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摘录3-第二章: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葛兆光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月1版 2013年7月5印

第二章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
——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关于异域的知识资源及其变化
一 想像和知识的差距:异域的想象
1980年在周原发现的两个大约BC.8世纪的蚌雕人像,更有人认为有高加索人特征。梅维恒甚至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推论,甚至联系到古代的“巫”字的读音,应当与古波斯文Magus(Magianism一词的来源)有直接关系。
但是观念史上的关于异族的想象,却与生活史中关于异族的知识有差距,尽管古代中国的汉族人很早就应当有不少关于异族人的准确知识,但是在观念世界中却始终对于异域有一些来自历史记忆的想象,一直到明代中叶,人们还是习惯于这些想象。
二 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
《史记》《汉书》
梁元帝《职贡图》
唐·周昉《蛮夷执贡图》
北宋赵光辅《藩王礼佛图》
宝庆元年赵汝适《诸藩志序》
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穆天子传》
《庄子》
《十洲记》
《搜神记》
《山海经》
四 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
五 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
乾隆时代的《万国来朝图》中,荷兰人、英吉利人、法兰西人虽然仍被放在主动向天朝大国朝贡的位置上,但他们的面貌已经和谢遂《职贡图》中的异族形象很接近了。
《四库全书总目》将《山海经》等书目从史部地理类“退置(子部)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