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米子个人杂谈——迷子の夢語り

2021-02-20 17:47 作者:初心联盟  | 我要投稿

※本文内容由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日语学硕考生——小米子(原初心实习生)同学分享,另有小米子同学的两篇万字备考长文,欢迎移步:初心联盟日语 | 初心联盟订阅号 查看更多~


研究生生活也算过了一大半了。其实从第一学期刚结束的时候就一直想写个长文来着,结果一直犹犹豫豫写了删删了写,拖到了现在。其实主要原因是自己也在迷茫,而且读研以来糟心事也遇到不少,整个人负能量爆棚,这种时候写出来的东西只会是偏激的毒物,自己也是暗中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也就作罢了。


第一次写杂谈,其实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的「脊髄トーク」,日常内省,没什么固定的主题,如果说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就请各位当成是梦话略过吧(x


―人は誰しも彷徨いながらの人生を過ごしているのかもしれない―


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很多事情都搞乱了,不过同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时间冷静下来反思自己。去年在家度过的上半年,我意识到了几件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真的不想读博。


当初虽然极具戏剧性地考上了研究生,但经济这个大问题依然在那里,我不得不面对它。能够促使我去读博的核心动力只有一个——为语言学界做贡献的使命感可惜这唯一的支柱貌似也被我原本所期待的学界的种种表现毁的支离破碎了,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我不后悔读研,我只是失望(当然只限我自己,大家该考考,我只是矫情)。也许读博后成为大学老师也是条平稳的道路,可惜自己带了一学期二外日语课后连这条路也被自己否掉了。我讨厌一成不变的、做大量重复性工作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不想自己教的学生中有那种完全是因为被强迫安排而对日语本身完全没有兴趣的人在。教这种人只会徒增我的罪恶感。我讨厌被别人剥夺自己本应自由的时间,自然也不愿自己成为那个剥削的人。完全的无私奉献、真正的共同学习,也许只存在于本科在日协的那段时光吧。


―他人と全く同じ夢を見るのは悲しいとしか思えない―


都说不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工作。这话确实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事实是,我掌握的所有技能都是因为喜欢才学起来的。谈到钱,很多理想化的东西自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损耗。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让这个过程变得缓慢或者同时赋予其其他意义让它变得“漂亮”些。对我来说教育便是最好的方式。教育也许是唯一一个能够同时将赚钱、学习和奉献融为一体的工作形式吧。


学校教育给我的感觉是,一般追求稳定生活的人才会喜欢。一节一模一样的课在一天之内重复上一遍以上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也许正是因为学校教育不能很好满足我“学习”的欲望所以我才会对它抱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吧。


另一方面,线上教育可能会好一点。但线上教育也存在着一类课,就是谁教都一样的那种课。感觉一般做的比较大的培训机构难免会落入这个境地。因此,比起那些精致得有时甚至令人有些不爽的录播课而言,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听有即时性的直播课,哪怕是回放。直播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学习效率应该都是最高的。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教育这边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制力的问题。好在线上教育本身不具有强制性,学习费用会帮助刷掉一大批学习动机不足的人,这样一看在教学体验的上限上,线上教育应该是会比学校强制性的教育要强的。



对我个人来说,只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动机,能够自发地去努力学习,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是差不多的。日语教育如此,其他大多数教育大概也是如此。


但有一点我无法否认的是,自己并不是那种追求稳定生活的人。教育对我来说虽然如此“高效”,但我一定不会轻易放弃其他的理想。因为做日语教育并不是我的最终理想,可能,也不完全是我的初心。


―夢は、その輪郭が鮮やかなほど壊れやすいのかもしれない―


我的初心是什么?说实话,我始终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无论我怎样回答,都无法触及自己的真心。我不清楚这个“初心”到底应该如何定义。是目的?是信念?是预期?还是其他的什么。它无法在我的心中具现化。或许它本就应该是那样的存在。至少对我来说,“学日语”的初心是这样的。


