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既不予人活路,便须多磨几把刀!第四部分

2020-09-07 21:03 作者:各各无  | 我要投稿

本文为2013年11月由北望狼山 在超级大本营论坛上的发帖,此为转载


四、第三把刀

“不败”与“四海”两刀的相关种种已基本说完,接下来将谈谈“第三把刀”,这也是本文的最后一把刀。

话题先回到开篇中所谈及的“东海问题”。

弹指一挥,据当时本人所下结论(即“打不了”),已历时三个月。其间,中日双方各种小动作、小举措虽接二连三,颇有令人目不暇接之感,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东海问题”至少在“大众舆论”中的热度,已从四十一度八,降到了三十七度五,换言之,其热度比之“正常状态”要略高一些,但事实上却已趋于平缓。

目前“态势”如此,也不算出人意表,但不知是否有人对其间的过程,抱有一定的疑惑?

明确一点说,是否有人对于同为“第一男主角”的美国,在“东海问题”上所表现的种种“大感失望”?

更直白说,作为拥有“一览众山小”国际竞争地位的美国,为何在“东海问题”上其态度颇为暧昧,表现得也不够强势,甚至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柔弱无力呢?

原因到底是什么?

至少就本人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接下来,本人将尝试着给出答案。

分析这一问题,可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动机”,也就是美国是否有理由干预“东海问题”;第二步是“能力”,也就是美国手中所拥有的资源是否能支持目标的实现(可用军事能力作为评判标准);第三步是“权衡”,也就是美国要考虑,如果真实施了“某些行动”是否划算的问题。

首先分析美国的“动机”,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毋庸置疑,现今的美国依然拥有全球第一的国际竞争地位。坐拥“全球第一的国际竞争地位”便意味着其掌控着“全球最大的话语权”。如换个角度理解,该“话语权”实际上代表着“国际规则”,美国所制定并主导的“国际规则”。人所共知,只要掌控了“规则”,便能谋取最大之“利益”(可用经济利益作为量度),或者说,能将“利益”最大化。而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以及目前中国坐二望一的国际地位,便是挑战及动摇着这种“固有的国际规则”......

第二层,比较也许虚幻,但未必有人能以充分的理由将其否定。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东方种族与东方文明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如今的美国,则是西方种族及西方文明当仁不让的首席代表,而这两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关系,“合作、融合”的确是有,但不得不说,主流还是“东风与西风”之间,舍我其谁的直接竞争关系......

综上而言,美国绝对有充足的理由,在全球范围遏制、打压及削弱中国。(关于这点,理应无任何疑问。)



第二步,便是要分析“能力”问题。

所谓的“能力”,前文中已经明确过多次,可用“军事能力”作为最直观的标尺衡量。

如将该问题现实化,或者说从国际博弈的层面出发,该“能力”同样也是由“自身的”与“借用的”两部分所构成。美国具备的“军事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以其主导的“大北约组织”(除北约外,再加上日、韩等)的“军事能力”定性描述。毋庸置疑,这样一个军事实体,是现今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之一。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个“之一”,则自然是中俄为首的“泛上合组织”。

不用去纠结,“大北约”与“泛上合”两大“军事集团”,哪方的实力更强一点,现实是,针锋相对的双方大体保持着动态均势。更直白一点说,因为这两大“军事集团”所具有的“军事能力”非常接近,所以无论哪方,实际上都奈何不了对方(至少在可见未来是如此),其实这也就是人所熟知的“国际战略平衡”所显现的直观态势。

具体到美国身上,其有能力打破这种“战略平衡”吗?

近两年,美国在面对阿富汗、叙利亚、伊朗等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犹豫不决、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显然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摆在了桌面上,即:它不具备这种“改变现状”的能力。

将该结论再次明确:美国无力打破目前国际间战略态势的动态平衡,并使之向己方有利的态势倾斜。


国际间的“战略态势”如此,再简要谈谈东海上的“战术态势”。

先做一个设定:

陆路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的某岛,如果将其重要战术节点的数量设定为100。

那么陆路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的韩国,其重要战术节点的数量不会高于300。

而陆路面积不足40万平方公里的日本,其重要战术节点的数量不会超过1000。

作为拥土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业国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中国,其重要战术节点数量的下限,会低于10000么?有可能低于10000么?

......

很明显,这就是本人所说“挨揍能力”(军事潜力)最直观数字的表达。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这个“数字”,处于时代的巅峰!

