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丹阳
“文章”转载于本人空间相册,仅做“记事”,聊作消遣。
丹阳
熬过了疯狂的五一和竞赛,提前搞定了大作业,终于算是有时间出去“闲游”一番了。
本打算继续去绍兴造访一下的,但实在是太多人去了,又没有票,就只好选择了曾经被拉出去隔离,让我“重获自由”的旧地:丹阳(镇海)
——
出站的时候,其实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车站西侧是眼镜城——貌似算是丹阳的重要产业。里面我后来也进去看了,全是眼镜店,密密麻麻像上海北京东路赛格电子市场的“保留地”一样。
五楼的眼镜博物馆也不知为何永久关闭了。
车站东侧就是旅店——当然隔着一片拆迁完还没建设的荒地。北边,东边的商业区也就隔着几公里。西南金鹰广场,再南边的海会寺,都算建设好些的地方,而寺的西边又是拆迁老房......
城区规划就像打补丁一样。
很多司机并没有礼让行人的习惯——虽然这让我感到“亲切”。路口的非机动车道设置了右转和直行左转分开的白线,这一点着实有用。但一些路段的主干路左转灯和自行车左转灯并不会同时亮,骑行的时候需要注意。
人口结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也就是正常的结构了,像平度一样。
旅馆能听到火车站报点和发车的声音,还好有耳塞,并不算什么大问题——类似的,海会寺上空也常有航班经过。
——
丹阳政府对共享交通工具有着独特的管理方法。
丹阳并没有共享单车,但却有共享电动车。大抵是因为共享电动车必须停在指定地点才能还车的缘故,虽然依然有很多人愿意花调度费乱停,但却比遍地的单车要好得多。
电单车以美团为主,哈啰为辅,并没有杭州那般的“百花齐放”的架势。
此外,在丹阳的商场等地方,都有无人彩票机的身影。很多人都会花20块买个刮刮乐,一天图一乐,日日图一乐。我也想加入,但感觉还不如在缴税单上刮出回扣的可能性大。
在海会寺那边的公园,地上有些许杨柳絮——许久没见这东西了,不知是该怀念,还是厌恶。
————————————
最多的文笔,自然还是要留给海会寺了。毕竟这是“现代化”的,有宗教活动的佛寺,可比以往旅游的古寺大不同。
里面无论是僧侣信众,还是工作人员(保洁,志愿者之类),都会“阿弥陀佛”,右手四指并拢作势。但不知为何他们都读a,连广播的诵经都是读a,而非我一贯学到的e,虽然也并不是很讲究这些细节就是。
帮了保洁大妈将水桶搬进斋堂(门槛不低),一说这也算是“积了功德”。
与大妈攀谈起来,了解了一些寺内宗教活动的大概日程。4点起板,晚上9点熄灯,一天五支香(类似上学的课时,内容为自修诵经之类)一次晚课,一支香45分钟。吃早中饭称作“过堂”,晚饭称作“药石”,都是在斋堂吃。斋堂很大,除了中间一尊像,几个席,剩余的地方摆满了长板凳长桌,定学校里两个食堂的容量。
女信众多为中老年人,着黑袍;男信众则是传统的灰袍或土黄色袍,剃度,鞋子上倒没什么讲究,也能看见年轻人的身影。
在庙堂的中间有升国旗和国际佛教旗帜——旗帜是19世纪一个信教的美国人设计的。
进有佛像的庙堂要“止语”——不说话,关手机,排队膜拜。
里面佛像都是黄偏土金的漆色,前面是几个拜垫,功德箱。功德箱上面还有二维码,支持扫码支付。
真正传统印象里的“鎏金”大佛都在中间的庙堂里。有一间里面应该是卧佛,被红布盖住了,大抵是在修缮。
在这些“鎏金”大佛所在的庙堂下,有一层空间,大抵是留作讲授经书用的,在门口就能闻到香薰的味道。
——————
回到曾经被拉去隔离的酒店看了看,仰望当初被隔离的那个窗口,再看旁边热闹的街景,着实有了大变化。
晚上去金鹰广场吃自助,顺便逛了逛一层的手机店,发现小米16+1024的新机,直接用激励金,花了2599搞下。后来去贴膜,老板说这机子进货都要2500,怎么会给我卖2599?
买手机的时候送了张移动卡,大抵是这个原因吃了些移动的回扣吧,还可能把赠的耳机钱给吃回来。
————————
仅仅一天,果然还是不好摸索出什么东西。
境内的京杭大运河,感觉也就老家门口那条河那么宽。
虽然确实没什么可玩的地方。
但若是生活,这地界,感觉也不算什么坏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