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0版《西游记》杂谈:受阻狮驼岭(上)

2022-05-28 09:55 作者:天鸿_  | 我要投稿

作者为虎扑 DionGlover

本篇杂谈作于2014年5月6日——5月19日

注:此为转载,本篇图片缺失,我只找到一张图片,希望有完整版的大佬能分享一下,感激不尽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座好城邦…

君臣贤明国家荣昌…

都被大鹏吃了个精光…

不同于那凝望晚霞,独自愁肠,不忍向卓玛姑娘表达爱意的西部歌王…云程万里鹏是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派…他遵循的信条也只有我饿·我吃·我存在…

每次读到《西游记》最跌宕起伏的章节,笔者都忍不住想起《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一看似毫不相干却又同样令人魂牵梦绕的歌曲…

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西边吧…

抑或是由于这些故事离笔者过于遥远,而令我产生了心向往之的复杂情感?

在整部西游杂谈的开始,笔者曾经引用过袁晋为李卓吾评点西游记所写之题词,不知诸位看官记否? “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怫,未佛皆魔。”

于我看来,此妙句集西游文学特色之总成,兼论小说主旨之深意;而“狮驼国”一节,正是体现此句的最佳章节…

何谓狮驼…

  说法一:

若拆字来看,出乎很多读者的意料,此两字确实曾经出现在浩瀚历史当中,《西游记》并不是它第一次停留的地方…在十一世纪布哈拉发掘出土的一本《突 厥语大词典》中,称其治地正汗为阿斯兰汗,副汗则为博格拉汗;阿斯兰汗翻译过来便是狮子汗,而博格拉就是公驼…当时管治葱岭南北的大帝国乃是存世资料甚少的黑汗王朝,又名喀拉汗国…

凑巧的是,《宋史·于阗传》亦有此说…

而《西游记》小说的一个源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同样流传于南宋…这中间或许存在着一种不明不白的联系吧,毕竟南宋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接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

其实此种说法甚是飘渺,是全然信不得的…

  说法二:

南宋的诸多西游记杂剧中,虽无有狮驼国,却有狮子林,说的是三藏行者行至一片山林,与林中狮子斗法的故事;因此后世有专家认为,狮驼二字乃是脱身自狮子林,此地经历了由林到岭的转变,“驼”字亦可附会为“岭”…

  说法三:

到了明初,永乐大典中所记载之《西游记平话》,既明确了“师陀国”之称谓,又点出了其基本故事脉络,原话为“今按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如此说来,此回内容却与后来小说之双叉岭两界山颇为相似,师陀乃是与大唐接壤的邻国…

  说法四:

《西游记》小说中,“狮驼“二字第一次并非出现在狮驼国,而在花果山,原著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中曾经提到了一位孙悟空的结拜兄弟,其号“移山大圣”,名曰狮驼王,此驼字于早年的世德堂新刻本中写作“犭它”如今除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外,其他版本的书籍已经逐渐将此字过渡到“驼”,至于这个狮驼王到底是个什么动物,目前也未有定论,单单拆字来看的话,世界上是没有长得像狮子的骆驼的,除非那是变异版草泥马…同时,“移山”两字也给了爱好者们无限遐想,这位孙悟空的四哥会不会跟后面的狮驼岭有关系?他移来的山到底是什么山??诸般考量,虽是趣味盎然,但却依旧是臆想…

  说法五:

狮驼岭上有个狮驼洞,向西四百里还有座狮驼国,这八百里地域几乎是一个独立的妖怪王国了,至于是先有洞还是先有国,作者则并未明言,三妖来此作孽的先后顺序读者亦不能从书卷中推理出来,但是有一个时间节点是明晰的,就是岭上成为妖怪辖地的历史至少可以往前追溯数千年…

如来即下莲台,同诸佛众,径出山门,又见阿傩、迦叶引文殊、普贤来见。二菩萨对佛礼拜,如来道:“菩萨之兽,下山多少时了?”文殊道:“七日了。”如来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不知在那厢伤了多少生灵,快随我收他去。”

