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颜值人文小姐姐,美国研究生逆水行舟路

2023-06-06 13:17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个人背景和申请情况

华东某高校本科英语专业 GPA 3.79

国际经济与贸易二专 GPA 3.54

GRE:159+168,托福:114

实习五段(咨询*2+券商+智库+指数编制公司)

科研三段(校内*2+美国交流学校)

美国交流两段(加州+华盛顿)



录取:

UChicago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ational Analysis & Public Policy

Columbia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FEP + Data Analysis)

Georgetown Data Science for Public Policy (小奖)

UPenn Data Analytics Master of Science in Social Policy(小奖)

Georgetown Master of Public Policy(小奖)

拒信:CMU Masterof Science in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Data Analytics Track)



申请故事

Know Thyself

大学四年遇见过好几位教授,他们都常常提起这两个词:Know thyself.简简单单的两个词,包含的却是对自己无尽的探索。我喜欢什么?什么适合我?我是什么样的人…虽然现在打出这一串“灵魂拷问”依旧会觉得有点头大,但也开始明白这些探索并非是linear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可能需要再度审视自己,再去寻觅与思考。而申请季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就是它推动着我在现阶段不断地去思索,做出适合当下判断与决定,并采取实际的行动。

我挺早就决定了要去美国读研,一进入大二就开始思考申请方向。不过,当时还基本没有什么实习、科研经验的积累,所以对于“我要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它”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办法给出详细的、走心的答案。自己没有积累与储备时,能依托的最好的莫过于前辈们的经验。因此,在咨询了一些学长学姐以及世毕盟后,我初步定下了一个语言学与文学背景的学生挺热门的申请方向,也开始尝试找这个方向的实习以及科研。但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在真正着手做了一段科研以及实习后,我发现这个方向可能并不适合自己。不是说不好,只是不适合。

感觉到这种“不适合”后,我纠结了挺长一段时间:如果继续按原计划走下去,虽然我能感受到这种不适合,但我相信自己依旧会走得安妥、稳当;如果即时做出改变,那往哪里改,以及新的路径还会像第一条路那样顺畅吗?

很幸运在大二的暑假我参加了“中美杰出青年交流项目”,主要在华盛顿和纽约进行了一些policy相关课程的学习。正是因为这个项目,我有了要申请public policy方向的研究生的想法。在和世毕盟了解了过去的case并综合自己背景进行评估后,我最终敲定申请MPP/MPA。(这里其实还挺感谢世毕盟给了我这样一个“试错”的机会。其实对于大二、甚至大一就打定主意要出国留学的学生而言,一开始因为实践经验的缺乏,或许真的不知道数年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这种情况下定下来的“方向”,大多只符合身边的人对于“好”的评判标准,但合不合适自己无从知道。所以对于世毕盟能够提供这样一次更换申请方向的机会还是挺感激的,这也是对于学生、特别是较早找留学咨询机构的学生一种比较负责的行为)。



申请初期的准备工作

决定申请MPP/MPA后,作为一个转专业申请的选手,我先是挺循规蹈矩地了解过去的case,看优秀的学长学姐是做了怎样的实习、参加了怎样的科研。了解后就进行模仿,感觉用最近常说的话,就是“抄作业”吧。这种方式虽说可能不够有新意、不够独特,但却可以保证自己以正确的打开方式进入喜欢却不非常熟悉的领域,并且保证自己不会走偏。

了解了过往case后,我先是进入了一家智库实习;在那里我结合二专的背景,主要熟悉并且分析一些宏观的经济政策。这份实习让我更加明确了对于public policy这个方向的兴趣,也吁了一口气:这次应该没有选错。暑假过后,我去了美国进行秋季交流,在交流期间也是有意识地找到了教授,做了一段与公共政策、国际组织相关的科研。这段科研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回国后依旧每周一次与教授线上meeting汇报进度。因为教授和她的团队都在美西,两边的时差比较难把握,有小半年都是每周要凌晨5、6点与教授汇报。虽说有困难,但也从中掌握了关于IO的知识,最后也成功获得了教授的推荐信,还是挺值得的。



