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人的心理健康儿童篇

2023-06-06 00:27 作者:leooooii  | 我要投稿

在写男人女人篇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俯瞰的角度去分析心理癔症,解剖文化顽疾。但对孩子,不能这么来。他们的心智是纯洁的,又是成长的,我们不能用手术刀去解剖他们的心。



孩子单纯,对什么事都眼泪汪汪,便活不下去。



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是决定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传统文化定义的家庭,本身就畸形。相亲,物质结合,夫妻情感薄弱,貌合神离。父亲经常缺席,只留下母亲教育,她要承担的角色太多,任何一个环节疏漏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



一个生命来到世界上,首先是没有“自我”的,他心里的倒影只有父母。他一点点发芽,父母在一旁悉心地培育他“自我”的成长。但中国父母习惯溺爱孩子,潜意识中不希望孩子成长,将孩子变成巨婴。



文化使然,我们在男人篇里讲,儒家文化培养巨婴,它树立“圣人”模样,而不是教人成长为独立的“自我”。圣人不允许有自我,他想要让每个人都是他的缩影,去攀登高不可及的道德标准。



父母溺爱孩子,随着成长,又会抱怨孩子难以管教。孩子会无所适从,因为父母一直是他的内心依靠,这时候却“抛弃”他了。他痛苦,抑郁,无法承受,甚至想到死亡。



如果父母疏于陪伴教育孩子,将爱转移到弟弟妹妹,或者其他事务上,孩子则会寻找报复,自我毁灭,或者从其他人身上复刻对父母的依恋。



中国父母很难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类似的新闻,母亲训斥孩子,孩子径直从桥上跳下。又或是父母责怪孩子:“我们赚钱养家,给你吃给你喝,你还要什么?”



父母不理解孩子,本质是他们不理解自己。时代使然,他们来到世上承担责任,养家糊口,爱情,幸福皆稀微。他们觉得孩子也应该这样。孩子不愿忍受这种机械式的生命,对抗,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传宗接代是最明显的文化代沟。用个meme,“孩子不经常看我,他违什么法,30岁了不结婚,那才是违法,该判刑!”




糟糕的家庭关系让孩子的内心受损。等他进入学校,又要面临社会的伪善与应试压迫的双重打击。



应试教育基本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遗憾的是,它不帮助孩子成长,相反,它的高压,唯成绩论,让孩子的内心更加苦闷。孩子作为一株嫩苗,缺少阳光雨露,始终阴郁地生长。等到长大,他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幼时的朝气,变得服从与唯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恋爱是自然健康的行为。“自我”的成长,一定伴随着产生爱,渴求爱以及付出爱。应试教育则将此妖魔化,进一步压榨孩子的心智空间。



孩子在应试体系中逐渐对世界失去兴趣,叛逆,他想要去找地方躲藏,朋友,恋人,书籍,游戏,去寄托自己,当这些领域都无法解决他的苦闷,他会让生命凋零。



应试与伪善是同时进行的。它绝不允许反抗者出现,反抗者一定会被重重地惩罚,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而改变自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自我锤煽。相信很多人学生时期有过这样的经历,叛逆,反抗,想要冲破层层黑暗,最后随着成长,渐渐平息下来。



《文学回忆录》说:“少年人是脆弱的,因为纯洁。二十七岁、三十七岁、五十七岁,人就复杂了,知道如何对付自尊心,对付人生。”  其实,成年人无非是大一号的孩子。他们只是披上了社会的外衣,将内心的伤痕隐藏在了无声的叹息中。



国人的心理健康儿童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