并且,中国在自家门口的“火力投送能力与保障能力”无可匹敌,更通俗讲,中国可将自身的“揍人能力”发挥出九成半的水平,而距东海万里之遥的美国,就算其在周边拥有多个军事基地,就算其拥有几支航母编队,可又能发挥出几分“能力”呢?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经说得很多了,只将显而易见的答案再强调一遍:在“东海周边”,美国根本不具备与中国一战的能力。

说句更为露骨的话,若美国与中国发生“常规冲突”,军事上不存在“胜败”问题,而只存在“完败与惨败”的问题!


最后,简略说说“权衡”问题。

在“东海问题”上,一定发言权的直接利益关联方有中、美、日、俄、韩等,其间会涉及到的较为主要的“国际关系”,包括中美、中日、中韩、中俄、美日、美韩、美俄、日韩等。

用两个词来形容,即:千丝万缕,错综复杂。

而这还只是局限于“东海”一隅的“小博弈”,更高层面的则是“大北约”与“泛上合”之间的“大博弈”。

“大北约”的主要国家有美、英、法、德、意、日等,还有夹缝中求生存,并已然“首鼠两端”的韩国。而且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国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在任何时期与任何背景下都趋同,换句话说,它们之间的“分歧”,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大分歧”,是作为常态而存在的。只不过在威胁巨大时、一家独大时,它们之间的种种“分歧”会被掩盖,或者说会被主流力量所压制。(“泛上合”同样如此,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可一旦出现“巨大变故”,这些“分歧”又将会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进而,所产生的种种后果又会如何呢?

有关这类太过艰深的问题,也许只能由事实来揭晓答案,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出现了这种状况,“场面”一定会很大,或许会大到“偷天换日”也犹未可知!

对于今日美国而言,对于“绝对实力”明显削弱,“相对实力”巨幅下降的美国而言,其能够承受这样一种“不可期的后果”吗?

要知道,这个世界从不缺乏背后捅刀的朋友,也从不缺乏“趁你病,要你命”的盟友......

综上种种,美国在“东海问题上”诸多顾忌的缘由,便应该一目了然,即:有心而无力,且怕失控。(中国是“有力而无心,也怕失控”。)



“东海问题”上是如此这般,或可做一个合理的推论,美国在中国“一鞭之距”的范围内,已卖弄或者将要卖弄的种种“小手段”,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本质上并无不同。

可一言蔽之,美国在中国周边,必不会掀翻桌子,与中国直接冲突并大打出手。

在开篇中,本人曾谈及在“不予人活路”的趋势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势力,将会运用“军事手段”处理“问题”。在中国家门口,其有心而无力,那么“非要动手”,也只得将“目标作战地域”迁移至远离中国本土的地方,迁移至中国“鞭长莫及”的区域。

美国要动手,无非只有两种形式,一是其通过“代理人”与中国发生暴力冲突;二是其直接赤膊上阵,意图砍断中国延向各方的“利益触角”。

倒不用纠结,美国“赤膊上阵”的搞法是否只存在于理论上,只需明确一点即可:对于现今“欠缺尚多”的中国而言,真要在某些地域发生了“暴力冲突”,那么中国不吃鳖的可能性会非常之小,大体上还是要成为各方所“嘲笑”的对象。(比如,就算是某党经营许久的非洲,若某势力所支持的部族武装,有针对性地袭击中国企业,伤害中国公民,中国又能如何?相关的实例,不胜枚举。)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诸如此类的“小伤小痛”不断,其造成的后果,却不足以使中国“半身不遂”......

为什么这样说?

关于描述现今中国状态的言语,之前已经说过多次,这里再作一次回顾: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三领土大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第一,巨量人口,在“生产”角度,便意味着“劳动力”足够多,从“消费”角度来看,便意味着“市场”极为广大,双超10亿级。人口数量如此,人口质量呢?倒不必过分高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但哪怕只取世界平均水平(概率相当),中国巨量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出“人才”的绝对数量,要远超其主要竞争对手。这些难道不是“人多力量大”最好的诠释么?

第二,“地大”便会“物博”。这代表着中国的生存及发展空间大,各种资源的总量很高。还有一点,准确地说,应称之为地理位置,所处得很“巧”。“巧”得刚好东临太平洋,西近欧罗巴,南俯次大陆,北靠俄罗斯。“巧”得刚好可辐射到其余的三大文明策源地。换言之,国盛,则可威加海内,“中央之国”绝非浪得虚名。

第三,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乃人生存的第一要务。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大体上能自己自足,可基本解决巨量人口的温饱问题。一言蔽之:中国不愁吃!

