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断延续下去。细细推敲善行,那么做善事,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直的,也有曲的;有阴的,也有阳的;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浮夸的,也有充实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易的;都应当仔细辨别,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费一片苦心,却没有任何益处。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从前有几个年轻人拜见中峰和尚问道:“佛家讲究善恶报应,但现如今某某人做了不少善事,他的家庭却不兴旺;某某人做了不少恶事,却家族鼎盛。由此可见,佛讲的好像没什么道理啊。”
中锋和尚回答:“一般人限于成见或偏见,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得眼睛,往往把善的当成恶的,把恶的当成善的。不去怪自己善恶不分,反而怪上天的报应不准确。”
中峰和尚让众人列举几个善与恶的例子。其中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对人敬爱有礼是善。”中峰和尚说:“其实未必。”另一人说:“贪财,非法占有是恶,廉洁、坚持操守是善。”中峰和尚回答:“其实也未必。”
众人询问为什么。
中峰和尚说:“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打人骂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就是善。”
所以,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出于公心的就是善,只为了自己利益的叫做私,出于私心的就是伪善。能不求任何回报,发自内心而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别人,做形式上的表演,为某种目的而行善就是伪善。
什么叫做端、曲呢?从前的圣人欣赏有个性、有原则的人。现在我们看到那些老实很谨慎的人,就认为他是善的而肯定他,但由于是没有原则的大好人,圣人反而觉得他会败坏道德。圣人眼里的好人和一般人眼里的好人不一样。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都与圣人的看法相同,和一般世俗人的见解完全不同。
因此,凡是行善积德,不可只依靠眼睛所见、耳朵所闻作为依据,而应从内心深处默默审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加以洗涤、净化。纯然的救世、爱人之心,就是“端”;有一丝丝媚俗、嫉妒、愤怒之心,就是“曲”。想这些细微的差别,应该仔细分辨。
什么叫做阴、阳呢?凡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做了好事而别人并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积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不过是一种福报。
但是,名声也是造物主所忌讳的。世间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有些人没有过错却莫名其妙背负恶名,它的子孙往往飞黄腾达。阴阳之间的平衡,实在太奇妙了。
什么叫是、非呢?鲁国有法律规定,凡是能在别国把被贩卖过去的人赎回来就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却不接受官府的奖赏,这件事听起来好像很高尚,但孔子听了以后很不高兴,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圣贤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改变不良的风俗并对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去做事。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清廉,恐怕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去赎人了。”
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作为报答把一头牛送给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的说:“从此以后,鲁国会有更多人愿意去救溺水的人了。”
世俗的看法,肯定认为子贡不要赏金的行为很高尚,而子路接受了酬谢有点庸俗,而孔子的看法却和世俗相反。我们讨论行善,不应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长远。不只要看个人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当时的行为虽好,但弊端足以害人,虽然看起来是做好事其实却是做了坏事。当时的行为看不来不那么好,但它的影响为别人带来好处,那么虽然当时看起来不像善行但其实已经是了。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辞官回乡,一天有一个喝醉的同乡在吕家门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关了家门不再理会。第二年,这个人犯了死罪,被送进大牢。吕文懿后悔说:“如果当时把他送到官府稍微追究他的责任,小小惩戒会让他戒掉大的过错,当时想到自己心存厚道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好心做了坏事啊!
