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马奇人异士列传 哈德良 (其一)

2023-04-10 09:32 作者:牧岛先生  | 我要投稿

意大利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如此评价凯撒:在漫长的人类史中,他是唯一一个将务实和创新完美结合的领袖。

事实确实如此,凯撒是如此出名,以至于那些对罗马一无所知的人,都多少听闻过此人的威名。

然而神奇的是,意大利人自己的投票却显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罗马皇帝,既不是神君凯撒,也不是圣君奥古斯都,更不是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

而是哈德良。

这也并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如果说凯撒是将务实和创新完美结合的领袖,那么哈德良就是将浪漫和实践完美协调的元首。他是浪漫的诗人,聪慧的学者,无双的武将,也是放浪的情人。

可以说,哈德良完美契合了现代的所有主流审美:首先他长得非常帅,和前代君王不同,他和古希腊的学者名流一样,蓄着精心修剪的络腮胡,而且长期研修希腊哲学。优雅高贵的个人气质加上姣好的面容,当时那些肤浅的少男少女们,对他可谓趋之若鹜。其次,虽然哈德良热爱学术,但同时也有漫长的军旅生涯,他在多瑙河军团服役,由于天资聪慧,吃苦耐劳,所以服役期间节节晋升,直到退役为止,一直做到了大队长。

这样一个气质高贵,文武双全,容貌甚伟的男子,自然可以轻松秒杀当今一切流量明星,就算是梁朝伟、麦斯·米科尔森、马龙白兰度之类的影帝,恐怕也是相形见绌。


公元76年1月24日,普利乌斯. 爱利乌斯. 哈德良,出生在了意大利卡,这座城市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南部,是公元前3世纪,由西庇阿. 阿非利加建立起来的殖民都市。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史上另一个著名皇帝——图拉真,也出身于这座城市,而且图拉真和哈德良是远房表亲,所以,哈德良勉强能算得上是皇亲国戚。

哈德良10岁时,其父亲去世,临终前请图拉真做了小哈德良的养父。不过,此时的图拉真只有33岁,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团大队长。

不过比较神奇的是,通常罗马军团兵都会在35到37岁退役,而军团大队长也不算是什么特别了不得的军衔,所以作为一个再过不久就要退役的军人,图拉真的成就并不算高,当时也没有任何人相信他在12年后会成为罗马皇帝。哈德良的父亲作为低阶贵族,没有把孩子托付给大贵族,而托付给了一个小小的军团大队长,可见其眼光独到。

图拉真收养哈德良之后没多久,就把他送到了罗马城念书。于是,哈德良就在这座大都会度过了4年的求学时光。在此间,哈德良对希腊文化非常着迷,不仅学了一口流利的希腊语,还热衷于希腊哲学、数学、天文,以及文化习惯。他经常身着希腊服饰,把自己打扮成希腊学者的模样上学。老师和同学们因此给他取了个“希腊人哈德良”的外号。
希腊语之于罗马,就像英语之于中国,学得一口流利的希腊语固然是好事,但过度沉迷于希腊文化,就引起了养父图拉真的担忧。

因为在罗马人的刻板印象中,希腊的科学技术、商业文化自然是世不二出,但希腊人同时也是娘娘腔和同性恋的代名词。所以毕业之后,在图拉真的安排下,哈德良被送去了西班牙的军团服役。或许他希望通过军旅生涯,让哈德良远离娘娘腔和同性恋的文化,培养出刚健质朴的男子气概。

不过令图拉真大跌眼镜的是,哈德良服役期间不仅依然研习希腊哲学,还经常翘班,出去狩猎。于是无可奈何的图拉真只好又把他召回罗马。

希腊文化和狩猎,二者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而实际上却有共同点。

那就是浪漫。

哈德良狩猎不是为了获取猎物,他只是喜欢骑马追逐野兽的感觉。那种御风而行,疾驰于天地的快感,让他流连忘返。

君王必须是绝对理性的,但是,这种浪漫气质却伴随了哈德良一生,他既喜欢音乐,也喜欢哲学,既喜欢登山,也喜欢划水,既喜欢美少女,也喜欢美少年。

正是这种无比感性的浪漫气质,成就了哈德良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


回到罗马之后,他首先去了民政部门工作,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审查移民的资格条件,以及奴隶赎身的资格。后来又被调到了法务处,负责处理遗产和合同纠纷。