另外,狮驼岭的里程数依旧符合《西游记》凡险山恶水非八即六的风范,乃是书中出现的第六个八百里,此处与比丘国临近,却离朱紫国有一定距离…

一、版本辨析:


现存于世的《西游记》底本新刻世德堂本,其实是由三个不同年代的版本拼凑而成的,严格来讲,小说第七十六回至八十回(即第十六卷),以及第九十一回至一百回(即第十九卷,二十卷),都不是金陵世德堂本,他们分别是“书林熊云滨本”以及“金陵荣寿堂本”;因此,我们所谓的原著故事狮驼国正好横跨小说的两个版本,故事的前半部分来自于新刻世德堂本,而后半部分则从熊云滨本中来,当然,这三个版本拼凑在一起是无所谓谁为正朔,谁为仿写的,因为西游成书本身就是个漫长繁复的过程,而且作者并非一人…但是熊云滨本,在某些细节的描写确实与前七十五回略有不同,如八戒沙僧的挑担牵马顺序,在第七十七回中出现了重置,如熊云滨版本中师徒之情流露更多,给人一种取经团队业已成熟的感觉…

还有前面出现过的很多易于发现的前后不一之情节,也可从版本差异上做出辨析:如四大天王瞌睡虫之设定,西海龙王到底是敖顺还是敖闰,老和尚之通关文牒为何一式两份,国中已无一人的狮驼国又是如何给五圣盖上印的…

二、故事架构赏评:


狮驼国段落拢共四回书,洋洋洒洒数万字,总结起来很简单:一波三折…

波是孔雀公主的波,折乃三个魔头的折…当然,此话做不得真,只能算是杨导的波折…

论及小说,波为吃唐僧肉这个永恒的主题,三折即是斗三魔的过程,奇的是,三折竟然也是按照大魔——二魔——三魔的顺序走完的,却也工整…

斗三魔的顺序以及三魔的排序在丹士的眼里皆与修炼有关:

此为聚精集气还神之路尔…“精”字拆开为米青,而青正好对应青狮,悟空入其口中,藏于肺腑,取“后天精”之意…“气”由鼻出,黄牙老象之长鼻是其最大的特色,因此气对应白象;大鹏于书中乃是如来的舅舅,又有阴阳二气瓶护身,且神通广大,最终需要佛祖亲自收伏,况且阴阳窍于丹书中乃是还神的必经之路,因此大鹏为“神”

当然,这些解释起来颇为拗口且过于牵强的论调笔者自己都是不信的,转述出来也仅供看官一乐…大部分读者读的是文章,享受的是情节,欣赏的是文字,满足的是想象,仅此而已…

另外,本段落前两回的故事结构诸位看官是否觉得似曾相识??且看第七十四回题目“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那么上一个带有明确传讯倾向的回目是在哪里呢?应该是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更为有趣的是,此两个传讯段落说辞都差不多,均是传讯者先把妖精吹一通,然后悟空说自己本领高强,来者不惧,而且这中间八戒都有些脓包反应…因此,此段故事若是同一作者所写,当是其刻意为之,因为平顶山金银角大王手拿五件宝贝,代表道祖;而狮驼岭三位魔头,俱为佛家,代表佛祖;与金兜洞不同,这两次降妖行动天庭都是知道的,事先都送来了报信者,诸多巧合,皆为老先生巧思…

若非同一人所撰,则第七十四回七十五回很有可能是后人的仿写…是不是经过特殊设计则未可知了…

狮驼国与平顶山相似的桥段还有很多,譬如在这两个地方,老猪都碰到了贩腌货的妖精,而且此处说辞笔者把他算作复制粘贴都不为过…

三怪道:“虽是没用,也是唐僧的徒弟猪八戒。且捆了,送在后边池塘里浸着,待浸退了毛,破开肚子,使盐腌了晒干,等天 阴下酒。”八戒大惊道:“罢了,罢了! 撞见那贩腌的妖怪也!”