也有坏心却做了好事。某年闹饥荒,穷人大白天在街上抢夺粮食。富豪告状到官府,官府却置之不理,穷人更加肆无忌惮。这个富豪私下找人,把抢粮食的人抓起来羞辱、责罚,终于平息了这场抢粮风波。如果没有这个富豪的行为,将会酿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所以,善事是正,恶事是偏。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办了好事的,是偏中正。
什么叫做半、满呢?善没有积累,不可能成就你的名声;恶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会给你带来杀身之祸。勤加积累,自然就会满;怠惰不去积累,自然就不满。
从前有一女子想要布施没什么钱,拿出仅有的两文钱捐给了寺庙,庙里的主持亲自为她做了忏悔。后来,这个女子进了皇宫变得富贵,捐了几千两给寺庙,主持却让他的徒弟代为回向。女子就问主持:“从前我只捐两文,师父亲自为我忏悔,如今我捐了几千两,师父却不为我做回向,这是为什么呢?”主持回答:“从前你只捐两文,但布施的心却极为真切,非得老僧为你忏悔,才能报答你的功德。现在你布施的财务非常巨大,不布施的心没有从前那般恳切了,所以我让徒弟帮你代为忏悔就足够了。”这样看来,几千金,只有一半的善;而两文,却是完满的善。积善的功德大小,并不在于金钱的数额。
钟离权教授吕洞宾绝技“点铁成金”,可以用来帮助别人。吕洞宾想得很远,问钟离权:“点铁成金后,会不会有一段期限又变回铁了?”钟离权回答:“五百年后。”吕洞宾回答道:“如果这样,那就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了,我不能这样。”钟离权赞赏道:“修仙要积累三千功德,你这一句话,已经抵了三千功德了。”
另外,做善事不要心里总想着自己在做善事,那么,不论结果怎么样,都会得到圆满的结局。如果心里总觉得在做好事,即使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有一半的善。就像我们拿财物帮助别人,向内看不到我们自己,向外看不到所帮助的人,向中间看不到所布施的财务,也就做到了“三轮体空”,一心清净。这样的话,一斗米就可以种下无限的福泽,一文钱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如果我们做了善事老想着得到报答,哪怕是施舍了万两黄金,还是不能得到圆满的福报。
什么是大、小呢?从前卫仲达在朝廷任职,有一次不知怎么回事灵魂出窍到了阴曹地府。那里的判官对他进行审判,拿出了记录善行的册子和记录恶行的册子。关于卫仲达的恶行,堆满了庭院,数不胜数,而善行却只有一小本。但有意思的事,拿秤去秤的时候,恶行簿却比善行簿更轻。
卫仲达很疑惑:“我还这么年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恶行呢?”
阎王回答:“只要一起不正当的念头,就已经犯下了罪过,不一定要付诸行动才是过错。”
卫仲达又问善行簿子里记录了什么?阎王回答:“朝廷曾经想大兴土木,修造桥梁,你上奏劝阻,以免劳民伤财,奏子草稿就在簿子里。”
卫仲达说:“虽然我说了,但朝廷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于事无补,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功德。”
阎王说:“朝廷虽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但你的意见是为千千万万老百姓着想,如果朝廷听从你的意见,那么,功德就更加大了。”
什么是难、易呢?江西有位舒先生,拿出两年教书赚的钱帮助别人偿还官府的田赋,使得一对夫妻不至于被拆散。邯郸的张老先生,拿出十年的积蓄,代人交还赎金,还救了别人的妻儿。这都是将难以割舍的东西施舍给别人。在极难忍耐的情况下能够克制自己,上天必定会降给他们丰厚的福泽。凡是有财有势的人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难的,很难而去做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有十种: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什么叫与人为善?从前舜看见打鱼的人都选潭深雨多的地方,而年老体弱的人只能在浅滩里捕鱼,舜看到后不忍心,于是自己也去打鱼,见到有人争抢有利位置,不加任何评判,但见到有人谦让有利位置,就大加宣扬并且自己马上效法。久而久之,大家都把潭深的地方相互谦让。舜不用言语教导,而是以身作则教导大家的思想行为,真是用心良苦。
我们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相比较,不要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收敛才智,虚怀若谷,像个普通人一样。见到别人的过失,应当有所包涵,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有一点点长处值得学习,应该放下成见,向他们学习。一言一行不为私利,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
什么叫爱敬存心?君子和小人从表面上看很难分辨,只有存心这一点,善恶相差悬殊,君子所存养的心,只是敬人爱人的心。人有亲疏贵贱的分别,也有智慧和愚昧、贤能与不肖的分别,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人类这个整体,难道不应该相互敬爱吗?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为什么呢?圣贤的志向,本来就是想要让世上的人能够各自找到自己合适的生活,各得其所。我们敬爱世间的人,并且能够使他们安稳,就是代替圣贤使他们安稳。
