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子——老子其书(3)
三、道德与得道
在问世之初,人们就把这部书就称为《老子》。但是到了汉代,也就是在汉景帝之后,人们又把这部书称为《道德经》。那么,《老子》为什么又称为《道德经》呢?这是因为在创作之初,《老子》就分成了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又称为《道经》,下篇又称为《德经》。把这两篇合起来,就称为《道德经》。
为什么把上篇称为《道经》,把下篇称为《德经》呢?我们现代人给书取名,大多是根据图书的内容。但是在古代,人们却不是这样取书名的。古人取书名,大多是根据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从中抽取几个字作为篇名。比如《论语》的第一篇,一般称为“学而”,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论语》第一篇中的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古人就从中抽取了“学而”这两个字作为第一篇的篇名。而《老子》上篇的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古人就从中抽取了一个“道”字作为篇名。下篇的第一句话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古人就从中抽取了一个“德”字作为篇名。由此可见,《道经》并不是只讲“道”,《德经》也不是只讲“德”,而是《道经》中也讲“德”,《德经》中也讲“道”。
然而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里面,《道德经》的内容却是“德经”在前面,“道经”在后面。应该说,这才是《老子》这部书真正的篇幅次序。但从汉代开始,人们把这部书的篇幅次序进行了前后调整,把《道经》放到了《德经》的前面。当时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估计可能与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有关。人们推崇儒家,而儒家推崇道德规范,所以人们就把《道经》移到了《德经》前面,于是《老子》的书名就变成了《道德经》。
从历史还原的角度来说,《老子》可以称为《德道经》。但是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老子》应该称为《得道经》才恰当,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句话里的“德”并不是指道德的“德”,而是通假字,通“得”,表示得到、获得。老子创作这部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如何才能获得自然之道、人生之道、社会之道等各种道理,从而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子》(也就是《道德经》)大多分为81章。其实《老子》这部书原本并没有区分章节,只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把《老子》分成了81章,其中上篇分为37章,下篇分为44章。同时,河上公还给81章的每一章都取了章名。从此以后,人们所读到的《老子》,就再也不是上下篇的《老子》,而是区分为81章的《老子》了。
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于把《老子》分成81章来阅读了。分章节有分章节的好处,不分章节也有不分章节的好处。那么,不分章节有什么好处呢?从内容上看,有些章节的前后内容之间存在着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分了章节之后,这种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就被割裂了,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不得不说,这就是区分章节而带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