二魔道:“哥哥,不要放他;虽然没用,也是唐僧一起的,叫做猪八戒。把他且浸在后边净水池中,浸退了毛衣,使盐腌着,晒干了,等天阴下酒。”八戒听言道:“蹭蹬啊!撞着个贩腌腊的妖怪了!”

三、主要人物随笔:


1小钻风:

“大王叫我来巡山,小心提防那孙悟空,他有几十种变化啊,尤其会变小苍蝇。”童趣般的歌谣改变不了他悲催的命运…当然,这首歌也并非原著里的,根据作者对他的描述,身为心腹小校,每日都能见到大大王,且能观察出孙悟空变脸,心思绝非不缜密,因此,领导的吩咐他是不会到处乱嚷嚷的…

纵观整部奇书,有名有姓的小妖不在少数,有精细鬼,伶俐虫,有来有去等等…那小钻风算是有名么???

行者到边前,把尾巴掬一掬,跳上去坐在峰尖儿上,叫道:“钻风,都过来!” 那些小钻风在下面躬身道:“长官,伺候。”行者道:“你可知大王点我出来之故?”小妖道:“不知。”行者道:“大王要吃唐僧,只怕孙行者神通广大,说他会变化,只恐他变作小钻风,来这里 躧着路径,打探消息,把我升作总钻风,来查勘你们这一班可有假的。”

原来,凡是巡山的小妖,遑论皆是风字辈了,连名字都是一样的,都叫小钻风,由此可见,妖洞人口愈多,势力越大,底层小妖的命就越贱,贱到大大王点卯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他叫的是哪个小钻风,虽然他说自己记得清楚…

当年花果山的四万八千妖,享受的估计也是此等待遇…

身虽为下贱,但是他口齿却是清楚,寥寥数语,三魔头的来龙去脉,都说了个罄尽,使行者下一步的降妖多了些针对性;也难怪大圣在打死他之余,也想起了他的好,对于这种就坡下驴乐于分享情报的小妖,悟空是存有一丝怜悯的…

妖与世间万物亦无不同,论及平等,俱是山中精灵,但修为却有高低,而修为高低又决定日后地位高低,地位高低又能定义妖命贵贱…

这位钻风的慧根不逊于獬豸洞的有来有去,但是能得大圣一句惋惜,也是不枉了…

别忘了上次猴头草菅妖命时,只说了句“手快了,却忘了问他姓名。”

2铁背苍狼:

他本不算是狮驼国段落的主要人物,但却在第八十六回摇身一变成为离唐僧肉最近的妖怪,不得不让人感慨妖世无常,这位铁背先锋几乎就要出人头地长生不老了…

他在此处的经历,看官们只能从其自述里了解一二:“我当初在狮驼岭狮驼洞与那大王居住,那大王不知好歹,要吃唐僧,被孙行者使一条金箍棒,打进门来,可怜就打得犯了骨牌名,都断幺绝六。还亏我有些见识,从后门走了,来到此处,蒙大王收留。故此知他手段。”

其实这位狼先锋何止是有些见识,实乃足智多谋也,如南山大王这般货色,无背景,无手段,八戒的手下败将,用了他的计策,先分瓣梅花,而后拿假唐僧脑袋使得取经团队几乎分崩离析…而行动成本却只有几个烂树根…

与此相比,狮驼国这三魔,本领高强,却费尽周折,好吃好喝好招待,还给老和尚抬轿,别说吃了,肉都没掉几两…有了很深很痛的领悟后,大鹏才想出靠诈死唐僧来瓦解猴头意志的办法;这三位大王的算计能力,与铁背苍狼相比,还真是占不到上风…

联系到其在狮驼洞洞悉大势,见坏就溜的行动表现,不得不感叹,“少爷的身子跑堂的命,领导不识才啊…”

3青狮: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西游世界中有名有姓的妖怪,就属狮子最多,除了竹节山豹头山狮子窝之外,剩下的两头狮子都是文殊菩萨的萌宠…

文殊于我国佛教典籍中又称诸菩萨之父母,名师利菩萨,其所跨之青狮乃是勇敢智慧的象征,亦有“师”的涵义…

提到这两头青毛狮子,却又掀起一段公案…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只呢??