说一说MPP+DA

以上是选定大方向的心路历程以及初期的准备,接下来希望再聊聊项目的细分支。很多朋友看到开头列举的项目名称可能会有些疑惑。其实好几个都不算是非常典型的MPP/MPA项目,但它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属于公共政策学院开设的MPP/MPA + Data Science/Computer Science的分支;好比芝大的MSC APP就是公共政策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共同开设的。这些项目除了可以学到更加硬核、就业中更实用的技能外,有许多已被划为STEM,可以享受3年的OPT,提高了留美找工作的可能性。

之所以会想到MPP+DA这个比较小的分支,是因为从美国回来后在一家咨询公司数字化部门的实习经历。几个月的实习让我意识到,目前以及未来private sector需要的不只是以传统视角去分析政策效应及影响的员工,更是那些本身有扎实的 data skills,并且能够将数据分析、计算机方面的能力用以政策的预判、分析的职员;而对于public sector而言,需要的将更多是那些有够硬技术去做civic technology、同时也知道如何解析政府政策的人员。最后,因为我大学四年本身是非常偏文的背景,也是想通过研究生两年的时间学习些在未来还算irreplaceable的技术,因此便选择了MPP+DA这个细分支。

到这儿已经聊了挺多这个细分支的优势,特别是对于本科很偏文背景的申请选手来说,可以获得兼顾solid skills, STEM项目, 学校排名不错这三个好处。但同时这个细分支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端。首先,项目人数会比传统的MPP/MPA少很多,这无疑提升了申请中的竞争:例如芝大的MPP今年在国内发了150+个offer,但是MSC APP这个细分支只有差不多10个;同样,乔治城MPP的offer数也差不多150+个,但DSPP这个细分支也只有30+个。其次,因为tech + policy这个方向很新,所以也会存在雇主尚未充分了解这个hybrid degree培养出来的学生,例如他们究竟掌握了哪些技能、有什么样的能力;学生找工作也会有点摸着石子过河的情况。有利有弊,其实还是需要去权衡自己在研究生两年时间内更看重的是什么,两年的时间成本花下去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世毕盟与我

在前文已经陆陆续续数次提到了对于世毕盟的感谢以及对于运营模式的欣赏啦。在这里想再好好感谢一下我的培训师和我的mentor. 两位现在之于我真的不再是严肃的老师,更像是姐姐,甚至我更愿意说是朋友。

我的培训师是一个非常靠谱非常有经验的大姐姐。在整个申请阶段,对于我所有的问题,都给出了很详尽、耐心而且非常靠得住的解答。而之所以说是“大姐姐”,其实在申请阶段,我自己还是有不小的情绪波动,而我的培训师则是一直鼓励我,甚至是主动来找我交流,在顺利的时候中给我鼓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给我加油。

而我的mentor也是整个申请季中非常非常想感谢的人。真正接触前只知道mentor很优秀,参加过最强大脑,在大学里也非常有领导力。开完几次meeting后,一方面折服于mentor说话时飞速的大脑以及随之起飞的语速哈哈,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她是个很细致的姐姐。我还记得当我申请季收到的第一个消息是waitlist时,她一秒回复了我的消息,先是宽慰、同时也不失理性地帮我分析原因,调整我的思绪。在整个申请季的后半段,感觉和mentor间已经培养起了默契,培训师还常常笑说“我们这个群的氛围怎么那么欢乐”。一直到最近,虽然所有的申请材料早已递交,我也和mentor一直保持着联系,有时候也能说说一些留学在外的心里话,真的如同朋友一般温暖。

申请季走得并不容易,但正是因为那一些不顺心、不顺意的时刻,我才更好地感受到身边有那么多关心我、愿意和我说说话、愿意在我需要时帮助我鼓励我的人,这些人或是亲人、或是朋友、或是师长、或是曾经的同事;这些时刻以及这些人,真的是我申请季最大的收获,也是未来前进最大的动力。谢谢啦~


高颜值人文小姐姐,美国研究生逆水行舟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