这是古罗马时代,培养精英人才的正常过程:一个有志于从事公职的孩子,十四五岁在中学毕业之后,就要去基层民政部门任职,接触社会底层,了解民生疾苦。工作了5到7年之后,就会被调到法务部或者监察部门工作,一方面可以真正参与国家机器的日常运转,另一方面,也方便领导考察新人的业务能力。

哈德良在法务部门并没有做多久,在20岁时,他就参军,前往了潘诺尼亚,加入了多瑙河第二辅助军团。潘诺尼亚属于边境行省,而多瑙河军团都是精英边防军,在历次远征作战时,都作为尖刀部队冲锋在前。

哈德良的任职地在布达佩斯,担任的职务是“大队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哈德良担任的“大队长”和普通的大队长不同,是“红袍大队长”,地位接近于今天的参谋长,属于高阶军职。很多学者认为,是图拉真托关系走后门,才让哈德良有机会刚入伍就当高阶军官。我认为不靠谱。因为首先,在罗马政府传统人事制度中,是不存在“文官”和“武官”的区别的,这一点和清朝有些类似。所以罗马政府在培养新人官僚的时候,通常会让其做几年文职,然后再做几年武官,接着再做几年文职……如此循环。

首先,虽然早已没落,但图拉真毕竟出身贵族,当然不会像平民老百姓一样从普通士兵做起。其次,他之前已经在政府部门做了五六年的文职,虽然官阶不高,但走上前线的图拉真肯定不会沦落为普通军士。

另外,和今天的参谋长相似,古罗马时代,一个军团里通常会有很多个参谋长,这些参谋长要直接对各个百夫长负责,反之,各个百夫长都是历战老兵,在作战的时候也可以为参谋长提供建议和意见。

我们无从得知,哈德良在多瑙河的工作怎么样,但就结果推测,应该是不错的。

因为两年之后,他就调离多瑙河,担任第五军团大队长。

此时,皇帝图密善遇刺,皇帝密涅瓦继位,不过密涅瓦继位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仅仅在继位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临终前任命图拉真为皇位继承人。

图拉真成为皇帝之后,并没有给予哈德良特别关照,相反,他给哈德良安排了一个难办的职务——监查官。

在罗马,监查官不仅要审查全国的财税状况,还要为元老院汇报工作日程,为元老院议员草拟文书。

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且由于哈德良出身偏远,言辞中带有浓烈的地方口音,因此经常遭到议员们的冷嘲热讽。

不过哈德良工作非常认真,而且闲暇时苦练发音,克服地方口音。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工作得到了绝大多数元老院议员的认可,所以经过多数议员举荐,哈德良担任了元老院记事,也就是元老院的首席发言人。

这也是一个苦差事,一方面,哈德良要代表元老院,向民众发布元老院的决议案,同时回答民众的提问和质疑,另一方面,他还要撰写会议纪要和公务文书,发送给帝国各个行省地区。

有趣的是,当年凯撒担任监查官的时候,也因为口音和语法问题,遭到过议员们的冷嘲热讽,而这位世不二出的神君,当年也是经过了好一番勤学苦练,才练得一口流利的标准发音,以及一手绝妙的文笔。

由此可见,任何经世奇才,都要经历无数磨难,经过无数的勤学苦练。


哈德良25岁时,他与图拉真的外甥女(准确地说,是图拉真的姐姐的外孙女)结婚了。冥冥之中,他在王者之路上越走越远了。

公元105年到106年,哈德良应征参加了第二次达契亚战争。不过他的表现中规中矩,所以没有特别的历史记录遗留下来。

结束任期之后,哈德良返回罗马城,参加了当年的法务官选举,并且顺利当选。就任法务官期间,哈德良的表现平平无奇,没有留下任何历史记录。不过这也很正常,此时的罗马正处于黄金时代,主要负责财务的法务官并没有特别的任务需要完成,只是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普普通通地生活,那么自然不会留下任何历史记录。

