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笔记2.0:记笔记

2023-07-26 08:10 作者:俱欢颜学习岛  | 我要投稿

经过前面七课的铺垫,我们终于可以进入笔记2.0的正式学习了。

学完这节课之后,大家就可以开始搭建你的笔记了,大家可以用笔记2.0去学习任何知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七课的内容。

第一课讲组块思维和知识的可归纳性;

第二课讲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外接大脑;

第三课讲了三大重复,理解式重复、间隔式重复、检索式重复;

第四课讲了思维模型的本质和提炼方法;

第五课讲了树形结构、知识体系和联想记忆;

第六课讲了知识存量和主题学习;

第七课讲了第一性原理。

 

那么怎样把这些要素融合到一起?

 

操作方法特别简单,就三个步骤

提炼模型

形成体系

知识存量

 

笔记搭建的两种方向:

记录笔记可以有需求导向,系统导向两种

 

1、需求导向

很多朋友会问:“UP主,我应该搭建什么笔记?”

我的回答一定是:“需求导向,你此刻最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去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然后记录相关笔记。”

 

比如,如果你现在是学生,你现在就应该为你最薄弱的学科进行知识体系的搭建。无论如何,先解决你的当下的主要矛盾,先学习跟你学习工作领域密切相关的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2、系统导向

普通源于贪婪,源自想做的太多。

有了相关知识的知识体系之后,你们能够快速地学习任何知识,并看清事物的本质,然后以最短的时间成为这个领域的巨人。

 

但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得深耕细作,你得做系统学习。你不能啥都学,啥都学的后果是,啥都不精通。

那什么是系统学习呢?我很喜欢蔡志忠的一段话,他说:

我知道一般人也很爱看书,但他们看书的方法不对。就像我的助理也很爱看书,但她东看一本,西看一本,什么书都看。而我只看系统,我一定是一口气看一系列的书,因为不是系统就构不成你的元素。——蔡志忠

 

这一点,我也是在记了很多笔记后才幡然醒悟的。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特别兴奋,这也想学,那也想学,结果就是,啥也不精通。

 

不过我还是比较幸运,因为有一个领域,我必须系统地学习,这个领域就是学习方法,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必须专注进去。结果我发现,系统学习跟分散学习所带来的效益,简直是天壤之别。


 系统学习最大的魅力在于,你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各种巨人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用巨人验证巨人,用巨人完善巨人,用巨人批判巨人,从而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那么怎样系统学习呢?这里我们需要借助主题学习快速地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一、精细切分

Ok,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记笔记了。

具体来操作就五个步骤:细致切分提炼模型形成体系存量知识回归本质

 

我们先来看第一步“细致切分”。

这一步非常关键,这一步没有做好后面的知识体系就搭建不成。所谓“万丈高楼驻于平地”,这一步是构建整个知识体系大厦的重要一环。

 

李敖在他的学习方法中说:

李敖说被他看过书很少会忘掉,为什么?他记忆的方法好。他在读书的时候会不辞辛苦用剪刀、美工刀,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裁剪并收录。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把它们按类别进行收录。这种把书内容切分整理,把要看的部分分类存留下来的方式就是李敖读书的方法。可以说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就被切分完了。——李敖

 

这就是细致切分,读书绝对不是全部照单全收,而是要从书里筛选那些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然后提炼成思维模型记在笔记里。只有这样,你才能发挥自主能动性,做到六经注我


 但现实中却是很多朋友都没有这么做,为什么?

 

一个是因为懒,一个是因为恐惧!细致切分是慢工出细活,跟人性相悖,很多人急于求成,不愿意花精力切分。慢即是快,这个原则不必再赘述。

 

另一方面在于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学习思想,以为学习就是背记,殊不知自主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一读书就害怕漏掉什么,也不敢对前人所说的进行质疑。因此我们记笔记,只是简单的搬运,没有独立思考我把它称之为笔记1.0

 

这是学习的大忌。你必须要把巨人的书籍精细切分,取其精华,化它为我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必须把书精细切分,切到以一句话为单位,然后进行筛选,选择有价值的东西提炼成思维模型,摘进知识体系中。

 

所以我极力推荐还在上学的朋友一定要对各科做一个有区别于之前的学科笔记,比如在数学科目上,就可以做一个依照笔记2.0学习法,记录一个错题本。

 这个习惯养成之后,之后读书你就会发现,你不再受到作者框架的束缚了,作者的框架只对你起到启发作用,但它不会限制你,这就是读书学习进入到了六经注我的境界。

 

 当你以句子为单位去提炼模型,你会发现,作者讲的很多话,并不在他的框架之内;你还会发现,一些作者的框架非常混乱,还不如你自己搭建。

 

这就是记笔记2.0的第一步,精细切分。

 

 二、提炼模型

精细切分后,我们就可以去提炼模型了,不过在这之前,还有几个小步骤。

 

1、筛选:筛选有价值的知识

笔记2.0学习法是一个淘金的过程,我们也许会在一本书中挑选出几十个或者几个有价值的知识点。

 

有些朋友可能会想?这样有选择的记录难道不怕造成信息的缺失吗?

 

这个问题不必担心,在第一课中我们介绍过知识具有可归纳性

 

一般来说,一本书都是在围绕一个思维模型或者几个思维模型展开来写的。因此,我们的任务不是原封不动地把整本书记下来,而是找到作者想表达的思维模型,然后对其进行理解。

 

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说,作者在写书的时候,是把一个思维模型展开,把知识点发散出去,因为只有把抽象凝练的思维模型给具象、发散、观众才更容易理解。

 

而读书的时候是反过来的,我们要把发散的知识点归纳回来,找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维模型,并通过知识点来理解这些模型、内化这些模型。

 

这就是读书的本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一本书中的内容归纳出来呢?如何才能把一本书的内容归纳到一个或者几个思维模型中呢?

 

第一步,先把一本书归纳到若干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上去,这几十条知识点就是整本书的key word,我们只需了解这些key word,就足以理解作者所要分享的思维模型。


 

冯唐在他的学习方法中说:要想迅了解一门学问,你只需要掌握不超过100个,不少于十个这门学问的核心词汇(Key Word),就可以迅速入门。

 

这是笔记2.0的第一步,它直接把我们的记忆量极低降低了。

 

好了,有些朋友会问哪些知识点才能算作是有价值的知识点呢?因为价值高低本身就具有一定主观色彩,所以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它会随着你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如果你刚入门一个领域,会觉得什么东西都有价值,恨不能一股脑全部塞进大脑里;当你熟悉了这个领域之后,此时你会发现很多知识点已经没有必要再记录了。

 

不过有些维度可供参考:(3W+边界注意案例)

①是什么(What)这个知识点是否加深了我对某个事物(比如模型)的认识?

②为什么(Why)这个知识点是否解释了某个事物(比如模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③怎么做(How)这个知识点是否告诉了我某个事物(比如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

④适用边界这个知识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⑤注意事项这个知识点是否告诉了我某个事物(比如模型)的注意事项?

⑥经典案例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能帮我们加深对某个模型的理解。

 

这六个维度,也是我自己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经典框架,任何思维模型,任何知识点,只要经过这六个维度,就基本上能够做到完全理解。

 

OK,以上就是提炼模型的第一步筛选,即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知识点。

......


ok,以上内容是笔记2.0第七课的部分内容(约占第七课全文30%),目前笔记2.0学习法已经迭代了两代,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公号:俱欢颜学习岛,里面有完整学习的入口。

 

 

 


笔记2.0:记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