眼似琉璃盏,头若炼炒缸。浑身三伏靛,四爪九秋霜。搭拉两个耳,一尾扫帚长。青毛生锐气,红眼放金光。匾牙排玉板,圆须挺硬枪。镜里观真象,原是文殊一个狮猁王。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凿牙锯齿,圆头方面。声吼若雷,眼光如电。仰鼻朝天,赤眉飘焰。但行处,百兽心慌;若坐下,群魔胆战。这一个是兽中王,青毛狮子怪。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主还归大道真》

此两段描写若抠字来看,并非十分相像,给人的直观印象是狮俐王不似青狮子威武,但是仔细阅读,又很难分辨出两只怪兽有何不同…

劳模狮俐王同志是贞观十一年奉佛旨下界,只在乌鸡国住了五年,之前的身世是清清白白的…而青毛狮子则曾经因为天宫不邀请自己参加蟠桃会一口吓跑十万天兵,况且还被五百年前就在狮驼国称王的大鹏尊称为兄,后经其饲主掐指一算,下界七日,世上几千年…说明他被骑的资历远老于狮俐…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俩的本事差太多了,革命信仰和志向亦完全不同,狮猁王是菩萨的乖宝宝,奉命行事且搭上了自己的命根子,有死士之风…

而青狮子却一门心思要吃那唐僧肉,明显是预谋已久的野心家…

若是从西游成书的历程看,据平话所言,师陀岭在先,却无狮子;后面还有个狮子怪段落,至于具体讲的是什么故事,如今亦没有定论…

综上所述,因为创作年份不同,参考资料不同,背景铺垫不同,本领和品性皆不同,则可明证…此两怪虽都是狮子,但肯定不是同一头…

论及本段故事,狮王的身上具备古典小说中窝囊大哥的种种特性,说他想吃唐僧肉吧,想吃,本领也算高强,抛开那浮云里一口吞掉十万天兵的手头话不提;武斗二十合平悟空,数合擒八戒其实也算说的过去,关键是没有什么主心骨,所谓恶不做满,善不改迁…三魔头里,最早提出不吃唐僧的是他:

“兄弟,你说那里话,孙行者是个广施仁义的猴头,他先在我肚里,若肯害我性命,一千个也被他弄杀了。 却才揪住你鼻子,若是扯了去不放回,只捏破你的鼻子头儿,却也惶恐。快早安排送他去罢。 ”

要吃唐僧的还是他…

“手下的,我等用计劳形,拿了唐僧四众,又因相送辛苦,四昼夜未曾得睡。今已捆在笼里,料应难脱,汝等用心看守,着十个小妖轮流烧火,让我们退宫,略略安寝。到五更天色将明,必然烂了,可安排下蒜泥盐醋,请我们起来,空心受用。”

到了最后,在三弟的怂恿下,他竟然向佛祖举起了屠刀…可见狮驼岭群妖虽然尊其为大大王,但他的主意还得三弟拿…

三魔道:“大哥休得悚惧,我们一齐上前,使枪刀搠倒如来,夺他那雷音宝刹!”这魔头不识起倒,真个举刀上前乱砍…

当然,这个当老大的也有些很招人喜爱的特性,譬如做事情一根筋,唐僧河蟹未果,被抓回来之后,竟然紧紧的搂着他,生怕他再跑掉,前番被孙悟空找到弱点,在肚子里踢天弄井,明知道猴子将药酒喝个罄尽,竟然还灌,憨厚可爱…

大大王虽然不常拿主意,但是分享精神却值得称赞,捉住唐僧之后,其第一个想法竟然是要与这漫山的小妖分食,可见其具备朴 素 的共 产 主 义 思 想…

也难怪他在剧中的造型活像革 命 导 师…

4.白象:

《因果经》云:摩耶夫人昼寝,梦六牙白象入其腹中,遂生释迦…

佛教诞生于印度,印度产象,而白象虽然从生物学角度看不过是得了白化病的大象…

但在佛教和印度教中,其与神猴哈奴曼,白牛皆为崇高的圣物,后来在密宗佛教里,甚至把象尊称为财神,香火不绝…

以此而论之,则白象便是释迦之化身…

《华严经》有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白象最终成为普贤的坐骑,也不得不说是佛祖的一份父母心吧…

汉传佛教中,如来,文殊,普贤被称作华严三圣,如果文殊代表智慧正义,那么普贤则代表知识德行…

象有六牙,乃是象征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

但是《西游记》中之白象却是藏着牙的,却也赋予了他一层不显山露水的个性…关于白象的正面描写并不多,大多数时候俱是大哥三弟的陪衬,其地位类似五圣中的沙老三,在兄弟们中间起到调和剂的作用,只在斗八戒时适当的展了展威风,说他是冲动也好,是按需出场显身手也罢,除此之外,着墨是不多的…

二怪道:“哥哥,我只道是个九头八尾的孙行者,原来是恁的个小小猴儿!你不该吞他,只与他斗时,他那里斗得过你我!洞里这几万妖精,吐唾沫也可手杀他。你却将他吞在肚里,他便弄起法来,教你受苦,怎么敢与他比较?才自说送唐僧,都是假意,实为兄长性命要紧,所以哄他出来。决不送他!”

影视作品在重新创作这个角色的时候,往往喜欢设计一些很有意思的小加戏,譬如央续给白象加了一段抬阴阳二气瓶的戏,而张版则将原著中其调和剂作用放大,一会儿给大哥说话,一会儿给三弟帮腔,倒也算是无功无过…

值得一提的是,张版的白象本体做出了六牙的效果,从这个细节中也能凸显出制作人员拍出精品的决心…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5.大鹏:

翻开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典籍,其中强大的魔物大多都是会飞的,且飞得很远…这代表了人类世世代代对天空的向往,以及对飞行的执念…

在印度,迦楼罗是毗湿奴的坐骑,后被归入天龙八部中…象征忠诚…

在中国,庄周先生梦中的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大鹏金翅雕这个枭雄身上生根发芽…

何谓之枭雄,何谓之西游全书第一枭雄,大鹏当之无愧…

采四字形容,乃是”智勇凶狠”

智者,某年某月听闻长生不老肉路经,便处心积虑促成狮驼妖怪同盟;遇猴头时,一眼便识破小钻风之幻象;后又定计分离师徒,各个击破,最终将老和尚藏于锦香亭铁柜之中,用诈几乎骗过地里鬼孙大圣,一系列谋略,着实令人佩服,西游路上,手段法宝胜过心猿者多,但智谋韬略亦能占据上风之妖,唯大鹏尔…

勇者,华严三圣到来,面不改色心不跳,煽动大哥二哥要夺他外甥的雷音宝刹,有好事者云,长辈遇晚辈,不为勇,但晚辈乃是西天之主,法力无边,识世间万物,明诸天诸事,此等状况,却又另当别论了…

凶者,单打独斗不逊猴头,现出真身将其活捉,一飞便是九万里;凡西牛贺州诸妖,能凭自家本事擒猴头者,只有大鹏与九灵元圣,而较之九头狮子利用个体优势咬拿行者,大鹏之擒则更具技术含量,悟空在其手中,不得变化,不得挣脱,当是其斗战途中最无可奈何的一场失利…
狠者,五百年前兴血雨,吃掉了狮驼国一国之人,令妖邪横行,魔怪为政,手上累累血债,不能尽表…

另外,大鹏身上亦兼具佛道两家之特性,他是孔雀大明王菩萨的弟弟,如来的舅舅;而所持之法宝却是阴阳二气瓶,此宝之主原著虽未言明,但这摆明了是老君的玩具…

由此可见…非佛即道,未佛皆魔,此言不虚…

6.行者:

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疴。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西方胜境无缘到,气散魂消怎奈何。

