考证内容主要来自于2001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一书。
附:
大陆和台湾联合举办“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百年纪念活动”的倡议书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大陆委员会:
自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已有百年,墓中出土的百余件青铜重器分别收藏于海峡两岸四地五家博物馆中,分散于各地的文物它们何时能再聚首!
新郑郑公大墓1923年8月发现于河南新郑县南门外李锐菜园中,先后出土了以莲鹤方壶、九鼎八簋为代表的100多件“新郑彝器”,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何日章、罗振玉等著名学者纷至沓来。随后“新郑彝器”被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即后来的河南博物馆。1937年为免文物毁于战火及沦入日军之手,河南博物馆之文物南迁临时首都重庆于中央大学校舍中保存。1949年11月国民党撤离大陆时,把存渝河南文物中的38箱仓皇运往台湾,部分“新郑彝器”亦在其中。见证战争烽烟和亲人生离的“新郑彝器”如今分散在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广东深圳市博物馆这五家博物馆中。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经得住岁月风霜,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收藏于两岸的河南文物是两岸同胞共同守护的国宝,更是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民族文脉的见证。
在此,我向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大陆委员会发出倡议:
同承中华民族之文脉。共同协商举办“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百年纪念展览”,以彰中华民族文脉之绵绵,以显两岸同胞守护国宝拳拳之心。
共传中华民族之文化。共同发起“海峡两岸青年国宝守护人”互访交流,参观“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百年纪念展览”、寻访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器出土地、重走河南文物南迁之路、讲述国宝守护故事,在寻访和讲述中找寻家国情感的共鸣。
几十年文物的离散,离不开的是中华文化的纽带,散不去的是两岸一家人的血脉。如今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伟大复兴,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住两岸同胞共同携手复兴的决心。唯愿在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发现百年之际两岸能联合举办纪念活动,以昭两岸同胞一家之亲、中华民族之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