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2022-06-23 14:56 作者:乱红成阵  | 我要投稿


本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红楼梦》作者究竟为谁,百年间争论不休,现在上网去查,也能查到一百多种说法。但无一例外的是,所有说法都是一人作一书,并无多人作一书的说法。


  而我,现在便提出这样一种说法:《红楼梦》是由百年间,历经多位作者前后增删而成,并非一人所作一家之书,而是多代传承,多人所作大家之书,此先彼后,增删五次得以落成。


  此言并非没有佐证,最强的佐证便是书中第一回所言: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因毫不干涉时世,【甲戌侧批:要紧句。】(空空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由此可见,在曹雪芹之前,此书还经手过几任作者,分别是空空道人(情僧),吴玉峰,孔梅溪;而曹雪芹之后,也有一位作者,便是写这篇楔子的人,用烟云模糊法,把几位前辈写进去,反倒把自己隐藏下来。


  至于为什么“石头”不是第一作者?因为明清小说不想让人知道谁是第一手作者的时候,有一套专用的模板,就是“此书是我从哪里哪里得来的”、“是别人给我的”之类的话,在我看清末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有很强的既视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开篇就是一个人在闹市卖“九死一生”写的书,要卖就卖一万两银子,要不卖一文钱也不要。然后别号“死里逃生”的人过去翻看,大有体悟。那人见他是个知音,就把书免费送给他了。“死里逃生”把书邮寄到新小说社,自己也远走他乡,遁匿到无人的去处了。


  由此可见,即便有人觉得这本书不妥了,想找作者“聊聊”,通过邮寄查到了当时是“死里逃生”邮寄的,他也可以说,自己是从闹市中收来的,原作者是“九死一生”——如果有什么不妥的,不要来找“我”,“我”也只是个读者,你要找,去找那个人所说的作者去。


   这可以算是一种“免责说明”。


  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写了两个人——“九死一生”和“死里逃生”,红楼梦这七拐八拐的“免责声明”也太多了,也太像一个人的名字或别号了,可见这些并不全是杜撰的,除了根本不可能开口或写作的石头外,其他很有可能都是真实的作者。


  空空道人(情僧),一僧一道,明末时有一人兼有两种身份,便是八大山人朱耷。从《石头记》改成《情僧录》,很有可能是他本人历经明亡和南明亡后,所做的原稿和第一次增删。


  吴玉峰,将《情僧录》改为《红楼梦》,这是红楼梦这个名字的第一次出现,寓意“红楼成梦”,此为第二次增删。


  孔梅溪,将《红楼梦》改为《风月宝鉴》,鉴,寓意着“以史为鉴”,此为第三次增删。


  曹雪芹,将《风月宝鉴》改为《金陵十二钗》,金陵城的十二个女子,只写风月,不写历史,此为红楼梦立意最大的腰斩,为第四次增删。


  但曹雪芹之后,仍有一位作者,进行了第五次增删,然后将四位完善此书的前辈,写进了楔子里,将五次增删的功劳放在了曹雪芹的身上。此作者,我暂时叫其为芹溪,有几位指导增删的“导师”脂砚斋、畸笏叟等。


  至于为什么会有以上结论,其实于书中文字,有些许体现。


  一僧一道:故事开篇便是由二人娓娓道来,又说此书是由绛珠仙草还泪于神瑛侍者,所牵出的一段风流冤孽,一干风流冤家陪着下凡造劫历世。所以作者写这本书时,书中人皆已作古,葬于北邙山下,是作者将他们唤出,陪着二玉重走全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所以一僧一道是这幻梦的开创者,于书而言,自然是首作者。但这还并不是八大山人的映射。八大山人在书中有一映射,为惜春,是很多人谈过的,我不再谈。


  去看惜春的红楼梦十二支曲,能发现他整个人是以“上帝视角”看整个故事的: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他这一大段不是在描述惜春的结局和下场,而是在以惜春视角写别人:大部分人已经死去,只留下坟墓和悲哭。所以这是一种上帝视角,是我认为惜春的映射朱耷为作者之一的原因。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有的人可能会说,红楼梦中惜春形象不好,作者怎么可能要把自己写坏?但我想说,红楼梦中惜春的形象算好的了,最大的槽点莫过于“心冷意冷,心狠意狠”


  但在我看来,这段反而是作者在“洗白”惜春。宁府那是什么脏地方,柳湘莲说只有两个石狮子干净,连个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惜春不心狠意狠地断绝来往,都洗不干净自己,证明不了自己的清白。所以作者对惜春的形象描写,还算是比较正面的。


  而下一位作者,却真真是对抹黑自己不遗余力呢。


  吴玉峰《红楼梦》名字的创造者——吴梅村。为何是他,其实有很多书外的原因,比如大家都不太喜欢的癸酉本,发布者称原来的本子就叫《红楼梦》不是《石头记》,但后半部分不是通行本续写的,前面大部分相似,但仍保留着“秦可卿淫上天香楼”等情节。全书结尾有“梅村夙愿得偿”等批语,于是大家认为此书作者为吴梅村。


  关于这个争议还是很大,但我不太想参与过多争论,已经自行敲定吴玉峰就是吴梅村了,不然为啥都姓吴对吧?原书为啥不叫别的,偏偏就叫吴玉峰的《红楼梦》呢?