我很怕被别人问到“你日语学了几年了”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确定这个时间节点。如果说按照“自主地有意识地进行输入”这个标准来看,我估计和绝大多数从小受ACG文化影响喜欢上日语的同志们差不多,从小学开始。如果按照“第一次使用专业书籍进行学习”这个标准的话,那就是高中。


如果按照“系统地花大量时间阅读专业书籍进行学习”的标准的话,那就是大学。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答案的话,我大概会回答“大一开始学的”吧。大学之前的那段时光确切地说不能叫“学日语”,我也不想称它为“学”日语。


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可以由某一个关键词串联起来的时候,这个东西的意义一定是非凡的。日语对我来说便是其中之一。我不愿称自己过去是在“学”日语,是因为大学之前我没有真正意义上拿着诸如新标日等教材去学习过。


那更像是一种“探索”。那是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就开始具备的,探知和认识周遭世界的能力,单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歌曲和游戏曾是我唯一的信息来源。通过歌曲,我“找到”了五十音。在汉字和假名的混沌中,甚至是歌手模糊发音的混沌中,我试图找全它。到了高中我才知道这东西叫假名,叫“五十音图”,但我永远也无法忘记小时候几年时间断断续续不断试错后成功验证自己“成果”的成就感。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这样。


日本RPG游戏,是我中学时期提升日语能力的最重要来源。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款游戏当初第一次玩就是玩的全日文版的。虽然完全看不懂,但也是硬着头皮玩下来了。


因为自己主动开始搜一些动漫也是这个时期,所以日语的输入资料也逐渐丰富起来。通过逐渐积累起来的一些零碎的知识和游戏本身的角色演出,我大概了解了游戏的内容。之后这个游戏我又重复玩了很多遍。我的真实感受是,每次玩完一遍,都感觉和上次玩的不是同一个游戏。实质上大概是我对剧情文本的理解程度慢慢提高了吧。


再后来,我在网上下到了这个游戏的汉化版。说真的,我从来没有那样震撼过。我第一次感觉自己的“三观”被震撼到了。成年之后再玩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觉。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在游戏中讲好一个故事的魅力。


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再一次获得了“验收”我的“日语学习成果”的机会。后来这个游戏的日文原版和汉化版来来回回玩了不知道多少遍,这样的“学习模式”也逐渐成型,往后再玩游戏基本都是一样的流程——先玩几遍原版的,接着玩过一次汉化后,两者混着玩。直到高一的时候,这个“玩法”终于实现了我日语能力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逆转裁判,对这个系列有了解的同志们应该都知道这游戏文本的重要性。因为每句话都可能成为线索,但凡哪句重要的证言理解错了或者选项没看懂就得当场翻车。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才真心觉得自己开始“会日语”了。这是继小时候探索出五十音之后第二次获得的巨大的成就感。


我发觉自己不应该浪费这个机会,于是就买了书打算继续深入学习。现在想起来,我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也是那个时候吧。


像我一直所说的那样,真正意义上打开我日语学习的大门的是一本语法书,叫最新实用日语语法,也是大学之前我买过的唯一一本专业的日语书籍(当然还买了一本词典)。虽然没有集中花大量时间去学习过,但高中三年下来也算是积累了很多知识,起码日语语法的框架和一些核心的语法内容当时已经比较熟悉了。


有了这些知识后再去玩曾经玩过的游戏,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动。我很喜欢这样的过程,也很享受其中的乐趣。为了追求更多这样的快乐,我开始接触更多的外语。那是一种完全没有功利性考虑的、朴素而单纯的追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这样。


所以,当我发觉学校教育可能会毁掉我内心的这片净土的时候,我没有把日语选作本科专业,而是选了一个能让我继续安心追求这份幸福的“空壳”专业。现在想起来,大学四年我真的学了很多东西,开了很多坑,多到我自己都难以相信。


