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激励与管理 框架
中小学教师激励与管理

葛新斌 2013年7月
序言: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发展
1 国际比较视野的研究仍然薄弱
单调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教育管理的发展
3 研究以各异形式进行,缺乏合作性研究,不利于教育管理的创新和突破
第一章 城市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国内外研究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一)现有概念界定
1 压力;2 压力源;3 职业压力;4 教师职业压力
(二)本研究对有关概念的界定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
1 教师职业压力的普遍性研究;2 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研究;3 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策略(直接行动法+缓和方法)
(二)国内研究情况
1 教师职业压力的普遍性研究;2 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研究(社会层面 学校层面 教师本身);3 策略(社会层面 学校管理 个人层面)
综上,国外偏重心理学
第二节 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分析
一 调查问卷说明(问卷A& B)
二 调查数据的处理及其结果分析
(一)被试说明
(二)实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三 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信度分析表
(二)职业压力大小的基本情况
(三)职业压力来源及具体项目上的表现
(四)不同科目 年纪 和年龄的教师职业压力大小的比较
小结
第三节 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分析
一 社会方面
(一)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 (无私奉献 & 教育观念缺乏理性)
(二)教师经济压力大(教师i节氛围 工资待遇)
(三)媒体的关注
二 家长方面
(一)理性面对学校教育
(二)沟通与交流
(三)过高期望
三 教育行政部门
(一)改革缺乏足够的合理性
(二)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支持
(三)对新工作缺乏恰当的培训
(四)教学评价与改革目标相冲突
四 学生方面
(一)班级规模大,管理班级困难(学生差异大 学生不服教师安排 个别问题学生冲突)
(二)教师缺乏威严
(三)担心学生安全
五 工作任务
(一)资料 形式主义活动
(二)培训 教研而增加的工作任务
(三)因同时缺岗而增加的工作量
(四)缺乏成就感
(五)缺乏工作兴趣
(六)工作时间长
六 学校管理
(一)很少真正参与决策
(二)工作目标模糊 不确定
(三)校长激励方式不当
(四)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有效沟通少
(五)无效会议多
第四节 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策略
一 学校层面的管理策略
(一)深刻认识教师职业压力状况
(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三)加强学校的管理(办事效率与时间观念;支持的学校氛围;教师工作丰富化)
(四)帮助教师提升经营班级的能力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提高
二 教师个体层面的管理测量
(一)提高时间管理的技能
(二)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
第二章 农村初中教师的激励机制研究
第一节 激励机制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双因素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赫尔维兹:信息理论+激励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5%88%B6%E5%BA%A6%E7%BB%8F%E6%B5%8E%E5%AD%A6/8873929?fr=aladdin
https://wiki.mbalib.com/wiki/%E6%9C%BA%E5%88%B6%E8%AE%BE%E8%AE%A1


第二节 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一 研究假设与目的
二 研究方法与程序
问卷设计 问卷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 对象选取
三 数据分析与总结
样本频数分析 情况比较等
相关分析等
四 问卷研究结果小结
五 访谈整理与小结
基本状况 问题等
第三节 教师激励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教师激励机制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混沌现状
机制缺失 关注不足 改变决心不够 少监督 稳定性差 激励方法缺少科学性 没有合理合法支持
(二)成因分析
教师激励机制不能使教师利益与机制设计者利益趋于一致
政府对建立农村初中教师激励机制的价值不确定
计划体制导致建立农村教师激励机制高成本的交易费用
农村初中教师激励机制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第三章 组织气氛与教师满意度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组织气氛与满意度关系的研究设计和实施
第三节 组织气氛与满意度的关系
满意度观点:1 综合性定义 期望茶具定义 参考框架定义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第四章 教师课余工作量的人际因素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教师课余工作量的内涵
1

2

3
4

5
平衡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3%E8%A1%A1%E7%90%86%E8%AE%BA
第二节 人际因素对课余工作量的影响
一 问卷发放(实际情况调查 & 教师认知性质调查)
二 统计工具
三 数据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学校管理建议
公平感调动积极性
硬性工作量分配上做到合理公平
培养榜样
引导教师正向对比
恰当引入竞争机制
第五章 教师参与绩效工资改革研究
第一节 问题与研究工具的选择
参与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教师参与改革的状况分析
第三节 教师参与改革的理论探讨
第六章 教师绩效工资公平感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其相关理论
公平感相关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
分配公平 程序公平 互动公平
公平敏感性 公平启发性 参照对象认知理论 团队中价值理论 公平偏好理论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情况
第三节 教师公平感的状况分析
第四节 问题探讨与管理建议
附录:本书所用问卷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