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作品怎么读?实用的文学理论「text论(文本理论)」~日本文学篇182 日本

2023-07-23 23:11 作者:Elster-ver1224  | 我要投稿

text论(文本论)

一、理论简介

受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影响的理论。

1、罗兰·巴特曾说“作者之死”(无论作者本人在世还是去世),作品被写下来的时点就已经不是作家的东西了,而是读者的。认为作者已经死了也是同样的道理。

2、他还说:“文本就是引用的编织物”,文本是很多引用所构成的,引用别的文学作品、引用电影、流行语等。而需要解读这种编织物的,是读者,对此即使作者并不是抱着这样的意图创作的也没关系。

认为不用在意作家这一点就成了和作品论的对抗。作品论无论如何都要考虑到作家并且能考虑到的范围也是有限的,作家没有想到的东西总归还是不能说的,而无视了这一点的正是TEXT论。

二、类别

1、特别在意“作者之死”的——只是自由的读书

例如对于夏目漱石的《心》,小森阳一提出这样的说法:《心》里的“先生”、仰慕先生的“我”和先生的妻子,虽然书中有这3人,但我和先生的妻子发生关系甚至有了小孩。虽然此说法遭到极大的反对,但如果收集书中的谈话的话是可以得到这一结论的。其他的还有说先生和我是恋人关系。这当然也不是漱石有意为之。另外,梶井基次郎的《柠檬》讲的是主人公想象柠檬在书店里爆炸的事。当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很火,而质量与能量相当的柠檬确实有爆炸的可能,梶井基次郎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些。像这样和作品对抗、自由的解读作品,这就是TEXT论。但这一理论现在已经衰落了,因为虽说是自由的解读作品,但还是会用到作品中的语言,很难给出新的意见。

2、更关注“引用”这一点——研究作品本身和历史背景

TEXT是引用很多东西而形成的,例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书名就是歌曲的名字,除此以外,它还引用的当时的氛围、思潮等。像这样精妙地解读这样地作品也是TEXT论地一种。如果知道当时地思潮、氛围等会更容易有新的见解吧。大正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描写爱情,但其意义和明治时代略有不同,也即是说恋爱意味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爱情更是改变世界的革新力量,这样的想法在大正时代很流行。这也被引用到了作品中。现代人看了也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调查了当时的情况就会有新的了解。当时的读者处在怎样的氛围下、怎样的思潮中、是怎样思考的、拿到作品会怎样去读,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另一种TEXT论。

文学作品怎么读?实用的文学理论「text论(文本理论)」~日本文学篇182 日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