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到底能不能彻底征服印度?
首先亚历山大为什么要返回呢?原因是因为手下士兵不太想走了,而不是因为亚历山大没有能力去打。
可无论如何,亚历山大都为寇纳斯代表军队所说的话语感到不安。 第二天,他再次召集会议,宣布要让那些想要回家的士兵退伍,他则继 续带着忠实于自己的士兵前进,好让那些退伍士兵去对家里人说他们把 国王抛在了敌军包围之下。可是马其顿士兵们却也认清了自己的力量, 虽然为这些话语感到难过,但却没有动摇决心。亚历山大只好从众人面 前退入自己的营帐,在那里停留了三天之久,克制着自己的愤怒,并认 为自己能够再一次利用这种手段改变士兵们的心意。最终亚历山大不得 不承认,事态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自己只能顺应民意。牺牲也显示出 继续前进的不祥之兆,不利于继续前进。当然也有可能是祭司受亚历山 大指使才说出这些话语,使国王能够找回一些面子,说是众神,而不是 人类迫使他放弃前进的。此时他已经看到,军队不愿再追随自己,他本 人也只好率军返乡。亚历山大向全军宣布这一决定时,士兵们欣喜若 狂,大声呐喊着支持他。士兵们围绕在亚历山大的营帐四周,祈求众神 保佑自己的国王——“因为除这些士兵们自己以外,从未有任何人能让 亚历山大屈服”。
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援军来的有点晚。
之后亚历山大回到了海达斯佩河,由于布塞弗拉和尼卡亚的城墙因没能挡住流速极快的河水而倒塌,他在那里也花费了一些时日来修复 些损伤,并将城墙建筑得更加坚固可靠。哈帕拉斯从希腊带来的6000名骑兵、30000名步兵援兵也在此处与他会合,同时他还带来了25000套甲胄和大批药品,而后者正是士兵们所急需的。如果亚历山大能够早些得到这批援兵和药品,他可能已经成功劝说全军渡过希发西斯河了。
如果亚历山大回去休整一段时间,解决内部问题之后,会不会继续征服?毫无疑问亚历山大是有这个实力的
到了返程的时候, 亚历山大在此地区的总兵力大概在13万左右。
舰队在11月初起航。克拉特鲁斯率领着部分骑兵、步兵,在印度河 西岸沿陆路掩护舰队,赫菲斯提翁则率领着一支包括200头战象在内的 部队掩护东岸。这两支部队都以轻装进发,规模也与现代野战军相似, 在40000人到50000人之间。亚历山大亲率的舰队能够随时登岸支援两岸 任何一支部队,而且也可以方便二者渡河。克拉特鲁斯和赫菲斯提翁奉 命向索培西斯(此人并非亚历山大麾下那位同盟盟友)位于下游三天路 程处的都城快速前进,巴克特里亚与印度河之间地区的总督腓力受命作 为后卫跟随在两支陆军背后。尼萨人提供的骑兵则在获得优厚封赏后被 送回家乡。
登船三天之后,亚历山大抵达了与赫菲斯提翁和克拉特鲁斯会合的 地点,并在那里等待了三天时间,以便腓力能够赶上来。寇蒂斯说亚历 山大此时总共拥有12万部队,普鲁塔克则说他拥有12名万步兵和15000名骑兵。这也是自阿贝拉会战之后,首次有史料提及亚历山大的部队数目。另外,史料中也提及了一部分旅级部队的指挥官姓名,其中包括寇 纳斯、波利伯孔、阿西塔斯、阿塔拉斯、格尔吉阿斯、克雷塔斯、巴拉 克鲁斯、腓力、培松以及安提贞尼斯。
而且之后返途中,亚历山大也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一众部落,这些部落的实力还挺强的。
亚历山大获悉,印度部落中人数最多也最好战的马里人和欧克西德 拉卡人已经将家属和财宝转移到了他们最坚固的城市之中,并且也在进 行大量准备来阻挡亚历山大从自己的土地上经过。寇蒂斯认为他们两个部落相加,总计拥有90000名步兵、10000名骑兵和900辆战车。亚历山 大急于在对方完成准备工作之前便发动进攻,因此在第二次起航之后仅 仅五天,他便抵达了海达斯佩河与阿塞西尼斯河的交汇处。
马里人派遣使节来到海德劳提斯河与阿塞西尼斯河交汇处的营地 中,他们已经在过去的战役中受尽了恐怖灾难,现在来到此处表示臣 服。尽管他们手中大部分土地仍未被亚历山大征服,但他们已对保持独 立感到绝望。欧克西德拉卡人也同样绝望,尽管他们被称为最勇敢的印 度人,但也同样派遣使节表示归顺。亚历山大向对方提出,要1000名最 高贵的欧克西德拉卡人作为人质,在军队中为自己服役直到战争结束。 作为回应,欧克西德拉卡人向亚历山大献上了500辆战车,每辆战车可 以装载两名战士。这些勇敢但也有趣的民族宣称自己从狄俄尼索斯离去 之后便一直保持着自由,而如今自称神祇后裔的亚历山大确实也做到了 如神祇一般的功业,因此他们才向他臣服,并献上这些礼物。
所以说亚历山大没有实力征服印度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在之后亚历山大策划的三次远征,就有继续向东方征服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