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当年认为它是第二好的步枪,俄国博尔丹1870步枪那点事儿
1874年12月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有这么一句话
英之亨利马梯呢精於俄,俄之俾尔打呶精於美,美之林明登又精於英之士乃得及德法诸枪也
其实这儿提到的那些亨利马梯呢,俾尔打呶,林明登等都是当时各国的第一代金属定装弹步枪,马提尼大家很熟了,雷明顿也是老牌了。而这把俾尔打呶(博尔丹)我估摸除了战地1玩家比较熟,其他人估摸多数比较陌生,所以这篇和大家捋捋这把老毛子步枪。
首先得说,在整个19世纪上半叶,毛子的火器是很没存在感的,他们没有像英法俄这样在诸如火帽、线膛、米涅、针发、金属弹底等上有啥出色的革新,无非就是欧洲啥技术普及了他们就用啥。在1870年之前,毛子的武器也就是将早先前装滑膛枪换成了火帽米涅线膛枪。但到1860年代的金属弹出现以后,毛子也觉得是该进行一场轻武器革命了。
但问题在于,毛子当年自己的研发水平很弱鸡,所以要自己研究是不可能的,只能找外援。
希拉姆·博尔丹,美国人,机械工程师出生,在1860年代的美国南北内战期间担任军械官以及培训神枪手团,他还有个伟大的发明是博尔丹式底火,到现在为止还是全世界最主流的底火类型之一。不过这厮带兵打仗的能力很垃圾,手底下很多人都吐槽他是个既不诚实,也没胆量的高级军官。
回到主题,俄国人当年往美国派去了一些人寻找新式武器,当时他们最满意的就是加特林,后来还山寨加特林造了一批叫高洛夫的枪,就是下图这种。
但同样的,博尔丹在1868年设计的作品也被俄国人看上了,我们通常管这批叫博尔丹1型。
咱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博尔丹1型是一款活门步枪武器,操作步骤大概是这样,先将机尾后拉,然后打开活门,将子弹塞入膛内,关闭活门,击发。
没错,这和当年美国的春田活门步枪非常类似,早先博尔丹的枪是.45口径,但俄国人当时自己开发了.42口径(他们称之为4.2线)的金属中央发火弹,所以要求博尔丹也采用这种口径。
上图是春田活门枪,同样是活门,但咱们可以发现它是采用了传统的外置击锤。其实春田用活门是好的,因为早期那票春田前装线膛枪可以通过简单的改造就变成一款后装枪。但博尔丹这种全新设计的枪还用活门就让人摸不到头脑了。
这么说吧,当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栓动式步枪,相比早先那票活门而言,栓动的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射速快,便于拆卸保养,而且你这么想,活门毕竟得有个铰链,铰链这玩意震多了容易松动,松动了就会出幺蛾子。所以这批博尔丹1型没多久就被毛子抛弃了。
1870年,博尔丹2型问世,这票栓动步枪一直被俄国人用到了20世纪末,后来被无烟火药的莫辛纳甘淘汰。
博尔丹作为初代目金属定装弹步枪,设计理念上也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没毛瑟1871那么跨时代
闭锁方式和毛瑟1871一样,都是拉机柄抵住机匣充当转栓闭锁面,这种玩法在黑火药时代问题不大。
但我之前写毛瑟的时候和大家聊过,毛瑟有个预开锁斜面用来避免抽壳难的问题,但博尔丹没这个预抽壳斜面,所以在1877年那次俄土战争时期,毛子的博尔丹一度被土鸡的亨利·马提尼锤的很惨(马提尼有个能将壳子用杠杆原理顶出来的设计)。
博尔丹也没有毛瑟式的那种手动保险,这确实没有前瞻性,但博尔丹必须要完成转栓闭锁之后才能击发,这个小细节倒是不错,把没手动保险的扣分加了回来。
如果有人还记得我写毛瑟的话应该注意到,我之前说毛瑟式Cock on open,也就是开栓时就挂起击针簧。但博尔丹属于Cock on close,闭锁时挂起,但不是闭栓时挂,而是推弹进膛时靠行程挂起,其实这个设计有点类似现代那些平移式击针的自动步枪构造,但不适合栓动那会儿,我也不知道是博尔丹这老板太超前还是啥。
它倒是有个很有趣的抛壳挺,但涉及到结构拆卸,最近风声又紧,我就不放图了,咱们只要知道毛瑟1871是没抛壳挺,还得自己把子弹倒出来就行~
总的来说,博尔丹的弹道是不错,毕竟在1870年那会儿没几个枪能比得上它,不过前瞻性上缺了点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