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辩论教不完就凉拌——回一个忽然让老人家我触景伤情的私信问题,全文很长4024字慎入

2022-04-21 02:02 作者:精靈Moon  | 我要投稿

今天私信收到一个问题

其实问题本身没什么

只是可能自己老了

有点触景伤情

忍不住洋洋洒洒一大篇

回完之后觉得不能浪费

动态又放不下

发上来与诸君共勉吧

氦。


学长,

我目前有一个困惑,

在于我在带学弟妹的时候,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自己的辩论水准和资料,也不在乎能够得到的条件(当然条件也没要特别好),最大的困难在于我的教学技术是落后的

如何去设计课堂,需要什么样的密度,如何确认知识的获取,如何调动积极性这一系列师范生的课题

所以就有了现在感觉要退下来了但是身上总感觉还有东西没有传下去的感觉

想请教学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您好,我来尝试回答你的问题了,真是一个大问题

本来颇有感触,想说干脆出一个视频,但是发现那样的话工程量更大

所以还是先朴素地回答一下你,顺便给自己的视频梳理一下思路

出不出另说……

 

虽然你说“一个困惑”“这个问题”,

但是其实你的问题并没有很明确,

你的疑问到底是那些师范课题、也就是你说的教学技术呢?还是还有东西没传下去?

如果是前者,是一个系统性的专业问题,我没法一次性解决,只能点对点就你提出的具体问题回应自己的经验;

如果是后者,需要先厘清三个认知,然后我只能给一个不是解决办法的解决办法。


 

Part I. 先聊后者的问题:“还有东西没传下去?”


 

(1)


感觉还有东西没传下去,

而你马上要退下来了,

我不知道你现在到底是几年级,

是只有一年半辩论生涯的高中生吗?

如果是本科生,你是准大三、准大四还是应届毕业?


但无论你是几年级,

恐怕都有一个很遗憾的事情需要分享给你,

东西……是传不完的……


我大一的时候在同级鲜有对手,

后期打大二大三学长姐也能扛一扛,

我以为自己已经很强了,

大三的时候回头一看、

发现大一的自己属实是屁都不懂;


大三的时候对辩论的整个知识体系、有了一个貌似系统的认知了,

甚至系统性和先进性、在我们那个井底之蛙的学校很难说不是第一人,

等我教学相长到大五毕业的时候(不是延毕!!!我的专业读五年!!!),

有一天想明白了一个现在已经忘了的问题,

忽然深深地觉得:

原来自己才刚刚入门;


工作后回学院义务带队带训练、

也回高中母校近乎义务地带队带训练、

继续教学相长,

接触外赛、

接触不同地区的辩手、打法、评委,

相对广泛地涉猎各种能找到的免费的或者付费的辩论教程,

然后发现基本都不太靠谱、务虚有余务实不足、空有原则、碎片化严重、没有体系更没有方法论(反正我也不靠辩论赚钱也不怕得罪人就直说了,不好意思!),

然后自己整理了一整套具体到动作的教程(也就是《辩论筑基》前身),

第二次觉得原来自己这才刚刚入门;

 

当时搞了这套在带队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PPT,以为一劳永逸了

燃鹅直到做《辩论筑基》前夕,

带的一个学弟、在他带高一学弟学妹的时候、总结了A-B-C的论点模型,

忽然给了我灵感、

把所有的辩论环节和动作、用一根统一的线串起来、

并且能用相对统一而标准的模型进行概括和演绎,

这才有了《辩论筑基》并且开始做视频,

看起来教程的血肉没变,其实整个骨架都升级了,

当做完《辩论筑基》不带小数点的九讲的时候,

我第三次觉得自己刚刚入门;


在做《辩论筑基》的过程中、毫不夸张地说,

每一部分的总结梳理、我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燃鹅,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学黄执中出身、

对黄执中的体系和打法有相对绝大多数人更深刻(主观上)的理解和认识,

有天我打算标准化地总结和整理一下黄执中的体系和打法(也就是指玄系列第一集的初衷),

我本来已经整理完了,

燃鹅的燃鹅,我从《洛阳集》的字里行间看到了肯尼斯·伯克、

然后去了解发现了新修辞学、

再然后去研读仅有的三本中文文献、

我才发现过去那么多年对黄执中的体系完全是盲人摸象,

虽然竟然已经能比较全面地总结和解释了,

但是原来其实在更深的层次上别有洞天(好比相对论之于经典力学),

当我初步了解了新修辞学的内容、做完《指玄系列》现有的三讲

我第四次觉得自己终于刚刚入门了——哦不对,只是踏入了一只脚。




好了,

耍骚完毕,

回题,

问题来了,

这十二年来不断进步的功力,

怎么传得完呢?