在此之前,行者的心态与莲花洞斗战金银二魔时并无二致,无论是其面对金星胸有成竹的说辞,还是后来三番两次挫败妖怪的手段,甚至包括被大鹏擒住时完全不放在心上的态度,都能证明其绝对的自信…

小说里,悟空无可奈何直接去西天求助佛祖的情节共发生了三次,兕怪一次,二心一次,八百里狮驼是最后一次…

此回之凶难,心未动摇,而意却婆娑…

悟空之强大,正映射出老和尚之脆弱…在他的心中,师傅才是自己伤怀苦恼愤怒怨恨不满等等一切情绪的源头… 

很多粗读原著之人以为金公最终去求佛祖乃是不敌大鹏之故,此言大谬…

“不料灾星难脱,复又擒回。及至天明,入城打听,叵耐那魔十分狠毒,万样骁勇,把师父连夜夹生吃了,如今骨肉无存。”

当守护目标不复存在的时候,遑论妖怪强大与否,菩萨帮不帮忙,一切就都无济于事了,归根结底地说,悟空在西天路上所要面对的困难就只有一个——脓包师傅…

令四个飞沙走石,吞云吐雾的妖仙保护一位满身缺点的凡人,如同令健全行走之人佩戴百斤镣铐,每动一步都要使出吃奶的气力来…

因此,八戒沙僧偶尔开点小差是可以原谅的…只有悟空,正如师弟们所言:你是个聪明伶俐之人,问一答十,时叫时应,有情有义之人…时刻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完成菩萨交付的任务,报答师傅解脱的恩情…老和尚但凡有三长两短,大徒弟之情感便释放出来,书中爱哭鬼的形象便是明证…

当然,本四回书中,他幽默促狭的性格亦时常闪现,譬如在狮驼洞戏弄八戒,变化勾司人,诓骗他勒紧牙缝做新衣裳的四钱五六分银子;又如其在狮驼国,妖怪将四众架在蒸笼上之时,却打趣说他们只是雏儿把式…

行者笑道:“八戒莫怕,是雏儿,不是把势。”沙僧道:“怎么认得?”行者道:“大凡蒸东西,都从上边起。不好蒸的,安在上头一格,多烧把火,圆了气,就好了;若安在底下,一住了气,就烧半年也是不得气上的。他说八戒不好蒸,安在底下,不是雏儿是甚的!”

毕竟,行者的天性是开朗的…作者越是这样写,越能衬托出猴头听闻师傅噩耗时万念俱灰的心情…

如果你想知道多舛的命运到底能把人改造成什么样,那就看看全书的第一劳 改 孙悟空吧…

7.八戒:

作为一个早就打定主意一路混到西天,总给自己留后路的人,看官们本就不能指望他有什么良好的表现…

观闭狮驼岭段落,笔者更加相信,有时八戒简直就是蓄意要取经团队散伙…

当孙行者被青狮子吞食后,他有了卖白马买寿器给老和尚送终的计较…

你看那呆子,他也不来劝解师父,却叫:“沙和尚,你拿将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开了,各人散火。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将白马卖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

因此他先被悟空扯掉救命索败于白象,后又险遭腌猪肉之祸却也是活该…行者这四钱六分买命钱收的十分恰当…

在木母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人性中知难而退的阴暗面以及事事懒惰,事事为己的自私心…

写到这,笔者不由得想起那句我朝懒人安慰自己的屁话:“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

幸好佛祖并非国人…幸好西方极乐世界讲究按劳分配…

当然,后面的狮驼国部分里,八戒的表现较以往有了进步,得知老和尚死讯后,他并非如沙僧那般不管不顾的痛哭,而是思虑过后劝大师兄再向其他小妖问问,说明其内心在冷静下来之后还是希望能保护师傅走到底的,他是不希望师傅被吃掉的…

八戒道:“师父没了,昨夜被妖精夹生儿吃了。”行者闻言,忽失声泪似泉涌。八戒道:“哥哥莫哭,我也是听得小妖乱讲,未曾眼见。你休误了,再去寻问寻问。”

