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摘录10-第一章第三节之三

2023-02-09 21:42 作者:安記士多  | 我要投稿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

黄易青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一版一印

第三节  同源词的意义关系

三、词源意义关系的类型和层次

源义素、核义素:指在一组同源词中归纳得到的相同的意义,是词源意义的基本单位。它的表示形式是用//符号表示词源意义特征在语义中的单位只是一个义素。

核义素:强调一组同源词的共有的核心意义即意义特征时用

源义素:强调具有语源的意义或强调渊源关系时用

  1. 词源意义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客观规律支配的必然性关系

    e.g.       

          虚: 四面环丘的空地

          壑: 地面上断裂的沟或坑

          隙:墙体中的裂隙

          罅:瓦器中的裂纹

          瑕:玉中的空隙

             竟:乐曲尽

             隍:无水

             漮:水虚

             㱂:饥虚


空间的空隙与量的穷尽,是必然性的关系。(为啥啊???没看懂这句。)


由于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普遍性,同一客观规律可以在不同的词族中对词义运动发生作用,从而形成在不同词族中的、事理向类的同源词意义关系。由于事理向类,这些同源意义关系可以比较互证,


     (2)客观现象和事实中的非逻辑性联系

    e.g.霞:赤云气
          鰕:小鱼

          騢:马赤白杂毛。谓色似鰕鱼也。

     

“赤色”和“空隙”客观规律上本无联系,由于某一种个别事物的自然现象,即玉有瑕隙而出现赤色,于是两个特征在意义上发生关系。(世上无数种玉,非所有玉所有缝隙都呈赤色,怎么人们就如此命定了?况且各地方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各人思维逻辑不一,怎么在用字上大同呢?)

人们认识“瑕”的特征后,有赤色特征的事物就可以命名为“瑕”。以瑕的赤的特征为源义素产生的新词,本来都叫作“瑕”,后来才改换义符。

“瑕”是联系两组同源词的枢纽。

围绕“瑕”字的“赤”这个引申义,形成了一组同源词,于是这个引申义就成为“瑕”一个核义素。

“瑕”源义素只有一个:“壑隙、裂隙”。

瑕=/玉类/+/壑隙、裂隙/→/赤/


      (3)社会历史文化中的规定性关系

e.g.

       管:贯入圆圜→钥匙

       官:主司、主管
       馆:治事所在


2.词源意义关系的层次

   (1)若干个词在一个意义特征上发生联系,以此进行系联,一度系联,得到的是一组关系相对平等的同源词。

       e.g.

            州、牖、䐁:     Y[3]=/土地类、宫室类、器官类/+/周圆/

     

    (2)几组同源词各自的意义特征在事理、逻辑上相关通,从而这几组同源词在相关通的意义特征之间发生联系;二度系联,得到的是多组同源词。

          e.g.

               “秀”组、“州”组、“周”组三组同源词联系:

               Y[三]=//抽出长圆体/周圆/周绕//


     (3)二度系联之后,抽绎所系联各组共同的词源意义,对词源意义的实质会有更深入准确的认识,得到称作“意象”的词源意义。(不同感觉范畴之间、感觉与心智之间的意义关系)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摘录10-第一章第三节之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