卸任后,哈德良又去了潘诺尼亚担任行省总督,地位相当于省长。但和一般行省不同,潘诺尼亚地处边境,经济条件恶劣,同时经常面临蛮族入侵的威胁,而且驻扎在此的多瑙河军团也是著名的刺儿头,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哗变。所以,这是一个工作难度巨大,但又没啥油水的职务。

而此时,刚刚赴任的哈德良马上就迎来了考验,北方的萨尔玛提雅来袭,数十万大军强渡多瑙河,意图入侵潘达尼亚。此时,31岁的哈德良亲率多瑙河第二军团北上迎敌,他借助地形优势,身先士卒,轻而易举地击溃了蛮族大军,而罗马军损失轻微。

第二年,由于哈德良在北方戍边有功,被图拉真召见回国。此时图拉真已经成为皇帝,他极力推荐哈德良担任执政官,所以在皇帝的压力下,哈德良提前一年参加了执政官选举并且顺利当选。

在古罗马,和今天35岁就要被迫提前退休不同,对罗马人来说,32岁属于刚刚步入壮年的年纪,正是要大展拳脚,一展宏图的时候。哈德良年仅32岁就担任了执政官,养父还是当今皇帝,真可谓前途无量。然而,就在他担任执政官之后没多久,哈德良就遭遇了挫折。

图拉真手下将领一直对哈德良颇有微词,毕竟这家伙年纪尚轻,还没什么特别的成就,就因为自家老爹是皇帝,就能名正言顺地当执政官,实在是难以服众。图拉真也在众将士的影响下,逐渐与哈德良划清界限,保持距离。

所以哈德良平稳度过了执政官任期之后,并没能当选总督,在此期间,他做回了当初的元老院监查官,每天的职务不过是枯燥的文书工作。这样郁郁不得志的日子,有4年之久。

不过,当他37岁时,皇帝图拉真突然发动了帕提亚战争,而这次皇帝点名要求哈德良随行参军。而促成这一改变的,是皇后普罗迪那。


皇后普罗迪那非常喜欢哈德良,根据《罗马皇帝传》的记载,她的这份喜爱,甚至接近于柏拉图式恋爱。

当然,后世学者对这一观点的争议极大,但笔者个人认为,就算皇后真的对哈德良精神出轨,也不足为奇。

因为哈德良具备了所有让女性,无论是少女还是熟女,都一见倾心的品质。

首先,哈德良长得很帅。这种帅,指的不是流量明星,奶油小生的那种小鲜肉式的帅,而是能让人百看不腻,赏心悦目的英俊。

其次,虽然此时哈德良已经37岁了,但是他和所有小年轻一样朝气勃发,热情澎湃,他会热情地跟市侩小民谈论音乐艺术,会随和地和下属把酒言欢,会和少女畅谈人生哲学。即便已经30+,他依然是个充满朝气的少年。

再次,哈德良聪慧。这种聪慧,不仅体现在他的口齿伶俐,妙笔生花,反应敏捷,也体现在他感情丰富,善解人意,体恤苦难上。

最后,哈德良理想远大。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经历判断,他是有抱负的人,而且是个为了实现抱负,而处心积虑的人。

让一个女人心甘情愿地嫁给一个男人,是很简单的事情,但要让一个女人真心爱上一个男人,那就很困难了。

历史学者们经常以普罗迪那和哈德良之间有无性关系,为争议焦点,进行唇枪舌战。但是首先,我不认为哈德良会干出NTR和约炮这种没品味的事情,其次,我也认为普罗迪那和哈德良之间就算互生情愫,也绝不会执着于低级的肉体关系。

而且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对男女性爱的态度是非常保守的。通常夫妻结婚之后,都不会每晚同房共寝,更别提年轻男女约炮滥交了。凯撒那种风流浪子,是极少数的特例。


总之,在皇后普罗迪那的推荐之下,图拉真决定任命哈德良为叙利亚总督,驻地在安条克。在帕提亚战争期间,安条克要作为后勤补给基地,所以哈德良实际上需要全权负责大军后勤工作。

哈德良是个浪漫的学者,但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恰恰相反,他很早就暴露出了强烈的野望和上进心。所以后人很难想象他是如何渡过被皇帝冷落的四年时光的,我认为他一定在艰难地按捺住自己的不满,一边蛰伏着,一边等待着机会。

那么他等到了吗?

