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邢昺疏:“子曰弟子”至“学文”。注释说:这一段是明白的说做人要以道德为根本,知识是次要的。后生出来的男子称为弟,讲作为人家的弟弟和儿子的人,在家与父亲 兄长相处应该孝与悌,在朝廷为公卿应该忠和顺。悌,是恭顺的意思。在家的时候不说悌,在朝不说忠,但是两段话相互参照下,就能明白了。孔子还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孝经》说“对待父亲要孝,所以忠心可以用在对待皇帝上。对待兄弟,把相顺用在兄长上。”就是说这个意思。说“谨而信”意思是讲道理必须恭谨和作事情要诚信。说“泛爱众”,泛,是指因为博学而很有道理的话。君子不但需要尊重贤圣而且要能容下任何人,或者是博爱众人。说“而亲仁”遇到有仁德的人要亲近他并和他成为朋友。如果我们能圆满做到以上所说的诸事,还有间暇时间 有精力的话,那么就可以学习先王遗留下来的文章。假如我们只是学习贤圣的文章却不能行持以上所说的事,那么我们就是说和作的不在同一频道,这就是虚伪的人。 何晏注:“古之遗文”,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邢昺疏:“子夏曰”至“学矣”。注释说:此段是辨析学生应该了知什么是好的行为举止。说“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是指喜欢接近。第二个“贤”,是指有道德的人。“易”指改变。“色”,指女人。要是女人长得美丽,男人都会喜欢她,所以经传里都以“色”来代表女人。人一般很喜欢接近女人不喜欢接近贤圣,要是能把喜欢接近女人的心改变为喜欢接近贤圣的话,那绝对是好事,所以说“贤贤易色”。说“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明小孝。作为人家的儿子对待自己的父亲,虽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也应该是竭尽其力,不辞辛苦侍奉父母。说“事君,能致其身”,是讲臣子侍奉君王,虽然不能让君王处处满意,和指出君王的缺点,但也应该致尽忠节,不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就如童汪(足奇)。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指结交朋友,未必每位朋友都能在一起切磋琢磨问题,但是和朋友谈话以及约定必须有诚信。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是指如果人活在世上要是能做到这四件事,虽然不能跟在老师身边学习,但因为做人行为举止得体,在老师身边学习也不过如此而已,所以我认为他就是在老师身边学习。 何晏注:“孔曰:子夏,弟子卜商”。注释说:按照《史记·仲尼弟子传》说“卜商字子夏,是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孔子死后,他居住在西河教导学生,是魏文侯的老师。”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邢昺疏:“子曰”至“惮改”。注释说:这一段说劝勉人要成为君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对这句的注解有二种:①孔安国说“固,是障碍的意思”意思是说君子为人应该诚实庄重。如果不诚实庄重的话,那么就会失去威严。又应该学习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让自己博闻强识,那么就不会因为有什么不懂而成为障碍。②另一种说法是“固,指坚固。说人要是不能诚实庄重,那么这个人就毫无威严,要是学习马虎则无法坚固自己所学到的道理。”这两种说法都在挑明为人要诚实庄重。说“主忠信”,主,就像亲的意思。说凡是自己所亲近 所喜欢的人相处,都必须对他们忠诚信实。说“无友不如己者”说,要是发现有人忠诚信实不如自己的,那么这个人不能成为友。说“过则勿惮改”,勿,是无的意思;惮,是因为犹疑而难以决定。是说,只要是人都会有过失,有过失不改正的话,那是真的过失;如果发现有过失能改正的话,这是最好的。所以人有过失,最失败的就是不能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邢昺疏:曾子曰”至“厚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民化君德。说“慎终”,终,指父母的过世,因为人死了是终点,所以说是终。失去最亲的人,按礼来说必须谨慎表达自己的哀伤。说“追远”,远,是讲最亲的人死后必须入葬,时间不能耽搁太久。孝子感念自己最亲的人,因为追念而祭祀,这时要表达出最大的敬意。说“民德归厚矣”,说君主能行持这里所说的慎终、追远这两点,那么人民会接收到他的德行,而全都归于敦厚。意思是说不偷薄(不敦厚,见《后汉书·卷三一·廉范传》“建初中,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邢昺疏:“子禽”至“求之”。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明孔夫子有道德和关心国政。