什么叫成人之美?凡是见到人做善事,或这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就应该引导和扶持。人们一般不喜欢异类,善人少儿恶人多,善人就会成为异类受到排斥。在世俗社会中,善人常常难以立足,何况有才华的人往往刚正不阿,不讲究世俗的礼仪等形式的东西,很容易受到指责,行善的人经常受到毁谤,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人能够改变这种风气,辅助善人行善,这样的功德十分宏大。
什么叫劝人为善?生而为人,谁没有良心?只是世路漫漫,很容易迷失。我们和别人相处,方便的时候一定要尽力提醒对方,让它从迷惑、迷雾里看清真相。但这种方法在运用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如果有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还不够。
什么叫救人危急?人生在世,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遇到困难中的人,应当像自己也在痛苦中一样,设法去帮助他。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
什么叫兴建大利?凡是有利于大众的,开渠导水、筑堤防患、修建桥梁等等,都应该支持。
什么叫舍财作福?如果能做到一个“舍”字,把重要的看成不重要的,随时可以舍出去,那么,对内我们可以破除吝啬之心,对外可以救人于危急。起初会比较勉强,最终一定会做得心安理得。
什么叫护持正法?凡是见到供奉圣贤的庙宇,以及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并加以修缮保护。
什么叫敬重尊长?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见识高的人,都应该恭敬对待。在家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在外对人不要恣意妄为、作威作福。
什么叫爱惜物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恻隐之心。孟子说君子要远离厨房,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因此,从前的君子有四不食:第一,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第二,看见宰杀的场面不吃;第三,自己喂养的动物不吃;第四,专门为自己杀的动物不吃。不妨从这四不杀做起,日积月累,慈悲心就越来越增长。
善行无穷无尽,很难一一列举,不过如果从这十个方面去做并推而广之,那么,德行就可以兼备了。
《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断延续下去。细细推敲善行,那么做善事,有真的,也有假的;有直的,也有曲的;有阴的,也有阳的;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浮夸的,也有充实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易的;都应当仔细辨别,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费一片苦心,却没有任何益处。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从前有几个年轻人拜见中峰和尚问道:“佛家讲究善恶报应,但现如今某某人做了不少善事,他的家庭却不兴旺;某某人做了不少恶事,却家族鼎盛。由此可见,佛讲的好像没什么道理啊。”
中锋和尚回答:“一般人限于成见或偏见,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得眼睛,往往把善的当成恶的,把恶的当成善的。不去怪自己善恶不分,反而怪上天的报应不准确。”
中峰和尚让众人列举几个善与恶的例子。其中一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对人敬爱有礼是善。”中峰和尚说:“其实未必。”另一人说:“贪财,非法占有是恶,廉洁、坚持操守是善。”中峰和尚回答:“其实也未必。”
众人询问为什么。
中峰和尚说:“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打人骂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就是善。”
所以,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出于公心的就是善,只为了自己利益的叫做私,出于私心的就是伪善。能不求任何回报,发自内心而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别人,做形式上的表演,为某种目的而行善就是伪善。
什么叫做端、曲呢?从前的圣人欣赏有个性、有原则的人。现在我们看到那些老实很谨慎的人,就认为他是善的而肯定他,但由于是没有原则的大好人,圣人反而觉得他会败坏道德。圣人眼里的好人和一般人眼里的好人不一样。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都与圣人的看法相同,和一般世俗人的见解完全不同。
因此,凡是行善积德,不可只依靠眼睛所见、耳朵所闻作为依据,而应从内心深处默默审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加以洗涤、净化。纯然的救世、爱人之心,就是“端”;有一丝丝媚俗、嫉妒、愤怒之心,就是“曲”。想这些细微的差别,应该仔细分辨。