日语对我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门“学科”,也不单纯是一门“语言”。就像音乐和游戏一样,它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我的一步步成长,它都参与在其中。在最黑暗的那段时光,它也给了我最单纯的快乐,让我有所追求。它是我保持“初心”的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这话虽然说出来挺无聊的,但我的初心大概,就是“不辜负曾经寄托希望于未来而奋斗的自己”吧。这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答案,但却是我内心最真诚的倾诉。尤其在曾经那些具体的、“无比正确”的理想被一一粉碎后,我更加坚信这点。


每当要作出决策时,“会不会让曾经的自己失望”都是我第一步要考虑的问题。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总是会预设一些最糟糕的情况,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在现实中收获刺激而又令人安心的果实。在消极中寻找幸福一直都是我生活的主题,这是过去的各种トラウマ造成的必然后果。但我依然享受着这样的生活,我能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这就足够了。


大学至今,我对寻求过我帮助的人传递的基本就是这几种思想:


①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


②努力はたまにウソを付くけど、無駄にはならない


③自分を省みない人はいずれ自分を裏切る


最常说的当然还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但它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甚至可以说它意味着我至今为止的人生。我不可能让每个人都马上体验到这句话的厚重感,但起码,我可以陪着想要追求这份幸福的人一起积淀这句话的分量。


教日语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报恩”,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呢?


想做的事,乐在其中的事,应该做的事,需要有人做的事。所有这些能重叠到一件事身上,它就一定具有终极的意义。对我来说,它是以报恩为基调,以奉献与自我救赎为目的的,名为“日语”和“游戏”的两条道路。第一条路铺的够久了,也许是时候出发了。


―形のない未来を信じるより、過ぎ去った日々の欠片を抱いて進もう―


大学以来我才发现,自己的一些苦恼和想法并不那么特殊。那是这个世代的人很多都具有的,时代的特征。所以,今天写下自己的故事一是为了像往常一样整理自己的思绪以更好的规划未来,二是为了寻求某种共鸣。经历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鸣。


纵使细节不尽相同,因喜欢日语而走到现在的大家所经历的感动应该都是相似的。即便它可能不是日语给予的,也一定会有其他的东西占据这份感动。我真心希望其他和我一样迷茫的人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自己以往的人生,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生活的主题和那颗最原始的初心。


我和很多人谈过梦想,也看过很多人谈梦想。实际看来,很多人会忘记这份最原始的感动,转而去追求一些更加缥缈更加功利的东西。有些人成功,有更多的人失败。我不知道失败是否意味着不正确,我只知道这大概率会致使一个人停滞不前,至少我看到的大多是这样。大概,我该庆幸自己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主题。我该庆幸自己给自己争取了近乎无限的自由来勾勒自己的梦想。


至今为止的路上,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语言学习者。让我印象深刻的,有永远徘徊在起跑线上的年轻人,有不懂装懂还要到处“传教”的年轻人,有违心地接受着专业教育的年轻人,有富裕聪慧又勤奋的年轻人,有像我一样的年轻人,还有瞧不起年轻人的中年人和瞧不起中年人的老年人。


每当与这些人相遇,都会让我的梦想更加立体,也让我更加成熟。我逐渐开始理解自己的一些“美妙的构想”在现实面前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读了研之后我更加清楚了这一点。如今的我选择把这团烈火藏在内心深处,徒留希望。


我的日语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好。事实上,我连N1都不敢刷第二次,即便知道自己现在的成绩很低。一切测试学的产物对我来说都是噩梦。自己过往“学习经历”的特征注定了我不会在短期时间内做到像其他大多数日专生一样的优秀。从这点来看,要当老师,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把日语当作一门学科看待过,自然也不会像专业的老师那样教授日语。毕竟我所深爱着的“语言”,从一开始就不是那样的东西。


而我在现在的读研生活中获得的赞扬,也不过是过去积累下来的理所当然。实质上,我的“优秀”其他人只需一个一时兴起就可以轻松超越,而对于他人的优秀,说实话,我甚至没有想过去“超越”。