读到此处,笔者又不得不感叹老先生先抑后扬之笔法…

这也就是后世很多西学家评价八戒时所说的三分缺点,七分可爱的真实写照,成名的古典小说中,此等人物却是显作者功力,为书本添彩的关键…

8.沙僧:

师傅摆在上面,大哥在听大哥的,大哥不在听二哥的…当二哥不在的时候,老沙几乎放弃了思考…

号山时义正言辞的劝阻两位哥哥不要散伙,朱紫国帮大师兄碾药时那番医理药性的说辞在此却都不见了…

大圣收绳子,径转山东,远远的看见唐僧睡在地下打滚痛哭,猪八戒与沙僧解了包袱,将行李搭分儿,在那里分哩。行者暗暗嗟叹道:“不消讲了,这定是八戒对师父说我被妖精吃了,师父舍不得我痛哭,那呆子却分东西散火哩。咦!不知可是此意,且等我叫他一声看。”落下云头叫道:“师父!”沙僧听见,报怨八戒道:“你是个棺材座子,专一害人!师兄不曾死,你却说他死了,在这里干这个勾当!那里不叫将来了?”

有人说这是西游记版的“沙克也干了”,从段落意思上看,根据很多国人的理解方式来解析,确实如此,但是长幼有序不也是自古流传的先贤至理么??

因此,老沙的做法也说不上是错…

但是他对取经的热衷程度也确实不如文艺作品中表现的那么强…

另外,狮驼国段落,是全书中第一次三兄弟在同一场合出手的段落,虽然在小说里,打斗始终是辅菜,但沙僧这次却也说不上拖后腿,因为旁边还跟着个意志薄弱,耳朵大皮软的八戒…

六般体相六般兵,六样形骸六样情。六恶六根缘六欲,六门六道赌输赢。三十六宫春自在,六六形色恨有名。这一个金箍棒,千般解数;那一个方天戟,百样峥嵘。八戒钉钯凶更猛,二怪长枪俊又能。小沙僧宝杖非凡,有心打死;老魔头钢刀快利,举手无情。这三个是护卫真僧无敌将,那三个是乱法欺君泼野精。起初犹可,向后弥凶。六枚都使升空法,云端里面各翻腾。一时间吐雾喷云天地暗,哮哮吼吼只闻声。

这可能也是他在本段故事中唯一亮眼的表现了吧…

9.唐僧:

“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蚕噬之灾”菩萨说的便宜话诸位看官是否记得???

但是狮驼国之劫,可是老和尚离被吃最近的一次了,全书中拿住他扬言要吃的妖精无数,但真正付出行动的只有狮象鹏三魔,不但上了蒸笼,汤都响了七滚了…

这中间,观世音菩萨的劳什子袈裟可起到了半分作用???作者可曾想起过此袈裟最初的设定??

当然,出现前后矛盾的原因可能还是版本不同之故,毕竟熊云滨本与世德堂本在此交接,其作者未必为同一人…

鉴于老先生在前面已经有了无数次设定胡乱丢弃的前科,所以看官们如果认为这是同一位作者所做,亦是可以理解的…

老和尚上轿头一回,唐僧虽是不明就里,但中间也着实“欣欣喜喜”了一回…可惜后面的发展就完全超出他的预料了…

及至到了狮驼国,当发现眼前这片血山凶城,而弟子们又被三魔头一一俘虏的时候,老和尚的精气神已被吓的魂游天外了,即便三魔已经做了详细的叮嘱,即便他把国中之王座都让与他,肉酸却是不可避免了…

那十六个小妖却遵号令,各各效能,抢了白马、行囊,把三藏 一拥,抬着轿子,径至城边,高叫道:“大王爷爷定计!已拿得唐僧来了!”那城上小妖精,一个个跑下,将城门大开,吩咐各营卷旗息鼓,不许呐喊筛锣,说:“大王原有令在前,不许吓了唐僧。唐僧禁不得恐吓,一吓就肉酸,不中吃了。”

