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伯:网络名人游邗江——甘泉一日行

■丁新伯
人间芳菲四月天。四月,是鲜花盛放的烂漫季节,是充满诗意的踏青时节。耳闻甘泉樱花盛放,爱情小镇散发出芬芳的味道,早就想去一睹风采。网络名人游邗江活动邀请我参加,我十分乐意,就想在甘泉这座充满人文厚重、爱情诗意的小镇上感受春的气息。


扬州发布资料图片
十多年前曾来过甘泉,那时樱花园尚未打造,陈园刚刚建造;没有想到,十多年时间的流逝,甘泉街道竟然成为全国最大的樱花园,陈园也被打造成亭台轩榭、古色古香、富有意趣的花园。沉睡的北郊小镇,顿时热闹起来。甘泉樱花经贸文化节刚刚揭幕,邗江乡村旅游节又开张启动,千亩樱花,白里透红的花朵绽放枝头,市民、游客在流连中,在网红打卡中,在老人、孩子的笑语中,打量着、观赏着樱花绽放的盛景。
四月春日,风和日丽。我在赏花的人群中,徜徉着,四处张望着,拿着手机,恣意拍摄着樱花花海中的花和人。各地来扬的游者,在导游的小旗子下,缓缓在彩虹大道、樱园里浏览、拍照,各种姿态,是欢乐的映衬;老者推着小童车,车里的孩子天真的笑脸与呀呀的趣语,在樱花中呈现生动的意象;网红们拿着、扛着各种拍摄工具,一边拍摄,一边讲解,旁若无人,成为一道熙熙攘攘中的风景。在璀璨的美景中,在涌动的人流中,在匆匆的行程中,我不禁对“甘泉”二字产生浮想联翩的想象与解读。
花之“甘”,富之“泉”。甘泉在扬州的北郊,因境内甘泉山而得名。甘泉山古名“老山”,有古井名“甘泉”而得名。这里地势高,有如丘陵形状,自古以来成为风水宝地,听闻这里汉墓较多,也是扬州文化底蕴深厚的见证地。如今,甘泉因樱花出名,因樱花节闻名,更因樱花经济驰名。当下扬州,鉴真樱花大道成为市民们的打卡地,生态科技新城扬州航空馆附近的“三河六岸”公园,也凭借一条多彩的樱花大道成为市民游客的追捧地,而在甘泉赏花之余,樱花成了富民经济的一扇窗口,在扬州这座名城打开了新的人文视窗。从美景到美食,樱花经济成为亿元产业,逐步形成了“樱花种植加工销售+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之路,远销日本等地。
也许,樱花之“甘”霖,会涌流为富之发展“泉”、幸福“泉”,在这里,赏樱花,尝樱食,大力推动“花经济”,成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又一时尚。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可观、可赏、可食、可玩、可乐,将大有前景,也必会大有“钱”途。
绿之“甘”,康之“泉”。甘泉不大,但地位显要,坐落在扬州的北边,这里的生态环境成为古城后花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游览的短短时间中,网络名人们不仅领略了千亩樱花园的风景,还参观了京甘泉生态农业园、常青藤养生园等乡村文化旅游之地,所到之处,那一片片绿色,一处处河塘,一个个汉墓的原野风貌,凸显出春的绿色芳香。似乎,阳光、微风、花朵,鸟鸣、小草、油菜花,都在肆意舒展,都在尽情芬芳,花红柳绿,流水人家,在甘泉这块绿地拉开了一幅姹紫嫣红春的画卷。一片片绿色的原野,让我心向往之。聚力打造都市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发展板块,推进乡村振兴,我亦期待之。
有了深厚的绿色之“甘”,方有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之“泉”。我想象,这里未来应有更多的绿色,应有更好的生态底色,让城里人到这里健康养老,让外地人享受古城风光,也许,这是一个蓬勃兴旺的朝阳产业。不大建大拆,不大搞开发,把发展的绿色产业做好做大,甘泉成为扬州人子孙后代健康发展的福地,让健康之泉、生命之水绵绵流淌,将是时代之“甘”、后代之“泉”。

扬州发布资料图片
善之“甘”,德之“泉”。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经》曰: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变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意思就是求仁得仁,行善得善终。每个人身上都有善念的种子,各类善行善为,都值得被标记与呵护,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光源”。在随行的网络名人中,有一位“小艳子”的女“大咖”,忙前忙后,拍照不停,我以为是一名网络“名人”,通过交谈,没有想到是一位道德“名人”。
她姓名高雁,江都一名志愿者“大咖”,投身公益事业18年,曾获得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家庭、首届省文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她的事迹材料我曾经还帮助审改过,但没有见过她本人。作为网络名人参加活动,我也是很诧异。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志愿服务、积善大爱活动从未停止,让我敬佩。

在参访常青藤养生园时,没有想到的是,碰到双塘村中医世家李太初的儿子李明堂,一张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照片让高雁感到眼熟。一打听,原来是他们两户家庭在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受表彰时的合影。顿时,网络名人采风热闹起来。从介绍中,从照片中,从墙报中,我才了解到李太初老中医行医积德、为村民做好事行善事的事迹,了解到这一家子女中出了4个博士研究生、4个硕士研究生的传奇,这让我感到震撼、惊奇。

特别是扬州2个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在这里相遇相聚,真是缘分。这也不禁令我感叹:甘泉之地,也是善之“甘”、德之“泉”,在这里,善的种子、爱的种子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播撒,结下道德向善向上的“甘”果。也许,李太初老中医善行微小,但久而久之,犹如星星之火,就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从善如流的队伍中,在甘泉、在扬州托起 “大爱小镇”“最美小镇”的名号。

字典曰,“甘”者,指事字,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像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其本义为味美,后引申至美好等释义。“泉”者,古字形像泉水从泉穴中流出,本义是地下涌出的水,即水源。“甘泉”之地,古有甘泉山,有古井名“甘泉”,故而得此名。然而,短短的一天走访寻访下,我对“甘泉”之名有了一些上述的解读。这或许是我的感觉,但更多的是我心灵上的感悟。
走访采风回来,看到扬州市诗词协会公众号上刊发了一期《纪念红桥修禊 吟咏今日扬州〡走进甘泉街道专辑》,得知诗协早已走进甘泉,创作了数十首诗词赞誉“甘泉”。诗友吴幼萍在《卜算子·甘泉樱花吟》中写道:“ 小镇落长塘,最美樱花妙。正是新晴好时节,争看香云绕。 春透人如潮,枝上留欢笑。千朵娇柔烂漫开,万朵迎风俏。”诗友俞万安在《行香子·走进甘泉》中吟道:“春醉甘泉,花海云天。看枝头喜鹊翩跹。风铃悦耳,携手并肩。把诗歌赋,浓情溢,爱心燃。人文小镇,资源丰富,出广陵玉玺田间。琴筝产地,史载千年。引新链接,新业态,谱新篇。”这些诗句,写得很美,从中也道出了我的一天的心路历程。
如何为“甘”,为人善,为人爱,为后代谋福,为他人栽阴凉,生活就能“甘”甜,人生就能涌流“泉”美。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美好的瞬间!此时此刻,在“甘泉”的一天采风,感到了春天的明媚,心也在一抹阳光中翩飞。
此时此刻,只闻花香,不谈喜悲。
(作者系扬州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
作者简介
丁新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在机关工作30多年,除了公文写作,业余时间喜欢散文创作。近来爱上乡愁,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深切忆念。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更有浓浓情感。工作于斯,记念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