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1.1我是普通二本大学的一名学生,但是我真的发现教育并么有贯彻党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我作为一个师范类学生学习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知识,但是我在某初中实习,、和作为学生这么多年总结出从学校、老师、宿舍上看不利于培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变求的一些点。真的我作为学生我也时常想这个问题难道人和人的差距真的大吗?是自然界是分层次的,但是好的教育不应该。教育平等的定义这样说: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是要树立正确的成败归因论,告诉学生不成功是因为不努力。但是难道社会、学校、父母么有责任?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决定学习的结果,但是起码我们能帮学生一把而不是用制度、野蛮、落后的教育方式,人类命运共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同样适用于教育。所以必须知道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师范学生的我可能更能理解其中的问题。
1.2 所有调查都是基于二流大学的教育基础之上。第一个问题,从学校管理和考核、课堂效果、平时学习生活、课后辅导等方面来说高等教育不利于学生全面终生发展的方面。在解决第一个问题一的基础上弄清楚为什么高中时候的差距没有因为高等教育缩小,反而因为高等教育的几年而急剧扩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高中的知识其实想学习、补充起来也并非难事,是可以在短期弥补起来高中遗漏的知识。但是是什么造成了学习结果巨大差异?
2.1
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立足于普通二流大学的基础上,而不是国内的一流大学。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者就不能采用一种教育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决定教育的结果。他们比那些一流大学的学生更加需要基础的知识作为基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夯实基础,这就是说教育者要立足基础,对培养学生专业课功为第一任务。我可以引用别人总结高等教育定义
第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第二,教学科研是大学不变的中心工作;第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第四,学科建设始终是大学的龙头工作;第五,大学的主体工程始终是师资队伍建设;第六,学术自由和学术追求是大学的最高价值;第七,创新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第八,大学的管理目的在于服务;第九,特色是大学的魅力所在;第十,大学对待知识是它态度的全部。
引 http://www.whcvc.edu.cn/2015/0512/c1361a20000/page.htm详细可以参考
要办让人民满意的尊重的二流大学教育通常不需要太多创新、通常不需要多么华丽的创造。因为他们其中有志气的往往不太需要学校提供太多额外的东西。学校要做的就是别打扰好学生,别给中间学生添麻烦,别让差生难受。这就是学校应该做的。
拿我们宿舍六个人为样本(其实对面宿舍和我相近的几个宿舍情况差不多)。两个学生留级,就是大一挂科够了25学分留级了,按理说他们应该知耻后勇,可是他们并没有改变之前的学习态度,反而变本加厉,因为他们知道了老师的脾气态度,他们对那个老师要点名了如指掌,往往五十多课时的课去五六节课,这不是夸张。这样的处罚有意义吗?这样处罚有实际效果吗?教育者就没有想好处罚后的后续手段,比如在留级够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监督、对学生课堂进行辅导,没有。我看到的是他们在宿舍看直播、打游戏。这样处罚有意义?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但是平时的日常真的做到了没有
在我看来并没有。老师为了省心,放弃了整体知识的传递,我听的物理,许多老师就是问学生他那里讲的不好,那里理解有问题,往往得不到答案,因为学生就不知道他的缺点,要在做题、实践中才能体现,学生是不能及时反应出来他们的知识缺点。缺少课后监督和合理的习题练习,有些老师肯定会说没有题你们不会找,你忘了前提这是二流大学。是老师在开课就会推荐和教材相辅相成的别的版本的教材作为补充,但是说实话,我是物理的在我学习理论力学时,教材的例题学习起来都很困难。理论的讲解其实只是起点。老师为了省力,期末考试出现大量重复题目,这就是在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你想想为什么期末考试重复题目说明了什么,他们掌握的并不尽如人意。而且考试还需要透题,考试还要有原题。试问高等教育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
第二,形式主义严重,比如实习,有些自主实习压根就没有实习,就是去学校盖了章子,并没有真正实习一天,连毕业的必要条件都不具备。这不就是在钻空子?这不就是在投机取巧?而且形式主义不仅仅表现在实习,甚至考试,我亲眼看到无数次监考老师抓住学生竟然还让学生继续考试,你们是在教育什么样的人?而且老师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形式主义,体现在网课在线人数的统计上,就看在不在线,这几天又封校,网课像教育我也看到我留级那同学上课,就是老师随机点一次名字,然后就不管了,但是学生已经睡着了;体现在查宿舍也就光进个门,问人齐了没,都不数就走了。
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从基础抓起,但是那些老师都比较忙,上课看到学生不听课也任其发展,玩手机的、看直播的为什么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在第一个学生犯错的时候没有及时制止,导致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是如果读者是一流大学肯定问题不是很严重,但是在二流大学中真的问题想当严重。而且学校在安排学习科目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如果你想让学生当老师那你就给他安排老师技能相关的和基础知识,如果你想让学生考研那你给学生安排考研的科目,学校让学生实习当老师三个月,但是又给学生安排和考研相冲突的实习,真是想提高考研率又想提高能力培养。想让马儿跑的快又不给马吃草,啥教学目标都会达不到。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就得明确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途径,不要给学生提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要给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把教育公平落到实处。而且不能仅仅抓你们所谓优秀的学生,因为就那种教育体制不能很好预测学生以后前途和专业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教育公平包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长久的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迈进的过程中,教育公平问题严重失衡。虽然一直以来,公平原则就是指导发展大众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但是,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地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中。“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叩问教育公平》的一档节目中直言不讳。“平等是很重要的一条宪法原则,而这个差距和平等原则之间的这种差距太大。”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不同社会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地位、不同地区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质量的差异、女性较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利处境等已经严重地威胁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大众化将由一个主要以解决处于优势社会地位人口群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的阶段转变到一个主要以解决处于弱势社会地位人口群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的阶段。这是一个困难更大的阶段,是个攻坚阶段,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我看来,教育公平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公平,包括学校内学生的公平。《圣经》的人对《马太福音》里面的一句话可能印象还比较深刻。这句话就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可能就是可能说不出的潜在力量,因为老师也是人,对好学生好,普通学生能理解,但是学校政策的偏向是人无法忍受的,你如果把学生学习结果不佳,全归结到学生身上,这就像医生好病的原因归结到病人体质不同一样,医生难道不应该寻求医治病人的方法吗?同样在人都是是可以被教育的观点下,老师如果不能教育学生,那就是老师的问题,老师不应该把教学结果不佳的原因归结在学生身上,我相信每个学生初心都是想变的优秀的,我们教育的永远都不是一个人,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教育承载着太多人的期待。
我们要共同富裕的目标,我觉得要从教育公平作为起点。让知识带给那些社会底层家庭希望、家族荣耀。这样会比直接扶贫好的多。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复贫?知识带给人的是政府几个政策、几个岗位所给不了的。人穷志短。其实并不然,因为志短人才穷。因为有志者,事尽成何况钱哪?物质和精神共同进步,才能让人民更好的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方便、福利。精神层面就是要打好教育的根基。提高审美、提高体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相对的不公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过度的不公平会影响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