什么叫做阴、阳呢?凡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做了好事而别人并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积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不过是一种福报。
但是,名声也是造物主所忌讳的。世间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有些人没有过错却莫名其妙背负恶名,它的子孙往往飞黄腾达。阴阳之间的平衡,实在太奇妙了。
什么叫是、非呢?鲁国有法律规定,凡是能在别国把被贩卖过去的人赎回来就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赎了人回来却不接受官府的奖赏,这件事听起来好像很高尚,但孔子听了以后很不高兴,说:“子贡做得不对啊,圣贤做什么事,都是为了改变不良的风俗并对百姓产生教化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去做事。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如果领了赏金就被指责为不清廉,恐怕以后不再有人愿意去赎人了。”
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人作为报答把一头牛送给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的说:“从此以后,鲁国会有更多人愿意去救溺水的人了。”
世俗的看法,肯定认为子贡不要赏金的行为很高尚,而子路接受了酬谢有点庸俗,而孔子的看法却和世俗相反。我们讨论行善,不应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这个善行是否会有弊端。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长远。不只要看个人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当时的行为虽好,但弊端足以害人,虽然看起来是做好事其实却是做了坏事。当时的行为看不来不那么好,但它的影响为别人带来好处,那么虽然当时看起来不像善行但其实已经是了。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辞官回乡,一天有一个喝醉的同乡在吕家门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关了家门不再理会。第二年,这个人犯了死罪,被送进大牢。吕文懿后悔说:“如果当时把他送到官府稍微追究他的责任,小小惩戒会让他戒掉大的过错,当时想到自己心存厚道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好心做了坏事啊!
也有坏心却做了好事。某年闹饥荒,穷人大白天在街上抢夺粮食。富豪告状到官府,官府却置之不理,穷人更加肆无忌惮。这个富豪私下找人,把抢粮食的人抓起来羞辱、责罚,终于平息了这场抢粮风波。如果没有这个富豪的行为,将会酿成巨大的社会动荡。
所以,善事是正,恶事是偏。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办了好事的,是偏中正。
什么叫做半、满呢?善没有积累,不可能成就你的名声;恶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会给你带来杀身之祸。勤加积累,自然就会满;怠惰不去积累,自然就不满。
从前有一女子想要布施没什么钱,拿出仅有的两文钱捐给了寺庙,庙里的主持亲自为她做了忏悔。后来,这个女子进了皇宫变得富贵,捐了几千两给寺庙,主持却让他的徒弟代为回向。女子就问主持:“从前我只捐两文,师父亲自为我忏悔,如今我捐了几千两,师父却不为我做回向,这是为什么呢?”主持回答:“从前你只捐两文,但布施的心却极为真切,非得老僧为你忏悔,才能报答你的功德。现在你布施的财务非常巨大,不布施的心没有从前那般恳切了,所以我让徒弟帮你代为忏悔就足够了。”这样看来,几千金,只有一半的善;而两文,却是完满的善。积善的功德大小,并不在于金钱的数额。
钟离权教授吕洞宾绝技“点铁成金”,可以用来帮助别人。吕洞宾想得很远,问钟离权:“点铁成金后,会不会有一段期限又变回铁了?”钟离权回答:“五百年后。”吕洞宾回答道:“如果这样,那就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了,我不能这样。”钟离权赞赏道:“修仙要积累三千功德,你这一句话,已经抵了三千功德了。”
另外,做善事不要心里总想着自己在做善事,那么,不论结果怎么样,都会得到圆满的结局。如果心里总觉得在做好事,即使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有一半的善。就像我们拿财物帮助别人,向内看不到我们自己,向外看不到所帮助的人,向中间看不到所布施的财务,也就做到了“三轮体空”,一心清净。这样的话,一斗米就可以种下无限的福泽,一文钱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如果我们做了善事老想着得到报答,哪怕是施舍了万两黄金,还是不能得到圆满的福报。
什么是大、小呢?从前卫仲达在朝廷任职,有一次不知怎么回事灵魂出窍到了阴曹地府。那里的判官对他进行审判,拿出了记录善行的册子和记录恶行的册子。关于卫仲达的恶行,堆满了庭院,数不胜数,而善行却只有一小本。但有意思的事,拿秤去秤的时候,恶行簿却比善行簿更轻。
卫仲达很疑惑:“我还这么年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恶行呢?”