第四,光吃饱还不行,还要穿,还要用!毋庸置疑,中国以其最完整的工业门类与全产业链条,及超乎想像的工业品产能,辅以相对完善的配套体系,可以满足国人的各项生活需求。一言概之:中国不愁用。

以上种种,只想大致说明一个问题:今日中国在“硬件”上,已然是得天独厚,夸张些说,是无懈可击!

所以,就算是“出门在外”屡屡受挫,小伤不断,但只要“已自成体系且能自我运转的中国本土”不遭“重创”,便无人可奈何!

那么,如何能使中国本土遭受“重创”呢?或者说“使之重创”的源头(主因),可能会是什么?

很明显,其只可能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外部,二是内部。

关于“外部”,前文中已经说得够多了,即:现阶段及可期未来,没有任何外部势力有胆量及能力,使中国蒙受“重创”。(不限手段及烈度)

那么,就只剩下“内部”这个源头了。

有关与此,或可从国史中得到启示:

在漫长的国史中,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每一个“大一统”的“中国”,由于体量处于时代巅峰,所以尽管屡逢强敌,也总能使其欲争而乏力,简言之,便是“外患虽巨,却犹不足虑”。并且,相关史实也将其呈现得很清楚,这些“中国”从来都是自己把自己搞得乌烟瘴气、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后,再经“天灾人祸”的用力一吹,而最终土崩瓦解,无一例外。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千年来,“中国”最大的“敌人”,其实一直都源于“内部”,换言之,“中国”的“宿命之敌”,从始至终都是“自己本身”,而绝非其他。

以上之言,不说是结论,但比照现今种种,至少可浓缩为一句“前车之鉴”,即:“内部问题”由始至终都是“中国”遭受“重创”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回到今日,关于“内部问题”,不知道的,不能乱说,知道的,也不必多说。能看见的是,近两年某些方面确有一定的改观,但无论怎样,都还远远不够。

或许,某党会继续用“惊涛骇浪”的手段,还一个“波澜不惊”的局面......此为不可知,只能拭目以待!


此刃若名为“惊”或“不惊”,似乎都不妥。

不如,称其为“惊亦不惊”吧!

本文的最后“一刀”,算是勉为其难地拿出来了,与之前大为不同的是,此刀不在于“磨”,而在于“用”,用以持之以恒的“用”......




尾声:


本文的“三把刀”都已逐一亮相,而且本人自认为说得还算清楚。按常理来说,文至末尾,都会做个总结,但既然已经把该说得说了,似乎也没必要再为了所谓的完整性,而耗费精力,这毕竟只是一篇网文,能省则省吧!倒不如,扯两句闲话,作为结束语。还要说明的是,以下内容,本人只负责说,而不再作解释,诸位也不必太较真。

1、如用“正午十二点”来表示“如日中天”,那么今日美国,则也就刚到十二点一刻。换句话说,其实力虽有所下降,但并不很大,所谓的“巨幅下降”,是指对比中国的“相对实力”。

2、大致在2011年前后,中国的“财富年增量”及“创造财富的活力”,已经双超美国。也可这样理解,在经济层面上,中国早已超越美国。

3、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很多“基础产业”,会掀起声势骇人的兼并浪潮,体形硕大的“企业”,又会新冒出来一大批。

4、种种迹象表明,对于中国而言,2018年左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

5、以“世界经验”来论中国,事后往往会被证明“鼠目寸光”;步子迈大点,后来又多被视之“循规蹈矩”;几乎要把裆劈了,却总被称作“远见卓识”......中国已这样走了十来年,这是今天看昨日,明天看今日呢?

6、没必要再对某党的“有所作为”抱有疑问,因为现在已然如此!

7、战争作为政治(广义)的延续,从来都不仅是两种势力间“武备体系”的激烈对抗,若非要加上“战争”两字,也是两种势力间“战争能力”(军事能力)的对抗,换句话说,战争从来都是两种势力间,全方位无死角的激烈对抗。

8、你拿棍子砸我脑袋,我用脚踹你,是战争;你拿棍子砸我脑袋,我在你回家的路上挖坑等着埋你,是战争;你拿棍子砸我脑袋,我用石头砸你家玻璃,还是战争.....

差不多说完了,就到这里吧.......

既不予人活路,便须多磨几把刀!第四部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