我见过的优秀的人多到一度让我自闭(尤其是富裕聪慧还勤奋的那群人),只是他们一直不在我身边,让我还能享受一下短暂的自我满足。我慢慢意识到追求“顶尖”是一件多么没有效率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上进心。应该说,“超越比自己优秀的人”这件事不应该成为目的,这不健康。


我的初心告诉我,像往常一样追求自身的进步,让“超越别人”成为附带的礼品,才能获得最单纯的快乐。所以,我从来不会想着去超越别人,而只让它成为动力。哪怕是真的“有必要”超越别人的时候,我那时而强烈得可悲的好胜心会在无意识中帮助我的(x


自学的过程是孤独的,同时也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我がまま」一直是我最大的武器,也是很多这个世代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品质。但现在看来,这种「我がまま」如果失去了自制力和判断力可能会毁掉一个人。


我打心底里佩服过的人一般都具有这三样东西,但同时,我曾经期待过的一些人也因一时失去了判断力或者自制力而陷入过极度的迷茫与自我厌恶中。这些人的经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能认清自己”的人。本科毕业那段期间在就业和读研之间徘徊过后自己更加深刻认识到了这点。


说到身边的人,其实我并不太关注别人的事情。我对别人的评价很有限,一般只有能冲击到我的人和事才会让我记住。可惜绝大多数是负面的。一直以来我都甘愿做一名giver而十分厌恶做一名taker。所以,很简单的逻辑,我很讨厌和跟我很像的人交往。


当别人突然开始给我灌输一些东西时,我真的会很厌烦,除非触及到了我的未知领域,或者真的能引起我的思考,那我会很高兴。所以,如果看到了现在的你是跟我一样的人,而且真的产生了一股厌恶感,那我真的很抱歉。


不过,了解我的人都清楚,我是个直来直去的人,向来只说掏心窝子的大实话(说白了就是缺心眼)。说真的,我很讨厌“教育”别人。大家都是成年人,用不着谁教育,何况大多还是同龄人。我只是想,用自己最真实的故事当做引子,唤起大家对自身的思考,激励大家找到只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


我希望优秀的人一直优秀下去。我希望和我一样迷茫的人能够找到自己的出路。对于有些人来说,我说自己的故事无异于向他们倒垃圾,而我想要帮到的,是除了这样的人之外的所有人,哪怕是少数。就像我总是将过去当做自己最坚实的后盾一样,还有什么会比“现实”更有力更能引人深思呢。所以,尝试着拥抱过去吧同志们。


―まだ見えない行き先を怖がらず、ただその夢の続きを語り続けよう―


应该有不少人像我一样,觉得世界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在瓦解,很多矛盾已经积累到了极点,不知何时会爆发。即便没有疫情的发生,光是各行各业到处可见的内卷就已经很让人头疼了。


我试图考虑过,试图展望过,但貌似,苦恼的程度甚至还不如“养猪vs读研”。因为,无论周围环境如何,我只要像往常一样,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可以了。所谓初心,不正应该是这样的吗?


不和别人攀比,只求活出自我的「我がまま」,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这样的魄力我喜欢遇到这样的人,哪怕偶尔会冒出嫉妒之情,我也希望社会上这种人多起来。这种「我がまま」是老一辈留给这个世代的宝物。把它利用到极致,每个人都注定不会“平凡”。


人活着总要有些信仰的。抛掉所有功利性的考虑,试图寻找从未改变的那份纯真,我相信,那一定是能指引我们完成人生篇章的,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初心。


本文由作者原创授权,禁止二改二传

更多请关注:初心联盟日语 | 初心联盟订阅号 | 初心联盟服务号 | 初盟

欢迎在评论区或私信与我们联系咨询哦~


初心推广:

2018-2020年初心收录日语专业考研经验帖Kindle电子书来了!

初心2022年日语考研通用全程班开课啦!

N1金牌课程——带你高分上岸

N1高分秘籍——只有毅力和决心无往不利

初心周边来啦~

小米子个人杂谈——迷子の夢語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