阎王回答:“只要一起不正当的念头,就已经犯下了罪过,不一定要付诸行动才是过错。”
卫仲达又问善行簿子里记录了什么?阎王回答:“朝廷曾经想大兴土木,修造桥梁,你上奏劝阻,以免劳民伤财,奏子草稿就在簿子里。”
卫仲达说:“虽然我说了,但朝廷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于事无补,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功德。”
阎王说:“朝廷虽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但你的意见是为千千万万老百姓着想,如果朝廷听从你的意见,那么,功德就更加大了。”
什么是难、易呢?江西有位舒先生,拿出两年教书赚的钱帮助别人偿还官府的田赋,使得一对夫妻不至于被拆散。邯郸的张老先生,拿出十年的积蓄,代人交还赎金,还救了别人的妻儿。这都是将难以割舍的东西施舍给别人。在极难忍耐的情况下能够克制自己,上天必定会降给他们丰厚的福泽。凡是有财有势的人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难的,很难而去做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有十种: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什么叫与人为善?从前舜看见打鱼的人都选潭深雨多的地方,而年老体弱的人只能在浅滩里捕鱼,舜看到后不忍心,于是自己也去打鱼,见到有人争抢有利位置,不加任何评判,但见到有人谦让有利位置,就大加宣扬并且自己马上效法。久而久之,大家都把潭深的地方相互谦让。舜不用言语教导,而是以身作则教导大家的思想行为,真是用心良苦。
我们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相比较,不要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收敛才智,虚怀若谷,像个普通人一样。见到别人的过失,应当有所包涵,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有一点点长处值得学习,应该放下成见,向他们学习。一言一行不为私利,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
什么叫爱敬存心?君子和小人从表面上看很难分辨,只有存心这一点,善恶相差悬殊,君子所存养的心,只是敬人爱人的心。人有亲疏贵贱的分别,也有智慧和愚昧、贤能与不肖的分别,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人类这个整体,难道不应该相互敬爱吗?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为什么呢?圣贤的志向,本来就是想要让世上的人能够各自找到自己合适的生活,各得其所。我们敬爱世间的人,并且能够使他们安稳,就是代替圣贤使他们安稳。
什么叫成人之美?凡是见到人做善事,或这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就应该引导和扶持。人们一般不喜欢异类,善人少儿恶人多,善人就会成为异类受到排斥。在世俗社会中,善人常常难以立足,何况有才华的人往往刚正不阿,不讲究世俗的礼仪等形式的东西,很容易受到指责,行善的人经常受到毁谤,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人能够改变这种风气,辅助善人行善,这样的功德十分宏大。
什么叫劝人为善?生而为人,谁没有良心?只是世路漫漫,很容易迷失。我们和别人相处,方便的时候一定要尽力提醒对方,让它从迷惑、迷雾里看清真相。但这种方法在运用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如果有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还不够。
什么叫救人危急?人生在世,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遇到困难中的人,应当像自己也在痛苦中一样,设法去帮助他。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
什么叫兴建大利?凡是有利于大众的,开渠导水、筑堤防患、修建桥梁等等,都应该支持。
什么叫舍财作福?如果能做到一个“舍”字,把重要的看成不重要的,随时可以舍出去,那么,对内我们可以破除吝啬之心,对外可以救人于危急。起初会比较勉强,最终一定会做得心安理得。
什么叫护持正法?凡是见到供奉圣贤的庙宇,以及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并加以修缮保护。
什么叫敬重尊长?一切年事高、德行高、见识高的人,都应该恭敬对待。在家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在外对人不要恣意妄为、作威作福。
什么叫爱惜物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恻隐之心。孟子说君子要远离厨房,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因此,从前的君子有四不食:第一,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第二,看见宰杀的场面不吃;第三,自己喂养的动物不吃;第四,专门为自己杀的动物不吃。不妨从这四不杀做起,日积月累,慈悲心就越来越增长。
善行无穷无尽,很难一一列举,不过如果从这十个方面去做并推而广之,那么,德行就可以兼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