还真别说,机会还真是说来就来。

在征讨帕提亚的途中,图拉真突然病倒。他的皇后和外甥女劝说皇帝回国调养,拗不过的老皇帝只好临时任命哈德良为临时指挥官,全权负责接下来的战斗,而自己则从塞留斯起航,准备回国。

然而,公元117年8月9日,图拉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在塞留斯港刚上船没多久便与世长辞,享年64岁。

据说图拉真临终前下诏,任命哈德良为下一任的帝国皇帝。

为啥要说“据说”呢?

因为这是无数历史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图拉真临终时,是没有撰写书面诏书的,是皇后普罗迪那传皇帝口谕,声称老皇帝临终前任命了哈德良为接班人。而图拉真死前,只有4个人陪伴在旁:皇后普罗迪那,外甥女马提蒂亚,禁卫军指挥官阿提安以及御医。

阿提安是哈德良的亲戚(监护人之一),马提蒂亚是哈德良的岳母,皇后普罗迪那则与哈德良有说不清的暧昧关系,而那位御医,则在皇帝驾崩之后没多久去世,死因不明。

认为普罗迪那矫诏或者伪造诏书的学者们,主要有两个证据:

其一,图拉真曾经明确对法学家布理库斯说过:“如果我遇到不测,这个帝国就要仰仗您了。”

其二,帕提亚战争开始之前,图拉真就交给元老院一份推荐人名单,表示自己万一在战争中横遭不测,元老院议员们就从这份名单中推举出下一任皇帝。

不过这两个论据也有问题:首先, 布理库斯是个法学家,其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属于政府核心官员。此人不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而且人望极高。图拉真对他说这种话,当然可以理解为,他有意传位给布理库斯,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如果我遭遇不测,那就只有您可以稳住局面了。甚至还可以理解为单纯的,同事之间的恭维。

其次,图拉真寄给元老院的信笺,是野史记载的传说。元老院的官方记载中,从未提及过这封信,后人也没有任何相关考古发现。所以这封信是否真的存在,都十分可疑。而笔者更倾向于不存在,因为根据元老院在三世纪危机时的表现,如果这些心高气傲的元老院议员们真的持有这么一封“皇帝密信”,那么图拉真驾崩之后的第一时间,他们就该跳出来召开新任皇帝选举大会了,而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哈德良登基继位。

很多人质疑哈德良继位的正当性,核心原因不过是图拉真此前一直看不惯他的一系列生活作风。二人虽然是养父子,但处世风格和态度都截然不同,他们也经常因此发生矛盾。

但笔者个人认为,就算图拉真确实是心甘情愿地让哈德良继位,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资历还是人格,后者都无可指摘。更重要的是,哈德良拥有一样图拉真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感性。

古罗马社会是个大男子主义的社会,这个社会里充满了“真下头”的国楠,以及不识风趣的愣头青。罗马人一直瞧不起希腊人,也是因为他们讨厌能说会道的娘娘腔和同性恋。而图拉真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罗马国楠”。

而哈德良,作为他的养子,恰恰站到了国楠的对立面上去了。他是个明星式的政治家,别说是普通少男少女,就连皇后普罗迪那都被他的魅力征服。这种男人在今天会很受欢迎,但在古罗马社会,那就是“不可靠”和“不认真”的代名词。

所以图拉真有一万个理由不信任哈德良,但他肯定不会不知道哈德良的才华和人品。

时年41岁的哈德良此前已经在各种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他的努力,他的成绩,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他在元老院工作期间的表现,甚至经常被议员们拿来和神君凯撒相比。实在是很难想象,当时的罗马,还有谁能做得比他更好。


同年8月11日,哈德良在各大军团的拥护之下,就任帝国皇帝。元老院的态度很积极,议员们全票通过,认可哈德良为皇帝接班人。

当然,成为皇帝,并不是哈德良人生的终点,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一年,犹太人又爆发了大叛乱,帝国东部地区再次卷入战火;不列颠原住民也揭竿而起,举起叛旗;毛利塔尼的骑兵统帅们不服哈德良的权威,发动了兵变;北方蛮族也伺机南下,想趁着罗马皇帝驾崩,大捞一笔。

对刚刚步入中年的哈德良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罗马奇人异士列传 哈德良 (其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