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新闻学硕士地铁的事,说不定没有那么简单
舆情发酵的同时,几点关键的信息往往被人忽略了。 当事人在鹅厂实习,出事当天就要求研发部门隐藏她在公司的信息,声称“公司形象受损你担得起吗”,研发说我们没这权限,结果一路闹到了人力资源那里,才达到了目的。这一点在几天之后才被发掘,因为不影响污蔑的本身的认定所以不被重视。 那么这就有疑点了: 1.她是如何做到人不在川大上课,而跑到广州实习的? 2.她又如何找到鹅厂这样的实习平台的? 3.为什么她一个实习生就敢使唤研发部门的人,还能让人力资源部门帮助她?仿佛她不是一个小小的实习生,而是领导。要知道正式的员工在单位层级肯定远远超过她。 第一条,没有她老师的首肯,她几乎不可能长时间不在学校。 第二条,实习可能是自己找的,也有可能是老师的关系。 第三条,反推一下,如果有人有能量帮她使唤人力资源部,也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提前就隐藏自己在鹅厂实习的信息说不定也是其身后的人指示的,这个人也有可能是她老师。 我们再用反推的方法试试,如果舆情的发酵不是如今的方向,而是按照她预设的方向会怎么样呢?那当然是会挑拨某种矛盾,简单点说就是复刻一个朱军案,激化某种矛盾,说是色颜革命豪不为过。朱军案的女主角已经受到了BBC的表扬了,刚巧本案的女主角被英国大使馆关注了。 当然,以上都是基于排除法的推理,缺乏证据。但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不能大意。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严重了。那就是一起有预谋的舆论战,不仅要反对执行者,更要盯紧背后主使。 当大学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逐渐培养出害虫,那真是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