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之国的恶魔笔刷:瑞士马克沁机枪
马克沁来到瑞士
大名鼎鼎的马克沁机枪无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明星武器。各式各样的马克沁远销世界各地,包括向来以精密加工著称的“钟表之国”——瑞士。
瑞士虽然是中立国,但在武器上的研究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并且一直很重视机枪的发展。瑞士军方先是在19世纪60年代末引进了一批11mm口径加特林转管枪,但它们太过沉重,并不适合这个山地国家。

1883年底,瑞士又开始测试加德纳(Gardner)双管枪——一种重力供弹的手摇“机枪”,随后向德国的路德维希·洛伊公司采购了一批发射7.5mm鲁宾步枪弹的加德纳。

1887年,新登场的11mm口径马克沁机枪在测试中表现出极强的火力和续航,瑞士立马相中了这种新式武器,并希望马克沁能够推出7.5mm的版本。
就这样,“钟表之国”瑞士和“恶魔笔刷”马克沁机枪的缘分开始了。
第一批缩小口径的马克沁机枪
应瑞士的要求,马克沁不得不首次尝试将口径缩小到7-8mm的级别。然而,改膛后的样枪在测试中表现并不好;马克沁随即意识到自己的机枪仍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适应即将成为世界潮流的小口径(无底缘)弹药,所幸瑞士军方尚未失去对它的兴趣。
1889至1891年的测试中,新提交的马克沁机枪表现优异,赢得了瑞士方面的认可。1892年起,瑞士陆续采购了一小批发射7.5mm GP90弹药的马克沁机枪:骑兵装备了3支,另有24支被用于加强圣哥达山口的防御工事。
1892年夏天,瑞士的第一批马克沁机枪手从艾罗洛军事学院毕业,这个国家充分准备好了迎接一款即将改变世界的武器。
MG94
瑞士军方很快便发现,到手的马克沁机枪还是太笨重了,不适合山地作战,于是要求将水冷套筒缩小一圈。1893年至1894年,瑞士为加强圣哥达和圣茂里斯的防线采购了一批带有细套筒的7.5mm马克沁机枪,命名为MG94。

为了部署在山地,MG94使用了一种雪橇式四脚架。这种脚架的外观很奇特,我赌你第一眼就能记住它的模样。

看到脚架和枪体的连接方式后,你可能会好奇:唯一的连接处在枪口附近,难道操作的时候要让士兵托举起机枪后端来射击?瑞士士兵人均麒麟臂?

其实,这个脚架是为高地设计的,便于架设机枪从高处往下射击。在重力的作用下,大部分的重量会由脚架承担,而用不着士兵去托举。

此外,MG94的机匣下方有两个甜甜圈形状的皮革垫子。机枪手在操作时将垫子搭在膝盖上,用于撑起枪体后部。

然而博物馆里可没有机枪手时时刻刻用膝盖顶着枪体后部!因此,博物馆往往会用一根木块支在MG94的脚架和枪体中间,就像这样:

否则就只能让枪体自然放倒、瘫在脚架上,不知道的或许还以为这把枪是防空用的呢~

1917年起,6支MG94被改造成了空气冷却(水冷套筒上开槽),配备在了DH-1战斗机上,成为了瑞士的第一代航空机枪。

MG94在山地堡垒中服役到了二战结束。令人费解的是,德国人居然在二战时把MG94纳入了他们的“国外武器清单”,并将其编号为MG209(s),然后于1942年印刷了一批使用手册!
要知道,MG94在那时早已落后于时代,而且仅有的72支全部都在瑞士这个中立国境内……
MG00
在争辩了五年后,瑞士议会终于批准了军方建立四支骑行机枪部队、分别隶属于各骑兵旅。1900年,瑞士军方采用了一种新的马克沁机枪,并命名为MG00。

MG00改回了大号的水冷套筒,毕竟骑行部队比山地部队负重能力更强,更大的水冷套筒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散热效果。此外,它的机匣左侧还增加了燕尾槽,可以安装光学瞄具。