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城市,必定会去打听这地方的政治,是想求呢?还是要给予呢?”子禽看到孔子每到一个城市都要打听人家的政事,所以问子贡说“这是孔子要得到当时国王的认可呢?还是要国王来请教夫子怎么治理国家呢?”抑、与都是语气辞。子贡说“夫子为人子温、良、恭、俭、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夫子的求,不可能和其他人一样。”这是子贡的回答。人要是敦柔润泽称为温,行为不违背物理称为良,从来不违逆他人称为恭,不奢侈崇尚简单的生活方式称为俭,有好处先让给他人然后才是自己称为让。这是说夫子平时都行持这五种美德,他依这五种美德去打听国政。别人是希望引起国王的重视,而夫子纯粹是德行,此时国王自然会来向夫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说“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里的诸、与都是语气辞。郑氏说“子禽,孔子的弟子陈亢。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在《家语·七十二弟子篇》中说“陈亢,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史记·弟子传》说“端木赐字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说“求而得之邪”这个“邪”,是类似“吗”的未定之辞。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邢昺疏:“子曰”至“孝矣”。注释说:这一段是在辨析如何是孝子。说“父在观其志”,讲的是观察心中的志向。父亲在的时候,作为儿子不能只专注在自己的事上,需要观察父亲心里的志向。说“父没观其行”如果父亲心里并没有什么所专注的志向时,儿子需要观察父亲的言行。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孝子在父亲死后的三年内,哀伤思慕父亲还活着,言行举止犹如父亲还在的时候那样。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邢昺疏:有子曰”至“行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在讲礼和乐相辅相成是最好的。说“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乐的意思,生起乐主要是因为和睦同心,所以认为乐就是和。人如果太在意礼的话,就会与他人产生距离,这样的话会与周边的人不和睦,所以将礼用到最完美的就是与人和睦相处,不至于和他人产生距离。说“先王之道,斯为美”斯。此的意思。说先王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将礼用到最完美是与人民和睦相处,礼节使民心收拢与君主同心,最和睦最快乐的声音就是人民满意的声音。乐到极点就是没有怨恨,礼用到圆满就是不与人争,运用礼节治理天下的国王,称为礼乐,这是先王最好的治理人民的方法。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由,是用的意思。讲明无论大小事都必须用礼,而不是和人民乐在一起,与民乐在一起说明国王执政出问题了。“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讲明人需要知道用礼最贵重处就是和睦,要是每件事为了和睦,而不讲礼的话,这也是不能够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邢昺疏:“有子曰”至“宗也”。注释说:这一段明确说诚信和道义 恭顺和礼节,以及人们应该行持的事。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复,是犹如覆盖的意思。人讲话如果实话实说不带欺骗的称为诚信,这样行事非常符合道义。如果为了有道义的事,可以不必守诚信,因为诚信里有些是违背道义的。虽然不是道义的事,但也有些是光明不带欺骗的,这可以称为接近道义。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顺附和的礼节注重在见面时,在会面时附和属于恭顺,这样子是不合礼节的属于非礼。恭顺虽然是非礼,但是它能让人远离耻辱,所以说接近礼。说“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指亲近的意思。亲近贤良的人应该对他亲切,可以拿道义的作为事例来理解。既然亲近贤良犹如道义,不能有失礼的地方,那么就能向贤良的人学习,所以要遵守恭顺。说“亦”,指人遵守道义而恭顺是人的善行之一,所以说“亦”。 何晏注:“义不必信,信非义也”。注释说:说“义不必信”就如《春秋》里记录的,晋国士匄率领大军攻打齐国,途中听说齐候死去,便返回。《春秋》说得非常的好,这件事真的不必守诚信。说“信非义也”,在《史记》里记录,尾生和一位女子约定在某天在一大房子里见面,因为发大水女子没按约定时间来,大水还一直在往上涨,尾生抱着柱子淹死。这件事说明虽然尾生守诚信但所为不是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