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快速路系列】中河高架路
作为一个来自北纬三十度东经一百二十度的地图人,本人很感兴趣于这座城市的城市快速路交通集散系统,接下来我想试着在小站上试着写一点东西介绍一下这些快速路,当然这其中也会有一些个人吐槽~
这是第一篇文章,那我就打算给大家介绍一下杭州的第一条快速路——中河路高架快速路(中河高架路)吧~

这是杭州的一条南北向城市高架快速路,从1998年到2004年逐渐开通全线(中河一期98,二期99,三期02),就贯穿在主城区的中央地带,沿线沿着城中水道中河与河畔南北向道路中河路分布,南起凤凰山麓钱塘江畔,连接拱形悬臂跨江大桥复兴大桥(钱江四桥),向北通到城市东西中轴快速线环城北路运河岸边,连接1989年建成的杭州第一座互通立交——跨越运河的中河立交桥与北部的上塘路高架快速路(上塘高架路)。全线双向四车道,有复兴立交、涌金立交、中河立交三座互通立交与万松岭路南、望江路北、庆春路南、庆春路北四条平行匝道。

当然作为第一条南北高架,他的交通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毕竟像杭州这样的拥江(钱塘江)大城市,还是省城,基本的南北向快速路还是需要的。但是可惜就在于他主线只造了双向四车道(局部有匝道的地方6-8车道),这个容量太吞吐量和其他六车道甚至八车道的快速路来说就很low了。但是这也没办法,早期技术不成熟,造不了那么宽的高架,另一方面就是地面道路太窄……但是其实如果中河路与中河水道上方这片空间能充分利用的话,宽度其实不是问题,只可惜当时技术不成熟,只选择了在路上方造高架,于是成就了这么一个败笔。。

在刚开通的那几年里,还是相当顺畅的,但就是没有想到,杭州的机动车爆发速度竟是如此之快,很快,这条容量并不大的的南北高架便已远超设计容量,在10年代初期,中河南北高架每天的两个方向几乎都处在极限的车辆长龙之中,这种不堪重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14年杭州第二条南北高架快速路秋涛路-石桥路高架快速路(秋石高架路)的基本成型——也不是彻底拜拜,拥堵仍在,但是开始有了明显的时峰性与方向性,而且特别是过江流量方面,在后来的秋石高架分走大量的过江车辆后,其实中河快速路的压力确实是大幅减小了——只是由于杭州的车实在太多而且爆发太快,看不出来罢了!就会以为它还是10年代初的那个堵王。。

另外中河高架快速路颇让人诟病的一点在于,它刚好是在杭州老城区的C位,研究过杭州古地图的同学就会发现,杭州老城区的范围,一般就限于西湖、运河、贴沙护城河与南宋皇城围成的这个四边形之中,而中河高架就是在这个四边形的中间狠狠的割上了那么一刀,对于老城区造成了很严重的割裂性。一般高架快速路系统会给道路两侧区域带来较强烈的割裂性,但这种割裂性对于杭州老城区而言伤害并不小,杭州老城区也因为中河高架快速路带来的这种割裂性在区域发展上受到制约。有人曾经提出一种设想,是将中河快速路的高架桥拆除,改建为地下快速路隧道,想法很美好,但是受制于地理现实原因以及现在这条南北高架依旧超级庞大的吞吐量,这个想法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坦率地讲,会出现这种交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和杭州的地形相关,西湖景区限制了城市的西拓,这条快速路除了沿着中河一线南北贯穿老城区,似乎也别无他法。。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杭州的第一条南北高架快速路,中河高架的地理交通意义还是相当重大的,虽然不宽,而且很拥堵,但他也是众多老杭州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更是老城区交通建设与杭州快速路网萌芽的见证者,这条快速路还将继续承担着吞吐南宋帝都爆炸的车流量的职能:)
PS: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其他想法欢迎来交流~