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反作用力,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强军,重创戎狄促成匈奴崛起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从本篇开始我们讨论匈奴帝国的文明演化史,有些人可能对这个话题不以为然。
引用网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你看,这帮就知道骑马打仗,连文字有没有都两说的部落能算文明?

客观来讲,限于自然条件,游牧帝国在文化底蕴上肯定是没法和农耕民族比的。
不过能与中原王朝拼斗数千年,草原部族肯定有着独到的演化进程,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探讨文明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一、部落时代
言归正传,想要了解匈奴帝国的演进历史,首先肯定要探寻匈奴的源头。
现存典籍中最早存现“匈奴”字眼的是《山海经·海内篇》和《逸周书·王会篇》。
根据考证,《海内篇》虽然作者不详,但年代不会早于战国中后期。
《逸周书》则比较复杂,据说是孔子删定,后又认为主要篇章出自战国时代,还很可能经过了汉朝人士的增改。
例如此书在讲匈奴时,掺杂了莎车、大夏等名词,明显是通西域后才出现的国名。
匈奴真正比较靠谱的记载最早出自《战国策》,讲的是燕太子丹。曰: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时间换算下,大概是秦始皇十九年,即公元前228年。
那么在此之前呢?如果说商代的记载还比较模糊,那么周朝文献就比较丰富了。

当时中原王朝将周边游牧民族统称为西戎和北狄。
注意,这只是一个统称。
例如西戎,事迹散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典籍,包含的部族有名有姓的就有三十多个。
事实上可能还不止,唐朝《通典》中就曾提到:
“西戎七十八。”
再比如北狄,春秋时期人们将其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
当然这并不是说北狄一共就三个部族,像强大一点的赤狄,可以继续划分为15个姓氏。《史记》中评价他们:
“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
这是非常典型的文明早期形态,就好像我之前做的华夏文明演化路径系列视频中所讲的那样。
如果说农耕文明的起源,是大家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一个个小型城邦。
那么游牧文明初始状态,就是大家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一个个小型部落。

相比于后世匈奴,这个阶段的游牧势力肯定是比较拉跨的。比如打仗,打仗靠什么?
我曾经很多次在网上看到有人将游牧民族的强悍战斗力等同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以及个人蛮力。
好像啃着羊腿骑着马,嗷嗷叫的无脑冲锋就可以击破长城入主中原了。
这显然是错误的,战争背后的决定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几千人甚至是上万人,乃至十几万人的大规模战争。
士兵动员、人员协调、后勤保障、命令执行等等都是大问题,你稍微处理不好,或者比别人差一点,都有可能打败仗。
游牧部落也要遵循这套规律,乌合之众是没有能力和中原王朝作对的。
类似匈奴出现之前,《史记》中记载的那种“时大时小,别散分离”的情况。

南下劫掠,几个部落可能会联合起来干一票,但肯定是没什么组织纪律性的。
打不过时卖队友率先逃跑,或者打赢了分赃不均闹翻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既然如此,问题就来了,一盘散沙的游牧部落战斗力不高,为什么西周最后会亡于犬戎?
二、千年不遇之变局
这个问题我在以前的视频中探讨过,这里简单提一下。
早期草原上确实没有匈奴这样的恐怖敌人,但某种意义上中原王朝也很拉胯。
西周军队是典型的贵族军队,想参军最低限度也得是国人。
什么是国人?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城里人,差不多相当于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武士阶层。
那么大小各级军官呢?也被贵族按照等级垄断。《周礼》曰:
“军将皆命卿,师帅皆中大夫,旅帅皆下大夫,卒长皆上士,两司马皆中士。”
如果仅仅这样也就算了,关键问题在于军队的组织动员。

周朝如何组织动员?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以上贵族均有封地和军队。
周天子要打仗,先叫诸侯集合,诸侯接到命令,马上让卿大夫点齐人马,紧接着卿大夫还得叫士拿武器准备。
这种由私兵拼凑出来的军队本来问题就很大,更糟糕的是贵族特别害怕消耗。
你看春秋时期的军事著作《司马法》中有很多规定,例如:
“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
诸侯国间打仗是要讲仁义的,烈度相当低,要约定时间,选好地点,敌人跑了不能拼命追,受伤了不能补刀。
规矩你和中原各国讲当然没问题,那么西戎和北狄呢?他们本来就是抢劫的,这种道理能说得通么?
北狄产生了多大威胁,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下管仲时期齐国的攘夷之战。
西周灭亡后北狄继续入侵,别说卫国、刑国之类的小国被攻灭,连燕国都快被打崩了。