除了维克斯公司外,20世纪初举世闻名的军工巨头德国武器和弹药工厂(DWM)也是为瑞士生产MG00机枪的合同方。


后来,一些MG00改用了“S”形延长拉机柄和DWM 1909商用型马克沁的枪口助退器(马克沁机枪使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枪口安装助退器能够利用部分火药气体帮助枪管后坐,维克斯、MG42、绍沙等管退式自动武器也有这类设计)。


和MG94一样,MG00也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主要被用作防空武器。
MG11
19世纪末,为了紧跟时代,瑞士军方也测试过一些气冷机枪,如马克沁超轻型机枪、霍奇克斯机枪等。

然而,他们发现还是水冷马克沁好用,何况瑞士也不缺水,于是采用了MG94和MG00。
但在1906年,施瓦茨罗斯机枪问世。虽然它的成本较高,但比使用黄铜零件的马克沁更加轻便,大有独占鳌头之势。不久后,马克沁的专利过期了,DWM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创新,推出了仅重38磅(约17kg)的商用型号M1909。比起44磅的施瓦茨罗斯,M1909真可谓给马克沁扳回了一局。
两年后,瑞士军方采用了这种“终极马克沁”,改用最新的7.5mm GP11步枪弹,命名为MG11。

从DWM采购了不到200支MG11后,议会认为应尽快在伯尔尼联邦兵工厂(Waffenfabrik Bern)设立生产线、自主制造MG11。

1915至1946年间,伯尔尼总共为陆军生产了10269支MG11;1917年,60支在水冷套筒上开槽、改为气冷的MG11被发放给了空军;1921至1922年,空军又收到了20支气冷MG11。

相比于MG94和MG00,MG11的用途就广得多了,除了步兵、骑兵外,它还被安装在堡垒、坦克和飞机内。



除了自用以外,伯尔尼还为波斯(伊朗)生产了约2000支合同枪。
有趣的是,瑞士和德国赶在其他国家之前就开始重视机枪瞄准镜的研发和使用了,瑞士甚至为MG11准备过至少五种光学瞄准镜。


其中就有一种长度非常夸张的型号——克恩(Kern)2.5倍光学瞄准镜,它的镜身都快赶上整支枪的长度了……碉堡内的MG11就配备了该型瞄具,便于在远距离对(低处的)地面部队进行精准打击。


作为“钟表之国”生产的“恶魔笔刷”,伯尔尼的MG11做工非常精良,一直被收藏界公认为是做工最顶尖的量产型马克沁。但它并没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展现火力——瑞士选择了中立。

然而,瑞士并没有忽视马克沁机枪在一战中暴露出的缺陷。1934至1935年间,瑞士在了解、总结了一战的战场经验后,对MG11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使用金属弹链取代布质弹链;

换用新的枪口助退器和消焰器;
改进扳机使得机枪手能够单手操作(这样可以用另一只手调整枪架);
在三脚架上增加了转动限位;
设计了对空瞄具,水冷套筒顶部的正中央用白色颜料涂了一条“瞄准线”,便于对空时快速瞄准;

设计了一种可拆卸的肩托,便于对空射击。

由于瑞士严格的出口限制,伯尔尼作为国营兵工厂并不能随便出口MG11。因此,除了出口给波斯的大约2000支外,其余的MG11基本都保存在了瑞士境内。
《The Devil’s Paintbrush: Sir Hiram Maxim’s Gun》的作者Dolf L. Goldsmith表示,美国境内的MG11仅有三支:两支处于民间收藏,还有一支在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内。
如今,MG11早已退出服役,它们连同配套的脚架、配件都被瑞士政府统一处理掉了。
结语
瑞士这个中立国总是能给人带来有趣的武器和配件。这些“理想设计”往往应现实需求而生,但并没有面临太大的产能压力和成本压力。可以说,瑞士特殊的国情为它们的诞生做了保障;“钟表之国”的“恶魔笔刷”,就是不一样!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