  至于吴梅村,我个人认为,在书中也有映射,就是抽到老花签的稻香主人,李纨。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李纨在书中是个负面形象,作者对他极尽讽刺,说他“女子无才便有德”。李纨有才,自然便“无德”;又说他是“槁木死灰”,说他“枉与他人作笑谈”,这样的人,可能是作者自己讽刺自己吗?


  可能的。


  吴梅村在明亡清兴后,因为声望和文才,被儿女亲家陈之遴推荐给了清廷,母亲敦促他出山,他就被迫入了清朝为官。他心里非常不想去,刚入仕便屡次乞归,都不被允许。只有三年后母亲丁忧,他才得以回家,此后再不出仕。


  他对自己屈节仕清的经历十分耻辱惭恨,故有“无才便有德”之语,如果无才,便不会被陈之遴推荐,更不会屈节仕清也就不会折损自己的德行了。 


  隐居于深山老林时,他活得如鱼得水,但仕清三年,他活得战战兢兢,羞愧难当。这与李纨何其相像,一辈子隐居教孩子活得好好的,一朝孩子出仕,没多久便身亡。所以我认为李纨便是写的梅村,抽到老梅花签的稻香村主人。


  如果是别人来写书,可能还不会讽刺的这般,毕竟梅村也是明遗民中颇有声望的一员。除了他自己,也只有他的仇人能这么写了。


  吴玉峰之后,便是孔梅溪,此人我认为是孔尚任,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批书人两次提到“北曲”:“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可见作者与“北曲”有密切联系,或者可以说擅长创作北曲。


  二、在“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回中,宝玉和了一阙《寄生草》,批语道:“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


  可见,作者当初原本不打算对这本书进行创作的,想去作传奇。明末传奇剧作家有两个格外有名气的,“南洪北孔”。刚好,“北孔”之孔尚任,既合了曲之北,又合了梅溪之孔,完美匹配。


  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一点,孔尚任原本对增删此书是不感兴趣的,所以他对本书的增删应该并不算多。但他所写的《桃花扇》,开场却对《红楼梦》这名字作了解释,可见,也是一种联动了吧:“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楼”便代指政权,故而“红楼”、“朱楼”等,便指的是“朱姓政权”,即明朝。红楼梦,就是明朝成了梦了。

孙温绘《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孔尚任在书中也出现过,但没有作为角色出现,只是个背景板。在“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回中,“贾氏宗祠”旁边有“衍圣公孔继宗”写的一幅对联: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前一联说的是孔子,孔子是圣人,衍圣公是孔子的直系后人,也是每次改朝换代投降新朝最快的人,非常能见风使舵,也得以两千年还有传人。孔子的功名贯天,所以一百多代传下来,无论这一代的后人学问做的怎么样,总会被封为“衍圣公”。第二联夸的就是皇室,万万亿姓的人都仰赖皇室的“保育”。


  孔尚任将《红楼梦》改为《风月宝鉴》,也是将“朱明成梦”这一立意做了改动,主要讲清风明月之史,从《红楼梦》中的以明月为主,到《风月宝鉴》中的清风和明月的攻守抗衡,立意就是从这里开始转变的。


  孔尚任是读书人,不像朱耷是皇室,故而他们对阉党的看法不同,个人猜测朱耷对魏忠贤的美化,也是孔尚任不想增删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阉党为皇室服务,故而书中凤姐处处费尽心血,只为贾家能坚持下去。但明末读书人与阉党势同水火,身为读书人最大的传承孔家的一员,他自然也对阉党不喜欢,这种不喜欢体现在了传奇剧《桃花扇》中,也体现在了红楼梦中。


  红楼梦中凤姐第一次露出狠毒的心计,就是在“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一回中,这名字一看就是《风月宝鉴》作者孔尚任所设计的桥段。贾天祥,贾瑞,贾府之祥瑞,是被你凤姐设毒计害死的,还说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所以即便红楼梦中凤姐大部分形象比较正面,似乎与孔尚任的意见不符,但一个完善的故事在前,他也不好伤筋动骨地大改,只能加几个情节,完善一下凤姐的善恶两面,让后人读书时不至于被蒙蔽双眼,去一心一意地认为魏忠贤是个好人


  下一个大家期待的曹雪芹。


  现在认为为曹雪芹是曹寅族谱上找不到的孙子,以此来解释曹寅与红楼梦有渊源的那部分。但我不想那么多,与其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不如直接说曹寅就是曹雪芹。毕竟曹寅有个别号叫“雪樵”,儿子孙子怎么敢有个别号与祖父重字?真当“避讳”二字是闹着玩的?


