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直击高考: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二)

2020-05-10 13:37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上一讲我们说到了历史就像一个疑犯,观点评述这种惯犯需要重案组的出击,先抓住疑犯,进行审析,跟他周转,选取角度,最后侦查组织,加以改造。即解题五字诀:抓——析——转——选——组。那么这一讲继续之前的方法,小试牛刀,一网打尽历史观点论述题。

3.【2012年全国卷新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

(1)抓关键字词:内部动力,冲击,反应

(2)析关键字词:

内部动力: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冲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反应:器物(技术)——制度——思想

(3)转化问题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即中国是如何实现近代化的(国际和国内原因)。

(4)选取角度

原因类(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的题目应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科技、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

(5)组织语言:严谨通顺。 
【答案组织】

A.赞成“冲击—反应”模式。

中国传统历史发展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政治上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经济上小农经济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冲击”,中国“反应”其“冲击”,这种模式突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

B.反对“冲击—反应”模式。

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政治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经济上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思想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体。

C.“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

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 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评分细则:

1、满分3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2分);明确表示同意(反对)、一分为二,有具体内容(“冲击—反应”模式)(3分)。

2、满分7分;基本照录材料,有简单分析(5分);材料全面,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论证,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等(7分)。赞成观点等须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评析;反对观点所用材料应为19世纪中期以后,如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等材料,可酌情给2分。

3、满分2分;归纳总结,“冲击-反应”是渐进式的,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2分)。

说明:按照评分标准确定给分等级:一等(12-10分);二等(9-5分);三等(4-0分)。

4.【2014年全国卷2】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题思路:

(1)抓关键字词:不同,1972年,2011年

(2)析关键字词: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1972年,文革时期;2011年改革开放后。

(3)转化问题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换言之,为何目录A以17世界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目录B用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选取角度

原因类(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的题目应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科技、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

(5)组织语言:严谨通顺。 
【答案组织】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政治上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外交政策上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5.【2015年全国卷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题思路:

(1)抓关键字词:世界近现代史、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生产力

(2)析关键字词:

世界近现代史: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

科学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信息技术)

劳动力:本国劳动力、外来劳动力

劳动工具:机器、电脑

劳动对象:掌握机器技术的无产阶级

生产管理:工厂制度、垄断组织、现代化公司

生产力:生产的能力

(3)转化问题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即在近代史中科技是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

(4)选取角度:科技

(5)组织语言:严谨通顺。 
【答案组织】

(1)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3分)

①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3分)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3分)

(2)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3分)

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确立起来,流水线作业等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分)

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3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推动了经营者革命,即专门的经理人开始出现,使得管理日益科学化。(3分)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戳下方小卡片入手提分神器,也期待你早日提分~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直击高考: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