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代《滇海虞衡志》关于翡翠的记载

2023-09-05 02:52 作者:孙毅有约  | 我要投稿

《滇海虞衡传》是清代檀萃所著,其中对翡翠在清中期及其之前的情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檀萃是清代乾隆进士,1778年任云南禄劝县知县,好旅游,足迹遍滇中,所到之处,随手笔录。

《滇海虞衡传》关于翡翠记载的原文是:“玉出于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二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搬出江岸各成堆,粗矿外护,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估客随意贸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平地暴富矣。其次,利虽差而亦赢。最下,则中外尽石,本折矣。”

收藏家孙毅这样理解这段记载:

玉石产自南金沙江,在过去是腾越国的领土,距离州城有两千多里。在这一地区有许多玉石,由当地的夷人采集并堆放在江岸上。这些玉石粗矿外表看起来大小均匀,类似于鹅卵石。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其中哪些是真正的玉石,也无法判断它们的美丑。因此,来往的估客可以随意进行贸易,将这些玉石运到大理和滇省,并在那里建立玉坊加工。加工后,这些玉石就呈现出翡翠的外观,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其次,尽管利润不高,但也是有所收益。最低级的石块则没有价值,被认为是废物。

这段原文描述了滇海地区的玉石产业,以及翡翠在那个时代商业和经济中的重要性。

《滇海虞衡志》是清代檀萃撰著的一部地方志书。

《滇海虞衡志》分13志,即崖洞、金石、香、酒、器、禽、兽、虫鱼、花、果、草木、杂志、蛮等,各为1卷。《志蛮》卷扼要介绍了云南诸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生活习俗。

《滇海虞衡志》仿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作,惟成大志多记见闻,而萃多钞录旧书。

清代檀萃(1725年~1801年)是乾隆二十六年进士,生平宦游于黔粤滇三地,劝农兴学,教育弟子。尤为注重采辑舆地方志,记叙风俗,著作等身。又雅好戏剧,对乾嘉时期的戏坛有一定影响。

檀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第二名经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第十八名进士。乾隆三十四年(1768年)选授贵州青溪知县。乾隆四十三年(1777年)补授云南禄劝知县。乾隆四十九年(1783年)奉命运解滇铜赴京,途中翻船,生铜六万余斤沉没,为巡抚谭尚忠参劾,革职查办,就地管制。其后,遂遍历滇中。

收藏家孙毅依托第一性原理,善于用十个物理要素来鉴别翡翠,这些要素包括矿物化学成分,密度,硬度,折射率,器形雕工,癣,白棉,苍蝇翅,色根和裂绺。孙毅认为“传统老翡翠可以经受机器检测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考验”。

对于孙毅来说,他期望利用先进科技如机器视觉识别技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来对翡翠珠宝等珍宝进行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检测鉴定。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可靠的鉴定结果,为藏家和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信心和保障。


清代《滇海虞衡志》关于翡翠的记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