 

也许你会说我是特殊情况,

但是就算你后续不再教学相长,

思维的成熟、阅历的丰富、来自社会的交流和沟通的压力和实战,

这些对你的锻炼恐怕比蛐蛐校园辩论、要来得更残酷而深刻,

你又怎么可能原地踏步呢?

所以不要想着能把自己榨干给学弟妹……

资源……是传得完的……

东西……是传不完的……

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认知


 

(2)


好了,我猜也许你会觉得太极端,

也不至于那么夸张地传授,

能不能尽量教会基本的内容?


能,

但是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久,

个人觉得要三年,

这是我要分享厘清的第二个认知。


什么叫尽量教会基本的东西?

请允许我不太客气地说、

直至目前为止、以孤陋寡闻的我的见识来看……

如果诉求『全面』的基本辩论知识、

没有比《辩论筑基》更全面的了,

也没有比《辩论筑基》更基本的了,

里面哪个知识点能算高级知识点呢?

没有。


然后我刚刚看了一眼,

全集时长是2957分钟27秒,

折合49.29个小时,

一天八小时算得讲6天,

假如一周训练两次每次1小时,

要24.6算25周,

每学期除去考试周18周,

一年级招新按最少算要占去4周(往往6-8周),

(25+4)/18=1.6111……1

约等于1.7个学期,


总而言之,

相对全面地讲基础知识,

就需要1.7个学期,

这还是我纯讲,

并且保证每周两次各一小时的理论课。


而事实上,

光讲不练等于白讲,

理论课一定要边讲解边实操,

时间x2,

也就是说比较全面地讲解完基础知识,

要3.4个学期,

这还只是理论课带实践,

不算日常各种比赛。


现在你能理解了,

为什么我说要三年。

 

而根据实际的实践经验,

即使是我本人亲自以《辩论筑基》为基础1带4类似小班私教,

毫不夸张地说、

基本能保证一流的课堂氛围和互动、

每周有三次共六小时的训练、

带的是全国最优秀悟性最好的一批苗子、

光是理论知识的实践性传授、就要一个学年(含日常以赛代练)。


中间还得算上5天全天的寒假集训,

而且在我原本的教学计划里,

他们还需要用第二个学年传帮带学弟妹、

教学相长/费曼学习法进行锻炼(含继续日常以赛代练),

然后三年辩龄之后、

我才有信心和胆量、

把最后的波纹教给他们(甚至这特喵的也有一部分是应该属于价值部分的基础知识)。


三年,

在脑科学没有质的飞跃之前,

大概是打下一个全面的辩论能力基础的最小值。


至于为什么有的辩手一两年就颇为能打?

一个是也许他们特别有天赋,

一个是也许他们有更好的环境和老师,

再一个,

啧,

也许他们和对他们进行认知判断的环境,

本来基础知识就既不够基础、也不够全面

(笑)

我不是针对谁

 

(3)


好了,

那能不能再退一步,不追求全面基础,

就把自己掌握的基础的东西传下去?


那就涉及到我要分享的第三个认知,

辩论不是做题,

辩论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


辩论学的是什么?

知识点吗?套路吗?动作吗?获得胜利的熟练度吗?

形式上也许都有一点,

但是辩论的内核教学的

是能力,

是能力,

是能力。


用打辩论、辩论赛实战做例子就很好理解,

各种基础知识和讨论其实都能找到,

甚至赛后复盘也能条分缕析甚至庖丁解牛,

赛前的准备可以做得无比充分,

但是实战的时候怎样?


事情有百分百按照赛前准备的发展吗(当然,也许有时候有)?

准备好的东西有充分、准确、适时地打出来吗?

平时练熟的标准化三步有没有丢三落四?

准备好的论证和攻防有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就漏了、缺了、卡了、走形了?


