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一)。南风编译,(一 ~ 十)。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一)。南风编译,(一 ~ 十)。
每一条学规,都会提示要点,又说明了原因。这学习起来,更有利于思想的完整与执行!
一、诸生为学,必先立志。如作室者,先固其基址乃可。志者,志于道也。立之是敬。匹夫不可夺志,不可夺乃是志,若其可夺,岂可谓之志?自始至终,皆是此一字。(一)。学习的进行,必须有志向的立定。就好像是盖房子,必须先有地基才行。志向是什么,就是有志于王道。这样的道心要形成,是来自于敬爱的浇灌。这敬爱的泉水,是由真诚与干练,所以合成的。个人的志向不会消失,会常存的才是志向,如果会被勉强,会被更改?那就不是志向了。自始自终都是同一种状况。
一、诸生用功须随处体认天理,即大学所谓格物,程子所谓至其理。将意、心、身、家、国、天下通作一段工夫,无有远近彼此,终日终身,只是体认这天理二字。(二)。学习用功的方向,是要随处体认天理。大学中所指导的格物,程子所讲的至其理。将意识,态度,身体,家庭,社会国家,全世界等等,都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和思想的熟成,能够穿越所有障碍与界线,时时刻刻,点点滴滴,都在体会天理,并且具体落实。
一、诸生进德修业,须分定程限,日以为常,每日鸡鸣而起,以寅、卯、辰三时诵书,以巳午时看书,以未时作文,申酉二时默坐思索,戌亥二时温书。然此等大抵皆不可失了本领,通是涵养体认之意。如此持循,当月异而岁不同矣。(三)。学生们进德修业,要分阶段性,有时间计划,每一天确实进行。早上读书,中午看书,下午作文,黄昏静坐,晚间复习。每一阶段的内容都要有主题,要熟练于心,保持敏锐的探索。这样继续不断,年月过后,便焕然一新。
補充:
子时23-01点。丑时01-03点。寅时03-05点。卯时05-07点。
辰时07-09点。巳时0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一、诸生为学患心不定,只是煎销习心三层五层。如煎销金银,一番煎销,愈见一番精明,煎销尽者为大贤之心。习心即人心,心只是元一个好心,其不好者习耳。习尽则元来本体广大高明,何尝有缺?何所沾惹?内外合一。(四)。学习的时候就怕心思不安定,锻鍊只是进行三五次而已,这是不够的。就好像是采矿炼金,一分动力有一分雕琢,一次冶炼才有一次提纯。杂质通通去除了,那就诚然明白。或许有人以为自然就好,自我使然,很可能就是一种坏习惯,人不一定能够自我警惕,也或许是一种消耗的行为,不有对比,就不会清楚,没有体系,就徒费力气。心思真诚,显乎明镜,三观周全,藏乎天心。和谐气息,无所不包,周游来去,岂能不祥。不明的习惯,借由省思,感触周详,切入和谐。依照这个和谐的气氛,去调理社会事务,用力大的时候,可以健全社会。用力小的时候,也能明哲保身。理论与实际两者也是统一的。
一、学者虽去圣贤甚远,然大意亦当理会。如曾点的乐可不体认切实!濂溪所以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其要在勿忘勿助之间,若有得,则是一路则剧到圣贤地位也。但其乐之虚实当自知之。(五)。学习的人,在抬头仰望圣贤的同时,也要理解圣贤的心思。就像是曾点的乐处,要体会确实,夫子周敦颐在寻找的孔颜乐处。这个机转就在于勿忘勿助之间,在此若有体会,就好像是上了高速公路一样,可以直通目的地,体会的关键,就在于感应的真假清浊之间啊!
补充@曾点乐处。曾点,即为曾子的父亲。以下便是曾点乐处,夫子深表认同的地方。论语先进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歎曰:「吾与点也!」
补充@颜子乐处。颜回,孔门第一人。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一、学所以明人伦也。程子言道须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求之。若于人伦间处得中正,便是天理,便是道,不分在心在事。心事合一,诸生切须体认,不可外求。(六)。学习首要是明白完整的人伦。程子说,人道会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中来获得实践。这人道端正了,便是接近天理了。仁爱的心情体会了,仁爱的事功要推行,就会自然契合了。内外要熟成,学子就必须体认完整,重要的事情就在这里了。
一、诸生务以笃实为本,不可以文艺为先,周子谓『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然实与艺亦非二事,且如作文写字时,诚敬存焉,则何莫非本实也?存乎其人耳。(七)。学生的行为,事事都要先以切合真实为优先,技术文采的变化是后来才追加的。夫子周敦颐说,道德先确实了,文化涵养就会跟上。这是同一件事情的先后次序,并不是两件事情。就好像是作文写字的时候,笔下所呈现的,就是心理的状况。有诚敬的心情,写出来的东西就会丰盈。关键是在于人的涵养而已。
一、儒先每每以过时缺小学之事为忧,然以吾观之,所缺者年岁耳,至于事则一。今之应事接物,至于读书、作文、写字则皆洒扫应对之类,而亲师、取友老少皆然,惟今立诚以往尚可及耳。(八)。儒门先贤,常常以为恒常的是最重要,立根的事情最优先。在国学的指导下,所缺的不过是熟练和实践而已,事情都是这一个宗旨的。现下所遇到的各种人事物,和书院中的种种学习活动,按照学记的程序进行下来,都是由一份诚意做基底,就逐步推行完整的。
一、诸生中各有带亲戚、宗族、子弟随学,可令读古小学,习小学之事,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事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及六艺之文。且如习洒扫之事,每人更番早扫堂上,务令于此等事存习立诚,以为讲学基本。(九)。学生当中有亲戚,宗族子女等等跟着一起学的,可以先读小学,练习小学的事情,清楚的去作卫生、接待、课堂礼节等等。以及孝亲、敬长、隆师、亲友等等的心态。和六艺的项目。例如,每天做卫生,每人都轮值,做到这些事情,表示出对学堂的重视,才会有专注学习的心情。这是学习会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诸生常日务敬谨行步,声气须要徐详,乃见涵养。谢上蔡先生云:「只高声说一句话,便是罪过。」岂可不戒!(十)。学生平日服装要整齐,不可以弯腰驼背,走路时候要步步踏实,讲话要清楚,语气要平和,这是涵养的练习。曾经有先生以为,在书院里大声说话,就已经是过错了。这点必须注意。
大科堂訓共六十七條,以上一至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