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武学体系开创者-----“神枪”吴钟公


八极武学体系开创者-----一世祖师“神枪”吴钟公
吴钟字弘声,山东海丰县后庄科(后庄科后划入庆云县)人,回族,职业武师,八极武学一世祖师。生于雍正十年(1732年)二月初三寅时。(罗疃李贵章谱,张毓衡谱记载,强瑞清民国二十年谱,尹家庄民国二十七年谱)
吴钟家殷实,喜拳术,爱交游。乾隆十二年(1747年),年16岁在后庄科拜其父吴天顺请来的名师马胜标为师,学习太祖门技艺。经师十年(乾隆二十三年 1757年 26岁),其师身故,得太祖三十二势、少林刀法。(罗疃李贵章谱记载)
吴钟父亲吴天顺又悬赏求师,时有一老拳师携妻(马凤图公考证为张公夫妇,汉族。)来访,吴钟与谈论武技,知为高人,吴钟拜服遂师事之,尊师若父母,学习飞虎拳(各支系谱都有飞虎拳记载)二路、少林拳等技艺,深得二老喜爱。经过老拳师夫妇数年教诲,加之吴钟昼夜苦练,吴钟的拳枪技艺益加精到。(26--29岁 1758--1760年),老叟夫妇倾囊相授后,离开后庄科。(罗疃张毓衡谱记载,马凤图公记载张公夫妇)
吴钟为更求深造,乃于乾隆二十六年(29岁),携川资投入嵩山少林寺,拜寺内当家老禅师座前受业。吴钟在少林寺随老禅师治八极拳及气功三年,深得师法奥妙,拳法精到,艺业过众。遂别少林寺望籍而归,到处访友。(黄士海八极要领歌,强瑞清民国二十年谱~俞家少林记载,罗疃张毓衡谱记载,李新吾谱记载)
吴钟下山后游名山大川,32岁(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游至陕西延安府梭罗寨,梭罗寨的赖魁元(应该是明将军的后代)武艺高强,其所长者,即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记载的“六合大枪”,授弟子无数。吴钟拜访,吴钟与赖魁元弟子大洪、二洪比试枪法,吴钟胜。这时赖魁元出与吴钟较枪,赖魁元一扣大枪把吴钟带倒,吴钟拜服。
吴钟欲拜赖魁元为师,恰好师祖母寿诞之辰,钟备寿礼数色,以贺寿为由进见,赖魁元感其真诚,收钟入门墙,吴钟拜赖魁元为师后,学艺三年(至35岁),六合大枪深得壶奥。一日,师谓其艺成,遣其下山,临行嘱之“黄河以北任你扎,黄河以南属夏家”,据口传资料,吴鐘到夏家,使大枪更全面。吴钟与人较艺,屡试屡胜,一时枪法无出其右者,被誉为“神枪”。(罗疃李贵章谱,张毓衡谱,罗疃前辈黄士海杜凤元等口述资料,李新吾谱记载)
吴钟六合大枪技艺大成后,重返嵩山少林寺,与师兄弟较大枪,皆胜之。其师当家老禅师赞之曰:“真乃神枪也!”,并悬匾额于山门 ,自此,“神枪吴钟”之名开始流传。故八极拳门,以六合大枪为宗,代代以神枪名,有可输拳不可输枪的说法。 (罗疃黄士海张景星等先贤口述资料,李新吾谱记载)
吴钟归里后(35岁即1766年)在直隶、山东保盐镖为业,并在天津沿海河设场,至津南咸水沽设场授徒。吴钟在京津一带广结武林朋友,与康德力、李章、刘三闪,换谱为表,四人各有其妙,各献其长。
时有:“康德力的棍(俞大猷的对棍),吴钟的枪,短打擒拿数李章(24势扣子拳),刘三闪的八极天下趟(应该是李贵章谱里记载的南八极拳、八极拳)”。刘三闪是绰号,实名不详,精八极。此四人堪称当时武林高手。吴钟与此三人俱有英雄相惜、相见恨晚之感,彼此钦佩,先后义结金兰,切磋换艺。
四人在一起设场四年,交流技艺。吴钟先学少林寺八极拳,又和刘三闪换艺,他的八极拳更为精进。 (罗疃李贵章谱~记载了两部分八极拳,罗疃张毓衡谱记载,李新吾谱)
一天有一武者来到武场持竹刀对吴钟大杆较艺,吴钟的枪招皆被来人所破,非常懊恼。来者说‘师弟不必烦恼,是师父派我传刀给你’。原来是师父赖魁元派弟子皮虓来传吴钟骠姚刀法(也称六合刀、飘摇刀、提龙刀、提柳刀、提卢刀、圈刀,乃戚继光军队刀法)。
吴钟掌握了骠摇刀法,更是如虎添翼。吴钟遂成为武艺集大成者。(罗疃李贵章谱,罗疃张毓衡谱,李新吾谱记载)
吴钟在天津咸水沽设场后,学者如鲫,据老前辈讲其中有第一位弟子姓萧。可惜吴钟所传弟子都半途而废,故无心传艺于此(天津有练太祖拳、飞虎拳、行者棒、少林刀法等技艺的应该是吴钟当年传人),遂返回后庄科成家立业,育有独女吴荣(约1771、72生)(前辈们口传资料称吴钟爷40岁得独女)。(罗疃张毓衡谱,前辈口述资料)
