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变成了小时候最不愿成为的家长的样子:依恋代际遗传||安全感圆环干预笔记(六)
(一)依恋心理状态与养育方式
Van IJzendoom(1995)对成人依恋访谈的元分析发现,孩子依恋类型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养育者的心理状态。依恋的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如何整合关于关系的想法和感受,是内部工作模型的一部分。在依恋研究中,依恋关系的分类侧重于孩子的行为,而养育者的依恋也很重要,于是研究者使用安全感圆环访谈来判断养育者的心理状态。研究发现,依恋中安全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个体的友谊维持和亲密关系质量提升;早期关系的创伤会对正处于脑发育阶段的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很可能将状态变成特征,将应对创伤的防御嵌入到人格的核心结构中。
忽略圆环底部需要的回避型依恋亲子关系中,养育者根据自己童年经历暗示孩子,不要直接表达对家长的需要,摒除情感的养育孩子。孩子接收到养育者的期待,便会一直探索、与家长保持距离、学习本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独立。
在安全感圆环顶部挣扎的焦虑/矛盾型依恋亲子关系,孩子想要探索,养育者却希望孩子待在自己身边,于是孩子去探索时就会经历到攻击、抛弃相关的体验,在探索和保持依恋的两种动力之间产生矛盾。养育者强调关系的“亲密”,过度参与孩子的人生,甚至让孩子婴儿化(让孩子依赖自己)。
安全感圆环的手导向的挣扎是在情绪组织层面的问题,当孩子潜在的安慰来源可能是危险的时孩子便无法形成稳定的关系策略(混乱型)。这类养育者在面对养育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精神疾病发作、酗酒(物质滥用)等,原本有序推进圆环的手变得无序混乱,于是孩子也无法掌握关系的规律性。
(二)依恋的程序化
养育者的程序性记忆以“未经思考的已知”影响他们的养育方式:早期经验是非安全依恋的养育者受到对过去痛苦的防御引导而不是根基对当下的准确评估引导,如养育者早期经验中表达“需要安慰”却被拒绝、推开,则当ta养育的孩子表达需要时就会唤起那份被拒绝的痛苦从而进入防御,为避免这种痛苦和保护孩子不会受到“表达安慰的需要后遭到拒绝”的伤害,养育者很可能再次拒绝疏远孩子。在发展出自传体记忆(情节记忆)的能力之前的早期创伤会纳入到杏仁核中与危险有关的事件库,影响恐惧的程序化管理。早期依恋关系越不安全,发展中遭受的创伤越多,为了生存而发展的防御也更为强力。这种防御,即以程序性记忆为基础的行为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很难被质疑,所以很多养育者会不自觉地变成自己小时候最不愿意成为的那类家长。
基于依恋的程序化,COS(安全感圆环技术)通过两条路径对依恋进行干预:一是让程序性记忆言语化,当边缘系统被激活时,使用词语描述感受(情绪标签)会减少杏仁核及边缘系其他区域的反应,增加前额叶皮质的活动,进而起到调节消极情感的作用。二是使用视频让养育者能够以观察者的角色保持距离地思考互动行为,而不会面临在此时此地如何回应孩子的压力。养育者可以通过视频觉察到自己的防御,进而反思自己在互动中是否需要使用防御。
(三)依恋的转变
Sroufe等(2005)指出,突出的体验,尤其是重要关系中的体验,能够让人产生转变。Carol George和Judith Solomn指出,表征灵活性(representational flexibility)能够克服不安全依恋,它包括一致性(coherence)、心理感受性(mind-mindedness)和反思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ing)。一致性是基本的秩序感,是对行为和情绪形成的整体意义感(如通过了解父母的经历理解他们现在的依恋);一致性让孩子能够整合”好“与”坏“,从而能够同时理解二者在一个人身上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让其对关系产生现实性的期待。心理感受性是意识到他人的思想和自己思想是独立的,尊重彼此的思考方式。反思功能/心智化是感知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是后退一步识别自己的心理状态或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来源: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
Bert Powell, Glen Cooper, Kent Hoffman, Bob Marvin著
刘剑箫,陈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