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28)——原理分析:图型法(4)
总结图型法,康德引出了两个结论。
1、一切直观的表象都必须从属于先天的时间规定。这些时间规定包括时间系列、时间内容、时间次序、时间的包容性。凡是在认识经验对象的过程中我们都在应用这些图型以规定经验对象,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经验知识。经过图型的分析我们已经暗中使用了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范畴、模态范畴。当然,直接观察而不进行分析是无法看出这些范畴的,直接观察只能看出图型。这也是康德与休谟的不同之处,康德使用范畴,是为了将直观材料提升到能够被范畴接受的层级上,而休谟尽管也看到了直观材料与背后隐藏的范畴,但是他不愿意提升。一切直观表象都必须从属于图型之下,并通过图型从属于范畴之下。这是从下而上的追溯。
2、一切范畴都必须要受到图型的限制。这是从上而下的观察。图型对直观有引导作用,同时图型对范畴有限制作用。范畴是离不开的图型的,范畴要通过图型运用到具体的经验材料之上,除此之外范畴无法作用于直观材料之上。如果范畴在判断时抛弃了图型,范畴在判断时就只具有形式逻辑的判断意义,因为范畴表源于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表。换言之,失去了图型,范畴就失去了与经验材料连接的中介,范畴就失去了它的认识论意义,判断退化为了形式逻辑的命题。康德在后面指出,范畴不存在先验的使用,只存在经验的使用。范畴不能够离开经验对象而运用于物自体之上。范畴的先验的使用是不可能的。将范畴运用到预先设定的对象上时就会产生幻相、谬误,例如将范畴套到上帝证明、灵魂不朽这些命题上去时。
最后对图型法进行一个总评。
1、康德通过图型法将中介搬上哲学舞台。知性的概念如何能够应用于经验对象上而构成知识?经验派与理性派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且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即任何知识既有先天成分,又有后天成分。康德就使用中介将两派进行调和。这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问题在于,康德调和的前提是知性与感性仍然是割裂的。中介与调和都离不开这个割裂的前提。如果在割裂中寻找中介,那就带来了矛盾,因为中介又需要中介。例如,图型中介毕竟还是与感性、知性不同的,那么图型中介与感性之间还需要一个中介,图型中介与知性之间也需要一个中介,这就造成了无限的倒退,造成了第三中介的悖论(柏拉图已经提出过)。
2、先验范畴和先验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它们好像是一回事,因为它们都是自发的,都有综合能力。但是它们又好像不一样,范畴的综合又需要借助想象力的综合,范畴能够给想象力的综合带来统一性。康德使得两者的关系纠缠不清。海德格尔就认为先验范畴就是形同虚设,只需要先验想象力就可以解释认识论问题了。康德晚期其实也高度扩张想象力作用而弱化范畴作用了。费希特就把康德的范畴体系彻底解构了。
3、先验想象力和时间规定之间的关系。康德也没有指出时间的先验规定是如何被先验想象力规定的。此处的矛盾在于,要么撇开知性范畴,只依靠先验想象力规定时间;要么不撇开知性,那么便又陷入到无限中介的悖论中了。
4、先验的想象力已经暗示了先验直观(知性直观)的存在,但是康德至死都不承认这一点。先验想象力本身是直观能力,但是它具备自发性,因为先验的想象力也能造成时间的先验规定。而知性的特点就是自发性,知性的自发性与感性的接收性这一对矛盾在一开始(先验感性论中)就已经强调了。那么先验想象力不就恰好是具备自发性的直观能力,即知性直观吗?而人不是又具备先验的想象力吗?但是康德又认为人不可能有知性直观,将抽象概念直接变为直观只有上帝能做到。
康德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知性直观这一问题。西方的主流传统(理性派)都是承认人具备知性直观的,但是只有康德这个叛逆者不承认。康德认为,知性如果能够直观,那便是知性本身在抽象概念上使自己具体化、直观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既然把知性当作抽象概念,那么它本身就已经排除了具体、排除了直观。抽象概念是无法被具体化的,这是形式逻辑上无误的命题。但是如果把知性直观这一抽象概念视为过程,那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来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把知性直观这一抽象概念过程化从而将其转变为具体概念。即知性直观这一概念本身的能动性体现在其建立非我的功能,非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经验的关系,所以经验世界完全是自我意识自身通过概念建立的。到了黑格尔就是从逻辑学中外化出感性的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