这时候齐国力挽狂澜,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史记》曰:
“诸侯闻之,皆从齐。”
最后经过了9次大规模战斗才打退了蛮族。
由此可见,早期游牧部落虽然拉胯,中原王朝也不怎么强,所以双方大致还能打的你来我往。
不过这种情况在战国时期就完全改变了!
想要理解战国中后期西戎、北狄等部落的心态,大家可以试着代入清朝国门被打开时我们的心态。
随着李悝、商鞅、赵武灵王等一系列变法人士的登场,中原王朝突然开始变得特别能打了。
军功爵位制、平民化士兵和郡县制的建立完全是降维打击。
统一调度、统一后勤、统一指挥、统一补充的军队成批出现,这是松散的游牧部落想都不敢想的。

很短的时间内,不管西戎还是北狄都被打到生活不能自理。《史记》记载秦国:
“起兵伐义渠。”
赵国胡服骑射后:
“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
连吊车尾的燕国都能派出将军秦开大破东胡,开拓千余里边疆。
这里提一下东胡,《史记》中司马迁对他们的评价和西戎、北狄一样,完全是一盘散沙,所谓:
“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
到了战国后期,对于游牧部落来说要考虑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南下劫掠了。
秦国、赵国、燕国已经把防线推进到了阴山,再这样下去活不活得了都得两说。
然而历史是有反作用力的,辉煌的胜利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三、反作用力
秦国灭义渠后,义渠人残部逃到了哪?他们部分留在原地成为了秦人,更多的则加入了匈奴。
这个考古界有严密论证,可以参考《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等文献。

赵国北部的楼烦和林胡也差不多,其中楼烦《史记》有明确记载,即匈奴楼烦王。
汉武帝时期卫青北伐还与之交过手,此后才最终消失在茫茫历史长河中。
林胡的下落比较模糊,鉴于“林”与“兰”的读音相似。
考古界比较主流的猜测,林胡很可能就是后来匈奴四大异姓部落中的兰氏部落。
匈奴到底从哪里来,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有认为西戎、北狄直接融合成匈奴的。
也有提出“原匈奴”概念,认为北方原来就有个叫匈奴的部落,在此基础上才融合西戎、北狄的。
还有提出匈奴西来说,匈奴贝加尔湖起源说等等的。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原诸侯国的重拳出击,草原上绝不会这么早出现统一的帝国!
本来大家分散游牧也能南下劫掠,现在不但抢不到了,连放牧的地方都被中原王朝夺走。

生存压力下,北狄、西戎迅速抱团,最终形成了草原游牧帝国的雏形。
匈奴这个名字出现后,名号繁多的戎狄部落在史书上突然全部消失不见。
他们当然不可能一夜间灭亡,这种现象只意味着一件事,各部落抱团成了匈奴。
如果按照学术界“原匈奴”的推论,中原王朝在草原团结中起的作用还更大。
要不是秦、赵两国把楼烦、义渠、林胡都打残了,匈奴部族才没那么容易把大家整合起来。
燕国北部的东胡情况也差不多,本来还是“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的散漫状态,遭受重击后也开始团结。
证据出自《史记》,大家估计都听过,东胡问匈奴要马、要美人,冒顿单于都给了,最后要土地。
冒顿单于勃然大怒,突然进攻并成功灭亡东胡。

这直接证明东胡已经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和匈奴开展外交活动了!
历史是有反作用力的,你对别人进行降维打击,一口气打死也就算了。
最麻烦的就是打个半死,只要人家还活着,巨大的危险和耻辱反而可能引发其内部的变革。
后世金国在草原实行“减丁”策略,最终促成蒙古崛起也是如此。
当然截止到秦末,抱团起来的匈奴还不能算很强大,那么接下来的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通典》
《周礼》
《司马法》
《后汉书》
《山海经》
《逸周书》
《战国策》
《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