  曹寅与清廷关系密切,曾奉命南下与明遗民接触,意图拉拢。个人猜测他就是那时候看到的《风月宝鉴》。此书让人着迷啊,连清廷的人都不忍心让他永远不见人世,又或者是相信堵不如疏,与其将其列为禁书,持有的人不敢拿出来,却私自留给后代,不如大幅修改,改掉书写历史批判满清的那部分,开始美化清风,美化薛金,让其故事变成只写风月情长,为闺阁立传的《金陵十二钗》,然后流传于世,混淆视听。


  现在常有人问,如果《红楼梦》真的是写明末清初的历史,曹雪芹身为满清包衣,怎么会骂自己的衣食父母?


  现在这样就有解答了,他的确不敢得罪自己的衣食父母,所以他极尽可能,在为薛金掩饰,在不影响情节的前提下,将他的容貌提成与林并等,将他的恶模糊处理,变成一个心善貌美的群芳之首。明遗民是不会美化薛金的,那么他现在为什么这么美,不就找到源头了?


  但他还是没有大动故事的内核,披上画皮的妖依旧是妖,薛金的言行不一还是露出了破绽。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被画皮迷惑,认为薛金至善至美。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映射,是另一个拥有“上帝视角”的姑娘:薛宝琴雪芹,薛琴,我认为有迹可循。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明显的一次,就是薛琴借外国美人——真真国女子(女真)之口说“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劝明遗民归清: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朱楼已成了昨日之梦,如今是水国治下。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你们就算逃到了岛上(明郑),有大海环绕,也无法阻挡清风之气吹遍大地。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清朝也是学的明朝,现在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清朝最终何去何从,随缘便是(不用天天嚷嚷着反清复明)。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汉人反清的势力在江南四处开花,让人怎么能不关心呢?

  众人听了,都道:“难为他!竟比我们中国人还强。”

  不就是在说,清朝做的比明朝还好,以此来劝看此书的人,不要太过于执着国仇家恨,还是尽早归顺清廷吗?


  前面又有“怀古诗十首”,来为女孩儿们的结局作隐喻,几乎可以算是另一个《红楼梦十二支曲》了。十二支曲还是神仙给的预示“怀古诗十首”却是出自薛琴一个角色之口,足可以见薛琴乃是作者下凡。哪个作者?最大的可能就是雪芹。


  而且,薛宝琴是薛家的姑娘,受到了贾家众的欢迎,也正对比了曹寅是清朝的包衣,却受到了明遗民的欢迎,一模一样的。曹寅还有水平不怎么样的,却跟红楼梦关系挺大的几首诗,也足以证明是曹寅与红楼梦有关系,而非曹寅孙子与红楼梦有关系


  最后一位作者,或者叫增删者,水平可能比曹雪芹还不咋地,因为脂砚斋“因命芹溪删之”,删去的“秦可卿淫上天香楼”及其他许多的文字,要重新补全,凑足一回的字数,芹溪却无别话可写,就写得十分啰嗦。“吴氏红学”有许多论证这种“啰嗦”文字在书中的分布及其写作风格,大致判断了这些啰嗦的文字风格,与后四十回的写作风格如出一辙。


  所以我大胆猜测,脂砚斋觉得明亡的文字太过刺目在文字狱的环境中难以保全,所以命芹溪删去了很多他觉得不好或不恰当的文字,再让芹溪补全,80回后的内容也是如此。


  但芹溪文笔不怎么好,前面改的有原文的稀释还不觉得如何,但后四十回完全原创,就太难以入目了。所以脂砚斋又把芹溪写的后40回给删去了,只整理了前80回留存,成了现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芹溪的后40回啰嗦文字,被丢弃不用。


  而芹溪把前面几任作者、书名的变迁也写进了楔子里,既用了假名或者叫笔名,也成功把自己最后一任经手人的身份给隐藏了下来,并且时时强调“不干涉时事”,生怕有人说他写了时事了,就进文字狱了。


  这样最大程度摒弃明清历史因素的成书,开始广泛流传,或许是脂砚斋的后人传出,或许是有别人盗用曹雪芹的名字,在当时的文人贵族圈留下了些许影子。但脂砚斋所整理的毕竟只有前半部,所以他只能借口稿子丢失。


  一个真正的作书人,就算稿子丢了,情节还在腹中,也是能重新写出来的,即便文字与前稿不同,但情节是大差不差的。这位“假曹雪芹”稿子丢了就不补了,足见他并不是原作者,只是想卖别人的书挣点饭钱的潦倒汉子。


  而之后,程伟元和高鹗看到了此书的价值,打算出版,于是到处去寻找此书的后半部,找到了芹溪所写的后40回啰嗦文字,虽然啰嗦,但好歹故事完整了,于是他们整理成书,雕版印刷,程高本《红楼梦》就此见了天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成书经过。


  本书动笔于明亡,朱耷落魄出家,期间经过吴梅村孔尚任曹寅脂砚斋芹溪等的增删修改,再被一个落魄小贼偷书卖钱,最终至清中期出版,历经百年,终成经典。


  以上大部分都是我的猜想,有证据也大多是书中的证据,少有书外的证据。大家认同的也自己多思考,不认同的就当看个乐呵。以后如果有新想法了,再完善补充。


  感谢观看。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