“昏昏沉沉,举眼无亲。”八个字道尽多少凄凉惊恐…

但是长老在此四回书中亦有可爱之处,先是听闻大徒弟被吃,仰天痛哭,后是眼看二徒弟被擒,埋怨大徒弟暗算,也不妄十一年来哥仨没白没黑的伺候他,人心都是肉长的,此言不虚…

10.如来:

这是西行路上如来距离他的二弟子最近的一次了,却不肯垂慈一见…

不到西天,不见真佛,诚如是哉…

狮驼这四难,若是刨根问底,线索长达千年,自青狮子白象下世,到大鹏遭俘,此三妖在西牛贺州闹的动静之大,影响之广,前所未有,天庭知道,西天亦知道,就连佛祖身边的两位尊者文殊普贤看起来也是有意为之,那看官们当然会说,想必都是那如来老儿设计的了…

此言虽是不假,但却也无关紧要…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在佛祖眼里,为了福缘与善庆,远历千山,经历痛苦艰险都是既定的,亦是值得的…何况即便妖魔凶悍若此,也吃不得老和尚,最多也只是闻一闻…

张版《西游记》中,佛祖在暗示西天取经之真意时,加的一段戏相当巧妙,他问诸位菩萨,“可识数否??”

这个“数”字,却是包罗天地万物万事,对西天路上诸般磨难的最好诠释…此字也可看作是对原著精髓的最洗练解释…

如来与他的舅舅大鹏,以及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的故事作者同样取材自密宗之典籍,此类故事最早见于吐 蕃出土的经卷中,后来传至扶桑,在平安时期甚为流行…

如来道:“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

许多看官喜欢从这段故事中反复推演西游记与佛教之关系,甚至私自演说为一场佛道相争,佛家普法的谋划,笔者以为不妥!!

四、对某些歪论的看法:


有些人说西游记是明朝官场小说,笔者不能说他错,因为里面牵扯到的人情世故,映射到的明正德嘉靖年间的故事,无处不在,有些人说西游记是本修身小说,因为二心论,去七情,斩六贼,皆在此范畴;有些人说西游记是本丹书,笔者亦有所体会,毕竟金公木母,黄婆肾水,铅汞相加,这些东西都与丹经有联系…

但若说西游记是本佛书,抑或试图从本书中找到点真正的佛法,那读者真是缘木求鱼…纵观全书,除了心经一处牵扯到真正的佛法,其他部分的故事,皆是以佛讲道,作者甚至连七佛之师是谁都分不清楚,佛教中之宗派教义也毫无了解,荆棘岭唐僧与四圣参禅时,可曾露过半点佛法??最终,五圣成真之时,他甚至用上了飞升这一类道教词汇,所以,依西游记探究佛法,或者妄图借本部小说阐述佛理,真是与原著精神差之万里,为当世人自说自话之举尔…

  篇末彩蛋:舌尖上的唐僧


转眼又是叶黄,秋日里的斜阳照在唐僧身上,令其散发诱人的光泽,捕获他的过程是艰辛的,渗透着妖魔们的汗水。作为世间独此一份的食材,更需精湛厨艺的衬托,一盘上好的唐僧 肉 具 备三个特点: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烹饪过程中,对食材要用心呵护,配料亦不能马虎,选西牛贺州最好的鲜蒜,捣碎成泥,配以亮晶晶的米醋,肉要放置于蒸笼顶层,元气七次,次第加水,方可出笼…唐僧跋涉数万里来到狮驼,完美的诠释了食物与妖魔的相逢,三兄弟守候在餐桌旁,眼里充满了对长生的美好憧憬,以及对美味的无限期待;千年的辛苦在获得美味的瞬间终于得到了补偿…

  《未佛皆魔·下》预告
笔者会以POV形式来阐述杨洁,程立栋,张纪中三人创作本段故事的来龙去脉,兼论三版影视剧的异同,敬请关注,预计两周后更新…(作者的下篇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


00版《西游记》杂谈:受阻狮驼岭(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