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些迷人又眯眼的自购基金,业绩真的会更好一些吗?

2022-01-17 16:55 作者:投资搜神记  | 我要投稿



这是投资搜神记的第 231 篇文章2000字 | 全文阅读约需12分钟

今天跟朋友们聊聊2022年年初的又一轮“自购潮”。

 

严格来说,还不能说这次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算不算得上是“潮”,目前来看还是个别的基金经理、基金公司行为,并没有出现很多基金公司纷纷下场的现象级自购。

 

似乎“自购潮”这个提法已经被玩坏了,媒体看到三五家基金公司有行动便称之为“潮”,但全行业有140多家基金公司的体量;渠道拿“自购潮”借势营销,说“你看基金经理都拿自己钱买了,你还不跟着买”,这有点过分夸张了。



新年的基金自购算得上是潮吗?



最新一次有“自购潮”的说法就是在今年1月份,全行业基金公司开始布局新一年的产品线,也遇到热门赛道股开年暴跌,几位明星基金经理新发基金时附带了“自购行为”,声音被放大了很多倍,很多媒体高呼“自购潮”来了。

 

这其中包括上投摩根投资总监杜猛、中邮基金当家基金经理国晓雯、银华基金明星基金经理李晓星,分别自购自己掌舵的新基金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除此之外,信达澳银冯明远、汇丰晋新陆彬新发基金,背后基金公司分别自购了500万元、720万元。

 

要让基金经理自掏腰包买新发的基金,基本也就是500万元打顶。大家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哪怕是20位明星基金经理集中自购,不过也是1亿元的资金,这个数额不能构成“自购潮”的基本体量,但20位明星基金行动远要比20亿自购更有号召了。

 

那么问题来了,没多少基金经理自购,近年来动辄几十亿的自购资金是出自哪里?

 


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有固有资金,闲置也是闲置,不如在新发基金产品时给新基金助一下力。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基金公司的自购都是日常、正常行为,跟聚集成潮没有直接关系,这有点被过分解读了。

 

基金公司一直参与自购,有这么多固定资金吗?这其中肯定是有秘密的,在新发基金时自购,时间成熟时赎回,投入到另一批新基金的自购中,要知道,基金公司自购是要大手笔宣传造势的,但在赎回时会低调行事,从不会肆意声张。

 

更值得关注的其实还是基金经理的集中自购行为,但就目前来看,今年几位基金经理的自购还不算集中,基本可以看成是基金公司为发新基金做的准备,有更好的宣传噱头。

 


真正的基金自购潮是什么样子?


 

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潮”的自购,是一批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密集自购,要具备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市场情绪不稳定时,保持与持有人站在一起,共担风险,风雨同行。

 

2020年年初的那次基金自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自购潮,基金公司不是为了卖新基金做宣传,而是为了保护存量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身体力行,用自身行动告诉持有人正确的持有基金姿势是怎样,让持有人安心。

 

时值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爆发,节后第一个交易日A股市场暴跌,上证指数跌幅达到7.72%,沪深两市超过3000只股票一字跌停。面对后市的不确定性,恐慌情绪在投资者中迅速蔓延,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极易发生资金踩踏砸盘。

 

当天下午收盘后,十余家基金公司纷纷发布公告,解读当天A股市场大跌的原因,并表示用基金公司自有资金认购旗下权益基金产品,希望投资者放眼长期、梳理正确的理财观。

 

到第二天,陆续公布自购计划的基金公司已多达27家,自购总金额超过20亿元。

 

期间基金公司自购的权益基金代表


这批大规模的自购行为,也很快得到市场厚报。2020年全年,A股市场成长行情愈演愈烈,权益基金在这一年斩获近50%的平均回报率,再加上基金公司自购的大多是旗下拳头产品,收益率会更加可观,这一年20亿的自购资金少说盈利10亿元。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大规模的自购行为给持有人带来了更多信心,经过这一次剧烈的市场波动,投资者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有了更多信任。

 

尝到甜头的投资者,也愈发相信长期投资的力量,投资观、理财观向正确的方向靠拢,给整个市场带来好的风气和导向。

 


被自购的基金业绩会更好吗?


 

基金公司任何时间的自购行为,出发点都是很好的,这一点市场都在点赞。但自购行为逐渐被新发基金当成宣传的噱头,这件事就开始逐渐变味儿了。

 

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权益基金,被自购的基金会比其他基金业绩更好吗,回撤会比其他基金更低吗?

 

这个导向蛮有意思,基金经理自掏腰包购买新基金,意味着基金经理在管理基民钱的同时,也要同时管理自己的钱,从这个角度上讲,似乎基金经理在管理自己的钱时要更用心一些,毕竟,这个新基金里有自己的真金白银嘛。

 

但这也都是猜想,真正结果如何还需要用事实来验证。只不过是,这次对比就不合适用上面提到的几只权益基金了,因为上述参与自购的是基金公司的资金,而非基金经理自己的钱。

 

在明星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中,我们找到了这样几个例子:

 


同一位基金经理在任期间管理的两只基金,自购了其中一只基金(有底纹的),与其没有自购的其他基金相比,业绩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大家可以大概看看上图中的对比。

 

整体上看,基金经理对于自购的基金产品,业绩确实会更好一些。


也许,我们拿着这个数据去问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他们会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释,诸如投资标的不一样、投资风格有差异、规模不一样等等,但业绩有差别的事实就摆在这里,最直观。


 

(全文完)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那些迷人又眯眼的自购基金,业绩真的会更好一些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