吴钟遂以保盐镖(官盐)为业,一杆大枪纵横南北二十余年,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誉。在此期间,吴钟将所学加以整理归纳,形成自己风格的八极拳、六合大枪的八极武学体系,故后学尊其为八极拳门一世祖师。
吴钟同时在家乡后庄科设场,教子侄辈和附近的乡亲练武。后庄科武场的弟子中以独女吴荣为衣钵传人,大枪精湛闻名遐迩。
据前辈口述资料,期间有一老夫妇来到后庄科寻找吴钟,原来是梭罗寨被剿,赖魁元夫妇化妆寻徒吴钟,吴钟供养师父师娘并送终,赖魁元夫妇的坟茔在后庄科留存。(罗疃前辈口述资料)
吴钟近60岁结束保盐镖生涯,晚年退隐家乡后庄科,仍嗜武如命,经常携技游于府州县镇,到处访求高明,切磋技艺。一次吴钟途经孟村镇,与孟村镇吴永(有拳谱亦有写荣)相遇,谈拳论技,吴永深深被其折服,叙谈家事,认为同宗,吴永为晚辈,吴永拜吴鐘为师。
1791年,吴永与好友丁孝武两家固请吴钟到孟村镇开场授艺,吴钟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60岁)到嘉庆十二年(1807年,76岁)在孟村镇吴、丁二院传艺十六年,把八极拳、六合大枪等传给吴永、丁孝武、吴钟毓等三十多人,吴永(二爷)、丁孝武(三爷)、吴鐘毓成为孟村镇武场留下姓名的代表性传人。教出衣钵传人后,吴鐘返回家乡后庄科颐养天年。(罗疃张毓衡谱,罗疃李贵章谱,罗疃李树森谱,李新吾谱记载)
吴钟独女吴荣招夫入门继嗣传钟爷香火,生子吴邦安、吴邦宁,邦宁无嗣,邦安有子吴恩元。吴钟由女儿吴荣、女婿送终,90岁仙逝于后庄科。(后庄科吴氏族谱记载)
吴钟承传的六合大枪、八极拳技艺,距今已有260年左右历史,传承10余代。八极武学早在晚晴民国时期成为中华武林煌煌显学,现在已经传播遍及海内外,一世祖神枪居功至伟矣!
---(吴鐘传略参考:《无棣县--海丰县历史沿革》;光绪年间后庄科吴氏族谱;罗疃前辈口传资料;罗疃李贵章民国九年武谱;罗疃张毓衡民国二十四年武谱;自来屯强瑞清民国二十年武谱;唐山国术馆时期李树森罗疃李家家简谱;尹家庄尹传民国二十七年武谱;罗疃韩洁泉1988年《开门八极拳谱》;秦皇岛李新吾1992年《张克明系八极拳谱》;神枪李书文本家孙天津小站北闸口李芝芳八极拳谱,广州马明达2000年《八极拳古今谈》;2008年北京邸金双、邸金国、王京雨《漫谈八极拳》;鞠长辉整理编辑)
注释----
1、李贵章谱、强瑞清谱、尹良田公后人谱、李树森谱,记载为吴荣(即孟村镇永);李贵章谱、李树森谱记载顺序吴钟传孟村镇吴荣(永)在前,丁孝武在后。李大忠拜师顺序也是吴荣(永)、丁孝武,引荐师王世同(吴永弟子)。李树森谱记载吴钟于乾隆五十六年到孟村镇设场时间。
2、张毓衡谱、张书润谱,记载为吴永。
3、李贵章谱、李树森谱记载,吴钟的弟子----孟村镇吴荣(男,即是吴永)、丁孝武。没有记载吴鐘与刘三闪换艺的八极拳是武当八极拳。
李贵章谱记载,八极拳有两部分,应该是少林八极拳和刘三闪八极拳。
4、强瑞清谱、尹家庄尹谱记载,吴钟弟子孟村镇吴荣(吴公讳荣,即吴永)。
5、张毓衡谱记载,吴钟弟子有后庄科独女吴荣和孟村镇吴永。
6、张书润谱记载,吴钟弟子有吴钟女吴荣,孟村镇吴永、吴钟毓。
7、李树森谱记载,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吴钟到孟村镇是吴丁二院,设场授徒。没有记载刘三闪与吴鐘换艺的八极拳是武当八极拳
8、李贵章谱的把计拳即八极拳,应该是口音谐音所致。
9、丁孝武,三爷,有谱误写成丁孝三。
10.李贵章谱和李树森谱,记载吴鐘在天津咸水沽教拳是1866左右,在孟村镇设场是1791年,孟村镇的吴永丁孝武吴鐘毓和天津咸水沽没有关系。
11.根据强瑞清谱,泊北谱,张毓衡谱,王世同是三世,是二世祖吴永弟子。不是和吴永丁孝武是师兄弟。
12.飞虎拳,李贵章谱,强瑞清谱,泊北谱,张毓衡谱,都有记载,张毓衡谱泊北谱都有拳歌,并且一致。说明飞虎拳是各个支系都有,是吴鐘所学所传
13.有一《丁武二院》资料,把咸水沽和孟村镇两个吴鐘传播地连在一起,实际时间相差20多年,把王世同讹传为吴鐘弟子,把咸水沽萧某,孟村镇吴永(二爷)、丁孝武(三爷)、王世同(王四爷),把家族排行变成师兄弟排行了。讹传的原因源于王世同是李大忠拜师吴永丁孝武的引荐师,实际王世同是李大忠的大师兄,大师兄当引荐师太多了。这可能是王四教罗疃李大忠张克明的论述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