打辩论和打架是很像的,

咳咳,不是打架,是比武,

打辩论和比!武!是很像的


在这点上,我(一知半解地)很认可李小龙或者说截拳道的理念,

平时的锻炼和把式练习当然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但是辩论真正要教学的不是这些东西,

而是这些东西锻炼出来的能力;

实战实用的时候,

你是像水一样、去顺势发挥施展你锻炼的储备的能力和技巧的,

而不是像考试一样、接一个题有一个标准答案、然后你一板一眼写出来的——表演除外。

 

所以辩论乃至所有的教学、尤其是技艺的教学,

知识重要、技巧重要,

但最重要的是能力。


反过来说,给个反向的例子

我那么多年来觉得教辩论最失败的时刻,

就是有小孩在某些事情发生的时候,

竟然因为情绪而拒绝聆听和思考、与情绪对立一方的声音,

啧,

那一刻我能记一辈子,

当时真的觉得我的辩论教得太失败了。


回题,

所以你就了解、

即使只是讨论把自己掌握的东西教完,

那也是不可能的,


知识点是讲得完的,

但能力的提升,

需要时间、需要实战,

需要的不是你教完了、

而是对方学完了。


更何况,

要尊重人的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其实都是很不一样的个体

往往克隆另一个你给学弟妹

反而是一件很不妙的事情

传不完,也许别是一番好事也说不定


所以,

老兄,

看开点

海阔天空

(拍拍肩)


 


(4)


那,

“然后我只能给一个不是解决办法的解决办法”,

是什么办法呢?


很简单,

不退

(远目)


我当年在高中母校的某学生“斜角”组织,

有一句很能煽小鬼情的话,

“学长,是一辈子的学长”,

嘛,

你看我现在都不带小朋友了,

还偶尔查缺补漏更新一下视频,

谁说退役就退出的。


更何况

退役

是辩手最大的谎言XD


 

Part II. 最后聊聊前者的问题,你提出的那些师范课题


最后聊聊前者的问题,你提出的那些师范课题,我强调我只能给出很业余的答案,仅供参考。


 

Q1:如何去设计课堂,需要什么样的密度?

A1:

很大的问题,具体我只能先简单地回答:

课堂原则:

知识点要具体不要抽象、

要给具体的怎么做的动作和例子,

而不是只有大原则和方法,

然后每讲一个小知识点、就要一个人一个人练一遍,

不要光讲不练;


密度:

按个人经验、真的要追求能力的提升和掌握,

教学配比最好是1:4,

极限是1:6,

再多就带不过来了,

因为不实践纯讲座效率太低、而要实践超过6个人等待时间太长而且严重摧毁课堂节奏。

 


Q2:如何确认知识的获取?

A2:

需要再次强调最重要的是能力的锻炼!

不要觉得掌握知识是目的!

好的,

知识的获取的确认,

我理解为是判断他们掌握了知识点没有???

那看完上一条你就知道很简单了,

怎么确认?每次讲完一个小知识点就练一波

(比如教完三种反驳的第一种就练习一轮,像我课程里那样),

你看到他们确实换了个内容也能应用了,

就确认这个点、至少在当下、是临时掌握了,


至于长远的掌握,

靠复习、更靠实战

实战永远是最好、最快的锻炼!

实战永远是最好、最快的锻炼!

实战永远是最好、最快的锻炼!

最极端地说,

不学知识硬是实战也能练出来!

能力是在实践中掌握的,

斋听知识效用是很低的。



Q3:如何调动积极性?

A3:

又是一个很大很空泛的问题,

我也只能简单回答,

答案是:

我也不知道。


课程的互动多、

他们真的有觉得自己在进步,

这是一种提高积极性;


你讲课像我讲课一样好玩

(录视频的趣味性简直了!远没有实际面对面交流好玩的百分之一!!!),

也是一种提高积极性;


比赛打多了、赢多了,

有成就感,

也能提高积极性;


我大学母校别的学院,

有疯狂培养团队荣誉感的、

有疯狂培养团队归属感的、

有疯狂搞小团体狼性内卷的、

有院队学长特别有人格魅力的、

有同年级有特别特别特别漂亮的学妹的,

都能提高积极性


甚至比赛输太多又好强、

或者沉没成本太多被PUA了,

这也能提高积极性;

 

所以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


但有一点务必提醒一下:

我们没有人是上帝,辩论也不是上帝

不要觉得要爱所有人、要恩泽所有人、要救赎所有人,

也不要觉得辩论对所有人都是适合的、都是好的。


在积极性这个问题上,

尽人事、听天命就完事了,

愿意留就留,不愿意留就走,

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某些学长姐觉得积极性有问题、

其实就那么几号人有积极性才是正常情况,

全员疯狂投入和全员毫无热情一样不正常……

要正确判断自己、团队和辩论的定位,不要高推圣境……


 

总的来说,大概就是那么多吧!

趁年轻,我偏要以上!

以上!


PS:顶,写完我都不想做视频了,先发个动态专栏,视频先鸽着(Wink)


B站现状


论辩论教不完就凉拌——回一个忽然让老人家我触景伤情的私信问题,全文很长4024字慎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